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華夏二字的含義,你知道嗎?
作者:本站記者:陳重 發布時間:2009-10-25 18:27:16 瀏覽次數:40827
華夏基于族屬,代表炎黃子孫,黃帝部落聯盟就是夏族,炎帝部落聯盟是華族,血緣和文化都是近親的兩者結盟合并成新的民族—華夏族,華夏族的始祖代表為黃帝、炎帝,出自黃帝系的代表姓氏有李張陳周,出自炎帝的代表姓氏有崔盧高謝,所有的華夏族人的祖先都可追述到炎黃,因此華夏族人又稱之為炎黃子孫。
華夏基于衣服,則代表華夏族的服裝,現代稱呼為漢服、華服,自周朝到明朝,古代我族人用華夏衣冠作為我族服裝的正式稱呼。華服的華代表了華夏和華麗雙重意義。我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我族人服裝的基本特征是沒有大的改變。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漢服有漢服、華服兩個名稱,個人認為還是稱為“華服”較為合適。“華”不僅含有華夏的意思,還有華美的意思。讀音也非常悅耳動聽。所以,綜合起來,我更樂意稱之為“華服”了。
華夏基于文化,則代表了華夏族5000年的先進文化,華夏文化代表圖騰為龍。華夏文化以儒學為主流,兼收并蓄,百花齊放,是全方位的文化。華夏文化重視“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復歸于樸”。心若有私,便不能與物合一,便不能達到至善,更不可能反樸歸真。華夏文化的“文”在經典之中,而“化”則把經典與現實聯系了起來,至于“化”的成果卻彌漫在與人有關的所有事物之中。“文”是“化”之本,“化”是“文”之用。華夏文化之“文”經三皇、五帝、三王、五伯時代而由孔子集大成,《孟子·萬章下》說:“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由此而使華夏之“文”確定下來,成為“天之經、地之義”,“文”也就成了“化”的依據和原則,“化”的方法很多,“化”的范圍幾乎無所不至,因此,華夏文化不再對“化”的范圍加以詳細區分,因為分不勝分。
華夏基于國家,則代表華夏族人創建和統治,遵守華夏文化,為華夏族人利益著想的國家。
華夏基于個人,則代表炎黃子孫,遵守華夏文化,為全體炎黃子孫利益著想。反面代表有吳三桂,是沒有資格稱為華夏人的,只能稱漢奸。
陳重(百度ID天神降凡塵)寫于2009年10月24日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