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陳氏淵源——潁川
作者:陳光銀 發布時間:2011-04-24 01:59:30 瀏覽次數:270687概述 潁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后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涂山和今浙江的會稽與夷夏諸部落首領會盟。這次會盟,歷史上稱為“涂山之盟”,通常被學者看做是夏王朝的開始。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位,在首都陽翟鈞臺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招待眾多的氏族部落首領。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正式確立。
陽翟,即是今天的河南禹州。此后,中國開始出現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稅條律,國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都是在禹州進行的。這使得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黃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后來,禹州又成為秦朝36郡之一——潁川郡的郡邑。據史載,那時的潁川已相當繁華,轄“17城,戶263440,口1436513”,堪稱全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史記》載:“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潁川太守黃霸在郡前后8年,政事愈治;是時鳳皇、神爵數集郡國,潁川尤多。”傳說中的稀世寶物“鳳皇”、“神爵”,能在潁川大量出現,或許正是因為那里的繁華和富有吧。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這片土地成為孕育出無數優秀兒女的沃土。這里形成了陳、賴、韓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許由、大禹、夏啟、太康、仲康、少康、呂不韋、張良、晁錯、郭嘉、徐庶、司馬徽、吳道子等名垂華夏歷史的人物……
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于啟而得名,北京中華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至今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商周斷代工程重要成果--禹州瓦店遺址作為禹州是夏朝都城的見證。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2000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
潁川郡
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后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潁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于此,夏禹建都于潁川。也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
潁川郡屬于豫州八郡之一,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中樞,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戰國時期,秦兵東來時,很多大的戰役都發生在潁川這一區域。東漢定都洛陽,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后漢書》寫道“潁川郡,秦置。洛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陽翟、襄、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穎、潁陽、潁陰、許、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自東漢到魏晉,中州(指潁川、汝南、南陽三郡)既是學術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士人的活動影響著歷史的節奏。
東漢時期潁川郡行政區劃:隸屬于豫州刺史部
1陽翟 2郟[順帝前改為襄,桓帝后旋復其舊]3襄城 4昆陽5定陵6舞陽7郾 8臨潁 9潁陽10潁陰11許 12新汲13鄢陵14長社15陽城16父城17輪氏[漢初省并,建初四年(79年)復置]附:崇高[漢初省并]成安[漢初省并]周承休[漢初省并]
1 2 3 4 5 6 7 8 9 10 ... 12 :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