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穎川始祖源流與世系遷徙分布
作者:陳得親 錄入 發布時間:2013-11-26 19:55:42 瀏覽次數:78398
穎川始祖源流與世系遷徙分布
俗語說:”木有本、水有源、而人有祖”。祖宗雖遠,尊敬有加。 華人是重視祖先的民族,崇拜祖先、孝親行仁,為傳統美德,所謂“飲水思源”、“慎終追遠’。不忘本、思祖德,是世界其他民族所少見的。 數千年來,華人在血緣關系上,以家族親情為起點,以社會道德重心,代代相傳,根深蒂固、各宗族之譜牒,發揮了重大作用。 族譜的價值觀,古今不同,古之譜牒,作為明世次,別親疏的根據;也是繼承權位與財產的憑準。而今天呢?主要利用譜牒的史料:考查歷史名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事跡,在海外往往通過族譜所記載有關的民族源流,遷徒分布,為尋根作出服務。 近年來,美國家譜學會搜集到中國的家譜四千多種:日本家譜學專家多賀秋五郎對中國的族譜經過長期研究之后,寫成了一部專著,名為《宗譜的研究》,出版者日本東洋文庫。 隨著文化史和社會學等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已注意到譜牒史料價值,譜牒學與姓氏學一起出現了復蘇的跡象。 宗祠標志著根的所在。“根”既備受矚目,尋根就顯得動人。如菲律賓總統科拉松于前年在訪問中國時,到福建同安鴻浙村拜祖尋根,她說:“在菲律賓我是總統,但在這里我是滋浙村兒女。”多么親切而動人呀! 據族譜所載:重華公至今有四千二百余年,從實公算起,亦有一千九百余年,實公之前,世系多錯綜復雜、改姓又復姓,生陳死姓林,以致各地譜牒,所載先代世系,略有異同,各別其說,因此,陳氏各流派之族譜,皆以實公為第一世。 滿公(周)為受姓之始祖。 實公(漢)為穎川始祖。 自太始祖重華公至今,傳了一百五十余世,歷四千二百余年,源遠流長,世系分明,世系者,血緣一脈相承,有系統記述世次。 據族譜記載:陳氏世系有七、茲略述如下: 世系之一——自重華起 太始祖重華公,誕生于公元前二二九三年,傳至三十世胡公滿受封為陳候之前一年止,歷一一八一年,傳代平均年數為三四、七三年。 世系之二——自胡公滿起 胡公滿受封為陳侯之年(公元前一一一一年)起,到了陳國被滅(公元前四七八年),共傳二十世,歷六三三年,傳代平均年數為三一、六五年。 世系之三——自衍公起 五十四世衍公(公元前四三五年),傳至六十五世平公(漢丞相),經七十一世湯公,至八十一世寮公止,歷二十七世,計六二八年,平均傳代年數二十四年。 世系之四——穎川世系(自陳實公起) 重華公傳至實公為八十一世。穎川始祖、字仲弓、溢文蘇范、生于東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一〇四年)、卒于靈帝中平四年(一八八年),傳至元光公、歷十三世,計五一二年里 世系之五——南朝世系(自霸始公起) 八十九世霸始公(公元五〇九年),字興國,第一代高祖武皇帝,傳至一四五世少棠公,歷五十六世,共一二四七年。 世系之六——霞漳世系(自元光公起) 實公十二世孫陳政,生于隋大業十二年(公元六一五年)。唐高宗勒鎮閩,政子元光公,屯漳浦云霄,卒于儀鳳二年(公元六七七年),封開漳圣王,傳至一三四世清日公,歷四十二世,計一一七九年。 世系之七——南陳世系(自忠公起) 九十四世忠公,原籍京兆萬年縣,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皆子邕被謫入閩,居興化,旋移漳州。邕官至太子大傳,稱開閩始祖,傳至一三五世清靈公。 上述七世系,可考者一百四十多世,各派各支,日益繁衍。因篇幅所限,而以穎川始祖之遷徙分布,攀其彰明顯著者略述其概要。 陳湯、少好書,博達善屬文,西至長安求官,得太官就獻食丞,數求使外國、遷西域副都尉,在甘延壽屬下,鎮守西域邊界,論功封湯為關內侯,食邑三百戶,湯卒于公元一年,迨王莽專政時,追封為破胡壯侯。 湯之長子馮封為破關侯。 七十四世孫孟璉公,為固始祖。 馮之曾孫名珍拜為司棣尉。 珍之子名嗣,拜為司策校尉。 嗣生翔字子磷,少年時略知名,善結交,后太尉周景石辛之薦舉,拜為侍御史,后遷官為定襄太守,再拜議郎補為御史中丞。 磷生子三:長窬、次逐、三實。 實公世居穎川,是穎川始祖。 穎川,于秦滅魏、韓后,設穎川郡??ぶ伍L社,地轄河南中部大片土地。 西漢季年,改長社為許縣,仍屬穎川郡。 東漢,魏、晉因之。 東魏恢復長社為穎川郡治,又改為南鄭州,州治及穎川郡之郡治。 隋改長社為穎川縣。 唐改穎川縣為長杜。 而今長社即長葛。 故穎川陳氏遺跡,多在今長葛縣境內,少部分在許昌市,郾城縣境內。 鐘皓、荀淑,韓召和陳實,是當時同郡的鼎鼎人物,稱為穎川四長。載于《高士傳》和(中州名人三十家集》中。 《長葛??h志》記載:“長葛西行五十里、曰張史保、漢陳先生故里,有祠在焉”。 《太平寰宇記》引《陳氏家傳》云:“紀、祺(實之子)以下八十之墓,三十六碑,并在長葛縣涇山之陽,又有廟存”。 實公祖居長葛坡東陳故村(因實公祖居而得名)。 實公拒出仕,隱居于紫荊山下,小洪河泮建宅,閑心靜養,實公去世,遂葬其宅后,改宅為“陳太丘祠”。經歷代修葺,形成規模宏大之古建筑群,祠內石碑林立,記述陳氏繁衍世系。龍鳳柏樹數十,傳為實公手植。景觀宜人。 《長葛縣志》為之作記,而今祠已改建”長葛中學”所在,剩下的房屋、碑刻、墳墓、為周圍村莊所毀,今僅存太丘養魚池一方,約三畝許。 穎川堂號有: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河南,德星,德聚,繩武,但以潁川為著。 從這么多的郡望,足證始祖在穎川發祥,繁衍益眾,千派萬支,分布各地,賢人輩出,仁孝著稱,古時讀書人,皆以門第(郡望)做標榜而相稱。 封地被并 奉旨分莊 動亂避難 隨任移眷 生 日繁 遷地立基 移徙之后,開基生傳,日益繁衍其后子孫奉為始祖?;驗橐皇雷?。 流轉路線:漢時,陳氏住在北方各地者,已開始向南方發展,由河南、過山東、經江蘇、入浙江、進福建,至廣東。支派越多,分布越廣。 西晉太尉陳伯畛,于晉元帝大興初年,(公元三一八年)渡江、居江蘇丹徙,孫陳奎、為長城(今浙江長興)令,遂家其地,傳至南朝陳霸先,建立陳朝,都于建業。族人遍布長江、粵江間。 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陳政偕子元光,入閩開漳,稱為北陳。 陳忠之子陳邕、被謫入閩,定居漳州南驛路南廂山,是為南陳。 陳伯宣興孫陳旺南遷,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是為德安派始祖 德安派,芳震江州,三朝旌表,十世同居。宋仁宗以義門聚族大盛,下詔分二百九十八莊,拈鬮別大小宗,星分基業,散處各省各縣莊所而居 自宋太祖統一天下后,至宋室南渡,在此百余年間,陳氏在浙江、福建二省極為發展,其時在江西、四川等地之陳氏子孫,亦頗形活躍。 陳氏由閩入粵,以魁公率其族眾,移居福建寧化、上杭、其曾孫孟二郎、孟三郎由閩遷粵之桂鄉(今之梅縣),其后傳衍大埔、興寧,龍川等等縣。 據《始興篤慶堂陳氏五修族譜》載:宋、元之陳,宗保徙居惠州。宗起偕子成玉、孫風安由福州遷虔州之桃川筠行;鳳安三子明遠徙居惠州博羅,次子明達,于明洪武年間,遷始興開基。 據《陳氏家譜》載:二十世祖長發公到河婆開基,在下圩楊屋街建祠堂,名曰潁川堂,其先祖遷來路線,是從福建蒲田,又從揭陽到錦湖,鯉湖,然后到河婆圩和河田兩地。 廿五世輝孫。元末與瑪珖子史修,叔侄二人、移居大坑監湖、后偕子旺宗徙居馬坪,三遷后康,定居于鳩山之創業,為馬坪開基祖,旺宗即為馬坪之一世祖 永興諱順夫,元末明初居于興化之蒲田涵兜鄉,為梅林之始祖,清嘉慶年間,其子孫遷來臺灣宜蘭縣。 明清二代,陳氏族人渡海至臺灣以開漳圣王,太溥及南朝等三大支派為主,并以來自泉州、同安為多。 一一〇世景肅公:文晦長子,人祀龍溪,為漳州清寧里發祥祖。 一一四世子箴公:泰典長子,生君圖、為汰內高坑鋪下祖。 子藏公,泰典四子、生慶善、為溪州祖。 子履公,泰興長子,生君商,為吳坑祖。 子發公,泰興次子,生君慕,為東坑、溪美之祖。 一一五世墩公:懷義子,以捕盜有功,授武經郎,時南宋渡江,叔祖玉澗公勤王于崖山,帝沉宋亡,存者僅公身免,為溪坂發祥祖。 一一六世鑾公:堧子、字乾興,子孫世居白樵,后徙居赤湖、龍嶼等處。 一一七世均壽公:海生之四子,字徽珍。為南靖發祥祖。 一二八世仲深公:伯三次子,遷廣西梧州府陸川縣開基。 一二九世克仁公,仲海長子,遷澄海同福鄉開基。 一三四世文峰公,積貴次子,字榮,為新屋下始祖。 一三九世碩沐公:世元八子,謚敦釗、遷臺灣苗栗郡,為三義莊開基祖。 一四三世振熙:潤武六子,公遷印尼爪畦文鳥坡開基。 一四四世普蘭公,振能長子,出身監生,遷苗栗開基立業。 春義公,振器次子,遷臺灣大湖郡,為南湖開基祖。 (南陳派下) 一〇三世祿公:元道子,生男三、長福生、次福養、三福貴,永福派始祖。 一〇六世崇其公:相五子,生定善,為豐溪蘭園(南安十六都官園鄉)之祖。 一〇七世洪進公:用祖次子,宋太子太師,封南康王,生男四、長文顥、次文顯、三文顗,四文頊,為豐田豐江之祖。 颙公:弘銳三子,生男二、長從革、次從諫、為南岐始祖。 文顗公:洪進三子,字處真,宗滁州刺史,生男二、長宗贊、次宗緩,為南安二九都蟹各峇坑境始祖。 一一六世天興公:文達長子,生宗福,為店前港口仁德里之祖。 一一七世史子公:美次子,生男三、長進生、次虞生、三福生、為鳳頭鳳美之祖。 宣哲公:美三子,為桃仔腳之祖。 伯饒公:應觥子,為登瀛之祖。 真佑公:德高子,為倉美之祖。 中攀公:欽宵次子,為丙州之祖。 廷瑛公,國欽次子,為金墩之祖。 粢公:袞子,為豐江,安南之祖。 文瑜公:盛都子,島西園派洪毅公之祖。 天壽公:良遇子,為西亭湖內社之祖。 妃格公:仁秉次子,為后郭之祖。 妃明公:仁爵長子,為店前之祖。 璜岳公:均泰子,為安溪芳亭之祖。 璜室公:均賢次子,為竹園之祖。 璜嵩公:均順子,為美厝之祖。 宗福公:天興子,為漳坪之祖。 八翁公:生牧,為官山之祖。 瑪珖公:妃英長子,為鑒湖之祖。 輝公:妃明三子,字君澤,分居永春。 南陳十四世裔孫公茂公,傳優道公(公元一一五九至三九五),定居永春小岵,為南山路基始祖?! 灥拦淖?、長德修肥、次德勝公、居原鄉、三德盛公分居坡頭、四德裕公分居南安林梗。
前言
一、世系源流
陳氏子孫是重華公(舜帝)之后,為陳氏最早之祖先,稱太始祖。
二、穎川發祥
陳氏有穎川之名,當溯源于漢朝丞相公的六世祖陳湯之后,居于穎川。
三、遷移轉徙
根據族譜所載對遷徙原因,有以下幾種:
四、近代遷徙
(霞漳派下)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