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中國沒有感恩節,古代中國有感恩節嗎?
作者:chen98 發布時間:2013-11-28 11:27:51 瀏覽次數:34761
中國沒有感恩節,古代中國有感恩節嗎?
今天是2013年11月28日也是第四個星期四“感恩節”,這幾年國人流行過洋節這幾年越來越多了,每次洋節到來,周圍也多多少少有點兒過節的氣氛,無非是送送禮物,找個理由聚聚,也許和其他洋節一樣,哈哈一樂就過去了,這感恩節啥滋味兒到了也沒品出來。
我對美國的這個節日沒多大興趣,倒不是對第一批踏上美洲大陸的拓荒者缺少敬意,也不是因為對創建感恩節殖民者血腥的屠殺還有多少腹誹,實在是因為他們那個感恩節,在我的心里分量太輕了,因為流淌在我血液里的感恩情結實在是太重了。
中國沒有感恩節,古代中國有感恩節嗎?
因為中國的感恩情結是深藏骨子里的,是融化在教育里的文化的血脈里了。
首先,感恩是中國教育的核心。
先來看看“教育”兩個漢字德寫法,“教”由孝字加上一個“文”字構成,這是個會意字,含義就是孝行之道即為教。“育”字在古代寫作“毓”,拆開來就是上人下母,旁邊加去掉三點水的“流”字,意思是母親用乳汁、汗水、血液養育孩子,合起來就是用孝行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這就是中國的感恩,這就是中國的教育,這就是中國的文化。他讓每一個人,時時刻刻,從小到大,都深深包圍之中。
所以,孔老夫子如是說: “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國人信奉孝、悌、忠、信、禮、儀、廉、恥的“八德”之中,孝為首位。
這就是流傳千年的中國式的感恩教育——孝道,它已超越了感恩層面的意義,上升至教育層面,上升到文化層面,也就具有了獨特的普世價值和意義。
那么,什么是孝道呢?
《爾雅》給孝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
《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 ”。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晚輩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孝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源遠流長,而且還有專著,這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孝有兩個含義有:一是尊祖敬宗。告誡人們不要忘了祖宗。二是傳宗接代。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走向滅亡,孔子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必先穩定家庭,就提倡“孝”。
(這和當今社會狀況有點相似,當代社會正處新的社會轉型期,即從工業時代轉向后工業時代,后金融及時代,社會思想也需要進行澄清和明正。孝道的現代意義和價值需要重新認識和發展。)
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墩撜Z。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中多次以孝悌連用,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悌:敬兄,而敬兄長的實質,則是要求人們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推廣到社會關系中去。
孔門中曾子不僅以其孝著稱,而且在孝道理論方面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并上升到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終極法則,“民之本教曰孝”。
在實踐中,曾子主張孝道與個人道德修養要有一致性。認為提高修養的方法,在于孝的實踐與內心的反省,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參悟,不斷地開闊心靈的領域。這便是曾子著名的那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的由來。
到了孟子時代,“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孟子離婁上》孝成了人生最高的道德。孟子所最為推崇的圣人是舜,“蕘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道從此增添了政治化色彩。
后來,孝悌成為五倫的核心。這里插一句,中國文化的架構是“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細細想來,當代中國人的所有行為和思想都離不開這五個方面。尋照中國文化的淵源,對此結構加以解析,便可看出些端倪來。
其次,感恩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感恩教育是現代名次,從中國傳統文化看,我國感恩教育可謂源遠流長,只不過名稱不同,在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孝道就是我國的感恩教育,并在在我國文化傳承中占有重要地位。
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孝的文化”。這一結論不必詳解,閉目靜思,其中滋味自在心中。
既然孝是一種文化,那就需要有典印證。
當然有,位列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的《孝經》便是,這恐怕是世界絕無僅有的,也可視為中國感恩教育的最早最系統的教科書。
《孝經》是儒家關于孝道的專論,核心內容就是“以孝治天下”,這樣孝就被納入道德體系中,已越出了儒家所倡導的家庭倫理的范圍,成為傳統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中貫通性、統領性的道德意識。
此后,孝文化便世代承襲,歷百代而獨存。全國規模的清明祭、春運潮便是有力佐證。
那么,傳統孝觀念有何現實價值呢?
首先,傳統孝觀念中的“養親”、“敬親”具有普世價值。
很難想象一個人連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愛不敬,他怎么能生發對他人、社會、國家的愛呢?怎么會有健全的人格呢?
傳統孝道中所講的“養親敬親”思想在任何人類社會中都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所以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永恒價值。
其次,“親親”、“敬長”觀念有利于調整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
一切人際關系均是基于孝而發生的。家道、友道、師道都是源于孝道的。所以,孝是中國文化指向人際與社會歷史的根據與出發點。
衡量一個人的忠誠度,以孝為標桿,立桿就見影。這是由文化根據的。一個不尊重父母的人,他會尊重別人嗎?一個不尊重別人的人,能值得信賴嗎?
孝道是文化,是一個人骨子里的東西,終生很難改變。
當然,傳統的孝道也有一些不合適宜的地方,需要區別對待。中國傳統孝道文化也出現過斷層,孝道觀念逐漸淡漠。特別是“五四運動”的矯枉過正和十年浩劫對孝道文化全面批判和全盤否定,使人們難以正確對待孝道文化的合理內核。
盡管如此,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中國傳統孝道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塑造文化方面可見一斑。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文化是中國特殊形式的感恩教育,對于我們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來說,讓孩子來說,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極其重要。
再者,感恩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起點。
古人的慶祝、祭祀、朝拜活動,無不出于感恩。正因為這些感恩活動的存續和延伸,才有古代文化的形成,直至文明。
在沒有感恩節的國家,大多有自己的宗教和信仰,也有系統的感恩教育。
在宗教儀式中,感恩是第一儀式;
在華德福教育中,感恩是每天必行的餐前禮。
美國人沒有自己的宗教,就弄出個感恩節來昭告天下,也算是一種文化的創新吧。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淡。
讓孩子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兒童教育專家郭建國教授說:“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的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知恩、感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這是家庭的責任,也是學校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
學會感恩是我國每一位公民必備的素質。而現狀是,青少年感恩意識的匱乏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在強化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加強感恩教育非常必要。
學會感恩,是一種情懷,學會感恩,更是一種情操。
古人崇尚“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銜環結草,以恩報德”,現代人不也心存此結嗎?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愛的感情基礎。
愛我們自己,就要愛我們得母親;
愛我們的孩子,就要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純純的,濃濃的……
中國需要感恩,不需要用節日的形式固定。
中國的感恩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是世代傳承的。
孝文化是中國式的感恩教育,我們身在其中。
感恩節是某種文化的濃縮,也是一種心理補償。
感恩,而不謝恩,感恩節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每一天,我們都要感謝世界,感謝生活。
但,中國不需要感恩節。
中國沒有感恩節,中國也不需要感恩節。
網站申明
|
1.本網站為公益性服務網站,以宣傳推廣陳氏傳統文化、傳播先進的忠孝治國持家經驗為己任。
2.本網轉載文章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3.本網站所刊發、轉載的文章、圖片,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圖片,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4.本網站如無意中侵犯了哪個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信或來電告之,本網站將立即給予刪除。 5.本網站所刊發、轉載的文章、圖片,如需轉載,請與作者或本站聯系,詳情參考【免責聲明】。 |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