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清明上河圖》贊(6-5)威武的城樓
作者:楊 新 發布時間:2014-07-09 06:34:57 瀏覽次數:34293
《清明上河圖》贊(6-5)威武的城樓
畫中的城門樓非常高大而有氣勢,為單檐廡殿頂,檐下三層斗拱。所有的木結構部分,都被油漆成紅色,顯得華麗而氣派。城樓有斜坡馬道,可以騎馬而上。城樓室內陳設著一面大鼓,內側有人憑欄俯視街景。城樓有豎匾,露出一個“門”字。畫家真會賣關子,要是把城門的全名都寫出來,就省后人許多事了,通過城門名我們就可知道所畫的是汴京城的什么地方了,可是他偏偏不告訴我們,這里就不能不來一番小小的考證了。
連接城門樓兩側的城墻是土筑的,城墻上長滿了老樹,從其老態龍鐘的形態來看,非一年兩年所能長成。城墻是戰爭的防守軍事建筑,作為國都帝居之所的汴京城墻哪能讓其如此荒廢呢?熟知汴京的人都知道,當時汴京有內外兩層城墻。汴京作為都城自五代以來人口漸漸增多,后來擴展才有了外城的建筑。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東都(汴京)外城,方圓四十余里。城濠曰護龍河,闊十余丈,濠之內外,皆植楊柳,粉墻朱戶,禁人往來。城門皆甕城三層,屈曲開門。……新城(外城)每百步設馬面、戰棚,密置女頭,旦暮修整,望之聳然。”根據這一描寫與圖中的城樓與城墻比較,顯然畫的不是外城而應該是內城。內城因有外城,在軍事防守上已作用不大了,所以便失去修理整治,才會任其低矮和雜木叢生。再根據畫的城門與汴河及虹橋的關系來考慮。在內城東城墻汴河南岸,只有一座城門叫“東角子門”。離此最近的一座汴河大橋叫“上土橋”、再往下叫“下土橋”。這兩座橋的形制與圖中所畫的“虹橋”一樣,被當時人簡稱為“上橋”、“下橋”。在《清明上河圖》卷后有“亡金諸遺老”之一的王磵題詩說:“兩橋無日絕江舡”,并自注“東門二橋,俗謂之上橋、下橋。”他所說的“東門”即“東角子門”??梢姟肚迕魃虾訄D》畫的就是這里。但是“東角子門”這個名稱聽起來只是表明它的位置在東南城墻拐角處,就像北京東便門、西便門一樣,只是為交通方便,不會有那么豪華的氣派。不過內城東墻的曹門、宋門也是因交通之故而取的門名,曹門通曹州(今山東曹縣),宋門則是通宋州(今河南商丘),然而這兩座城門樓可是豪華壯麗。所以,我們一方面要考慮,不能因名稱的原因,就說它不是畫的東角子門,因為這座城門是從水路進內城的唯一城門,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進這座城門之后,“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員、商賈、兵級皆于此安泊。”前面我們看到的那些十分疲乏的像士兵模樣的人,也可能是從南方來這里報到,也可能是《東京夢華錄》中所說的“防城庫”。按其“東都外城”條說: “(外)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陰,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禦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日修造泥飾,專有京城所提總其事。”
內城墻雖失修理而變矮小,但是護城河濠仍然完整保留,兩岸的楊柳在春日陽光下欣欣向榮,因而是城內難得的一處休閑之所。那時城內的園林不是皇室的,就是達官貴人的,一般居民是享受不到的,這就難怪在這座城樓外的平橋兩側,擠滿了看風景的人們。
城門口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人來人往十分密集,就在這密集的人群中,我們的畫家把他的目光,特別關注到百萬之眾中的弱勢群體之上,那就是殘疾人和乞丐。在城門口的當路中間,有一個老人匍匐在地,他正在向過往行人乞討。而過往行人呢,都在躲著他走,沒有一個人肯掏出錢來施舍。畫家還特別描繪了一個騎馬的官人,他已走過了行乞者,只是回過頭來看了看,而毫無停下來給點小錢的意思。另外在平橋的欄桿邊,有兩個乞兒正伸著手向看風景的人乞討。其中兩個人任憑小乞兒怎么哀求,只裝沒聽見。另外兩個也許怕乞兒破壞他們看風景的雅興,似伸出手給一個較大的乞兒一文錢,打發他快走。作者通過這幾個乞丐表現出人生百態,人物雖然很小,但通過形態語言,把人的內心世界描繪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在整個《清明上河圖》中,城門樓是一座最大的建筑物。它與虹橋不同,橋連接兩岸交通,人物在橋面上活動,在視覺上它不會把畫割裂;城樓則是龐然大物,其本身的目的是分割出城里與城外,這樣很容易把人物活動分裂開來。畫家早就料到了這一點,于是在構思上進行了巧妙的設計。他除了把城樓刻劃地很精細,將樹木向兩邊擴展,為了使觀賞者的眼睛不游離出畫面外,還特別安排了一支駱駝隊伍正在走出城門,其首駝已探出了多半個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駝仍留在城內。這種手法就像寫意畫一樣,“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畫家實際上只畫了兩匹半駱駝,而在觀賞者腦海里,卻是一支很壯大的駱駝隊伍,并不因為城樓的遮掩而產生割斷,而是人涌如潮,川流不息。 (連載6-5篇 撰稿人:楊新)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