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清明上河圖》贊(6-6)繁華的都市
作者:楊 新 發布時間:2014-07-11 21:10:58 瀏覽次數:35864
《清明上河圖》贊(6-6)繁華的都市
但是,入城以后又確實給人氣象非凡的另一種感受。緊挨著的店鋪,高大而裝飾豪華,人物與貨物的密集與堆積,與城外的疏朗、閑適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在街北緊貼城墻的第一家,面闊三間。中間有一人坐在案前,旁邊一人站立在向他說些什么。而門前堆積著一包又一包的貨物,一人手持一板狀物,另兩人似是貨主或運輸者,對面者手護貨物,背面者手點貨物,都在和持板者說話。他們是在干什么呢,在作交易買賣嗎?但是這家門面并不大,并沒有柜臺等設置,因此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稅物所。這種猜測有一定道理,也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一定關系。第二家內有三個人,手持弓箭,有的還在把弓拉開,但這似乎不是賣弓箭的鋪子,因為在他們前面擺著一個個打著幾道箍的大木桶,這里裝的是什么東西?其挨著酒樓,可能是酒桶罷。
和虹橋南岸的一家腳店酒樓相比,顯然這家叫“孫羊店”的“正店”要氣派得多。一是門面裝飾華麗,綵樓歡門不但大,而且綴滿了繡球、花枝,還有像是鵝類家禽飾物的圖像。底下有柵欄,三個地燈上寫著“香醪”、“正店”,另一個因被柱子和人擋著,可視部分是一個“孫”字。歡門上斜挑的酒旗上寫著“孫羊店”,大概是孫姓人家開的店;二是顧客盈門,透過窗戶可以看到里面坐滿了客人,桌上菜肴豐富。大門口還有新來的客人正往里走,可見生意火爆;三是店后空地上碼放著五層覆扣的大瓦缸,可見這家酒店是允許自釀酒的,大瓦缸應為儲酒器或釀酒工具,由此可想見店后是個釀酒作坊?!稏|京夢華錄》載:“在京正店七十二戶”,“其余皆謂之腳店”。其中最有名的叫“白礬樓”,后改為“豐樂樓”,宣和間更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用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繡額,燈燭晃耀。張擇端畫的這一家“孫羊店”,應是七十二家之一吧。這些京中酒樓除了商賈和中下層官吏之外,也同時接待宮中的達官貴人。宋人劉子翚曾有詩曰:“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張擇端將孫羊店不但描繪得精細,而且擺在突出的位置,可以說是抓住東京當日繁華奢麗的閃亮點,是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
在孫羊店的門前,有輛驢車在裝卸貨物,有肩挑的小販在兜攬生意,有賣點心食品的攤販在接待顧客……煞是熱鬧。這一條街的南面店鋪因背對觀者,使我們看不到其門市的狀況。但是畫家把南街店鋪壓得稍低一些,是為了突出街上行人和一些平常不被注意的生意。如一進城的城墻根,有一個十分簡陋的支架,一位理發師在那里設攤,正給一個顧客修面,十分生動傳神。在他們的對面,有一個人正在向攤主購買什么,另一個頭頂砧板,手提支架,在尋找地點準備設攤。從砧板上食物的形狀和白布蓋看,可能是切糕或其它糕點之屬。這些生活場景,直到現在我們還能見到,看起來有一種親切之感。
沿著孫羊店往西是一個十字路口,這里的熱鬧程度與城外的十字路口大不一樣,一是四角店鋪所經營的貨物要高等些,另是從街上的行人衣著打扮來看也要高一層次。
東北拐角處,緊靠著孫羊店的是一家肉鋪,檐下掛一條幌子,上書“……斤六十口”。店內有一人在操刀,大概是伙計,另一人則坐在門首板凳上,身體肥胖,應是老板。這個人的樣子使我們想起《水滸傳》里的“鎮南關鄭屠夫”。在這家門口圍著一大堆人,在聽一個大胡子在講說什么,可能是在說書。北宋以來,娛樂業非常興盛。有雜劇、唱曲、雜耍、傀儡(木偶)、舞蹈、講史、小說等等,而且有許多名角,相當于今天的“明星”。宋代傳奇白話小說的流行,完全在這里感受得到。從這家肉鋪轉過去,是一家醫院,招牌上寫著“楊大夫□□□”,“楊家應癥□□”,說明是一楊姓醫生開的店。門口有人牽著小孩來看病。再遠處是一家綢緞鋪,橫招牌寫“王家羅明匹帛鋪”,豎牌上書“□□羅錦匹帛鋪”。街的對角是家香鋪,招牌上寫著“劉家上色沉檀棟香”。在它的南面拐角處,是一個大攤點,貨柜上堆滿了一盒一盒的東西,圍滿了選購者。究竟是什么貨?從貨柜上打開的小漆盒來看,似乎是糕點之屬,就像今天兜售的中秋月餅一樣。
十字街東南角的店鋪,可以看到兩塊招牌。其一為“李家輸賣上……”,可惜下半部被遮擋住了,不知其經營什么。有一個有“上”字,那一定是“上色”或“上等”,表示他的貨物是最好的。另一塊寫著“久住王員外家”,是一家旅店。“久住”,含有“老店”、“老字號”之義,是宣傳“誠信”、“可靠”以招攬顧客。這家旅店也不小,有著兩層樓,透過窗戶可看見里面已住了人,他獨占一間房,墻上還掛著書法藝術品,是不是進京趕考的士人呢?旅店門口兼買“香飲子”,而一輛雙驢拉套的平板大車正從門口經過,大車上裝著兩只大木桶,它的行進方向好像是朝著孫羊店去的。孫羊店一側也有同樣的大木桶,后院又有釀酒的大瓦缸,那么這輛車就是去運酒的,而那三個玩弓的大漢,就是專門的搬運工人。那么大的一桶酒,至少也有百八十斤。
十字街的西南角,面西的一家門口挑出一個“解”字招牌,專家們研究是一家當鋪。它的北面有一個竹棚,有許多人圍坐著在聽一個老人說書,好像在與對角孫羊店的說書唱對臺戲。不過當時說書的內容很多,有講史的,有說佛經的,有講公案的,還有講志怪的,各有專長。
十字街頭的行人,除了小販、挑夫、推車趕驢的之外,還有一些身著長袍、頭戴幞頭的士大夫階層人物。有的騎著馬護送家眷,轎中的婦女也忍不住掀開轎簾看看街市的熱鬧。而最引人注目的有一個僧人和兩個士子模樣的人走在十字路口的最中心,身后還跟著書童。當時三教合流,高僧與士大夫們有很好的關系,和尚們也作詩,用詩來闡發佛義;士子們則愛談禪,成為一種時尚。有名的僧人佛印與蘇軾、蘇轍兄弟經常在一起頌詩談禪為樂,成為文壇佳話,傳頌四方。這里畫的也是一個和尚和兩個士人,使觀者很自然地聯想起蘇氏兄弟和佛印來。在他們身后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行腳僧人,他身上背著一個竹簍,內裝經書和手杖。竹簍的手把向后彎曲,扣著一頂竹笠,背上后可以遮陽避雨。這一身裝扮,很像是按照敦煌壁畫里那個到西天取經的唐僧玄奘。張擇端不可能看到敦煌壁畫,那只能說明從唐代到北宋,行腳僧的裝束沒有多大改變。從這個和尚的裝束 ,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來自一個遙遠的地方,從一個窗口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境界。說明當時的汴京,不只是四方商賈、士人云集的地方,也是四方高僧的集中地。北宋時代,汴京的寺院也很有名氣,往往由皇帝直接下詔將地方上的高僧請來當住持。所畫的和尚雖然只有三名,但卻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事實。
從十字街口往西去的街道,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眼水井。有三個挑夫在那里取水,一個左手提繩,右手正把吊桶往井中扣,另一個則在擺動繩索擓水。他們兩人都把扁擔掛在柳樹枝杈上,第三個則剛到,正在放下水桶。三個人三個不同的姿勢和動作,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是??!這么大的一個京城,有上百萬的人口,飲水和用水不是一個大問題嗎?當時的水井所取的都是地表層滲透水,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水井用短墻圍了起來,井臺用磚砌,沒有安裝轆轤,說明不太深。汴京靠近黃河,淺層土壤含沙量大,地下滲透水是豐富的,但是一遇干旱年,黃河缺水,水井也容易枯竭。所以宋代為了保障宮廷和官府的用水,對水井的開鑿是控制的,因而近在天子腳下,遇到旱災卻有渴死人的現象。后來才允許再多挖一些民用水井。所以水井是一種民用公共設施,一眼井要管一片地方。張擇端忙里偷閑,在這個地方畫上一眼水井,使我們更加全面地看到當時城市人的生活。
緊靠水井是又一家醫院,門面上招牌寫著“趙太丞家”。這一家醫院與“楊家應癥”不同,一是它可能帶有???,因為在室內前來看病的是兩位婦女并抱著嬰兒,可能專門是看婦科和兒科的病院;另外是看病與賣藥兼營,不但賣按配方的抓藥,而且還賣成藥。我們從畫面上可以看到,門面里有柜臺。柜臺上放著一張紙,上面寫了字,可能就是藥單罷。另外有一長方形物,看起來很像是一個珠算盤,可惜畫得太小,不能明確它就是,否則我們可把珠算的發明與應用推早到北宋時代。還有門外豎著的幾塊大廣告牌,可以看得清全文的只有一塊,上面寫著“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這就是成藥。前面我們看那么豪華的“正店”和“腳店”顧客盈門,可見當時喝酒的風氣,受酒傷的人也一定不少。這牌子豎在路口,固然為了做生意,但在畫中,則是要我們回顧一下所走過的路。
趙太丞家的隔壁是一所深宅大院。前廳竹簾高高卷起,可以看到室內高大的屏風,屏前正中放一把大圍椅,這氣勢就不是普通百姓住的。大門也不一般,檐下有斗拱。門柜門板都用紅漆油飾,門板上有輔首。門檻很高,可以拆卸,打開時可以將門檻卸下,關著時則可以安上,從石質門墩上所刻出的凹槽,就可以看出它的結構。門的一側有圍墻,用石灰粉刷。墻外有護欄,可知圍墻下有溝渠。有人正在走入大門,但是在向右拐,因為在這有一堵磚砌的墻屏,也是白灰粉刷,墻屏前有石案。這一設置是為了使過路行人不能直接看到院內。門口外有三名門衛看守。在這所院子里雖然沒有看到人物,但可以想象不是普通百姓居住的,應該是某個京官的府第。在京城,除了皇室宮殿居室之外,宰相及其它文武百官都有府第,都散居于城內各條街巷。這一點張擇端一定是注意到了。畫一所官僚府第只是點綴風景。但是從這所宅院一側緊鄰著商店,又是在偏城東南一隅的街道,當然不太會是有權勢的大官僚,但也非下層府吏,應當屬中、上層官員。
在這所宅院的門口,張擇端安排了一小細節,看似平常卻大有用意,令人深思,即一個人在問路。這個人右手提著食盒,肩上背著一個大包袱,一看他的這身打扮,就知道是個外地人,或者是鄉下人,或許他是到汴京來投親訪友的。在這繁華熱鬧、縱橫交錯的街市中迷失了方向??吹竭@家門衛比較悠閑,肯定是當地人,就上前去打聽。門衛們倒是很熱心,一邊告訴他,一邊用手指著方向。問路人便扭轉頭看著他要去尋找的地方??墒钱斘覀円岔樦D頭的方向望去時,只見兩側街樹相合,朦朧一片,畫卷卻在這里突然而止。
我想這個細節安排是張擇端弄的狡獪。因為一路來我們游覽東京,都看得很過癮,正想繼續往下看時,卻嘎然而止了。從問路人那里,我們可以想象,前面的街市還要繁華熱鬧,路線也還要復雜,究竟是個什么樣,只有觀賞者自己去想象了。事情往往是這樣,越是想看的東西,越不讓你看,就越叫你放不下,越是去想它。所以《清明上河圖》叫你過目難忘,留下一點遺憾和不滿足,才具有更大的魅力。
有許多人懷疑《清明上河圖》不完整,是被人從中割去了很長一段。于是從明、清時代起,就有許多仿本接著往下畫,一直畫到出西城,畫到西城外的金明池,完整則是完整了,可是什么都看完了,還有什么想頭? (連載6-6篇 撰稿人:楊新)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