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n9vtx"></var>
<var id="n9vtx"></var>
<cite id="n9vtx"><strike id="n9vtx"></strike></cite>
<var id="n9vtx"></var>
<var id="n9vtx"></var>
<var id="n9vtx"><video id="n9vtx"></video></var>
<cite id="n9vtx"><strike id="n9vtx"><menuitem id="n9vtx"></menuitem></strike></cite>
<var id="n9vtx"><video id="n9vtx"><menuitem id="n9vtx"></menuitem></video></var>
<cite id="n9vtx"></cite><var id="n9vtx"></var>
現在時間是:
當前位置:首 頁 >> 連載>> 連載專欄>> 文章列表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作者:十八世孫 陳仕林 沐手敬撰   發布時間:2015-03-18 19:58:14   瀏覽次數:343867
陳氏樂園網一群【陳氏樂園網一群】 陳氏樂園網二群【陳氏樂園網QQ二群】 回歸莊宗親專屬群 回歸莊陳氏宗親專屬群

 

 

目          

一、重編再版義陳宗譜說明(代序) ……………………………………………………………2

二、義門陳氏宗譜(八八年編修版)序言 ………………………………………………………4

三、宗派引   ………………………………………………………………………………………5

四、祠宇記   ………………………………………………………………………………………6

五、修譜名目   ……………………………………………………………………………………7

六、江州義門陳世系   ……………………………………………………………………………8

七、江州義門陳百世系總圖 ………………………………………………………………………10

八、江州義門陳分莊名錄 …………………………………………………………………………19

九、江州義門陳氏分莊考 …………………………………………………………………………33

十、義門陳氏世系考   ……………………………………………………………………………54

十一、始祖均佐公遞下世系流程圖 ………………………………………………………………78

十二、始祖均佐公遞下世系考 ……………………………………………………………………79

 

 

 

 

 

重編再版義陳宗譜說明

(代序)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編修宗譜旨在族人念宗懷遠,尋根問祖,收理遺族,凝聚合力,于族于家,堪屬大善。老譜之序言曰:譜者庶人記之名也,記生卒者,以生系年,以年系月,以月系日,以日系時,記遠近,別男女,達四方;表墳墓,辨親疏,重孝弟,述仁倫;所載其大意與史志的文明良母乎,天下四方支族達四方之志,大者書之于策,小者簡牘而已。

    按宗譜,原以辨世派,錄生卒,祥塋墓,若跡肇遐,方蒼海桑田,焉能捭世派之,辨生平之錄、塋墓之祥乎,試思先宗形骸永別,氣脈流通上古宗親,謹遵老譜,不敢平空增注若,先宗伉祖之后,用公之子公成公奉旨鬮拈蘄水回歸莊迪至,大祿公傳十一分,我分省五公遞傳肇遷公,本支百世迪傳,均佐公則一百零一世,又況由五分中列遷英麓故祖,五公余分不錄也,一百零一世均佐公終而復始,故以均佐公為第一世,然陳氏之旺族,人丁興旺,我族自均佐公后第四世郊公由英山神峰山遷至羅田茅田沖(今陳家水口),以石缸山陳家水口為本族主要發源地,至第九世三仕祖傳四禎、四祥二公,三才祖傳四沐、四澍二公,分為四房分支,本次以一九八八年金玉、長芳二公編修的宗譜版本,自均佐公為第一世開始。

    隨著社會進入信息網絡時代,宗譜也需與時俱進,由過去的簡陋的刻字印刷到九十年代的鉛字打印,發展到如今的電子信息,一些宗親網已經將宗譜上傳到網絡,宗親們可以隨時在網絡上查閱、核對派系信息等,長芳公在世時曾多次遺憾其編修的宗譜因條件限制,字跡模糊,遺漏、錯字甚多,囑我有條件時一定采用高科技之手段,將宗譜重版,我一直將此囑銘記,現在工作之余利用電腦之方便,將長芳公編修的八八年版宗譜重新打印膠裝,適當時候,將電子版上傳至網絡,以便宗親們堪誤及查詢。

    二十世紀以來,石缸山宗親承繼祖志,弘揚家風,文武輩出,各擅勝場,其德業彰彰,有目共睹,文有厚朝(新朝)畢業于北大并定居美國,武有厚犬(國忠)軍功六品(中校、正團),商有孟飛資產數百萬,外出打工者出任總經理、經理者眾,走進石缸山樓房林立,在青山綠水掩映下,一派富足祥和之氣象,證明我族興旺,為學從軍,或享譽學界,或戎馬軍旅;務商務農及務工,或小康自足,無不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腳踏實地、質樸勤奮之祖訓,開拓揚眉吐氣、引領英華之前程。

    縱觀我族自郊公遷居陳家水口之發展歷程,自始至終有勤勞之風、寬人之心、發奮之志、百忍之性;歷年來,勵精圖治,共同創造了今日的家族繁榮,作為我族之子孫,當為我族發奮圖強的精神所鼓舞,當為我族勤勞不輟的風范而感佩,再版宗譜,實乃我由感而動。

此耿耿之心,先人可鑒。愿義門家風,代代相沿!

 

十八世孫   陳仕林   沐手敬撰

于二0一三年十一月冬日小雪節氣

 

 

 

 

義門陳氏宗譜(八八年編修版)序言

    譜者,庶人記之名也,記生卒者,以生系年,以年系月,以月系日,以日系時;記遠近,別男女,達四方,表墳墓,辨親蔬,重孝遞,述人倫,故錯誤舉己之,所藏其大意與史志的文明良母乎。天下四方支族達四方之志,大者書之于策,小者簡牘而已;孟子曰:楚謂之梼杭、晉謂之乘;而族誼之譜,其實一也,夫我族自壬戍以來,迄今六十有六年矣,其生卒娶葬,不知凡幾,所以老者皓首躬追,下者而民不被蓋,義門之事求一日而不可得也;據老譜自宋仁宗分莊錄的所載、分莊碑序的縷析其不然也,上朔自十一朝紀事本末的昭明下與姓氏便略的參考,陳出于媯不賜媯姓,唯陳仁林之不遂耳,渲與西史義門教學具室,陳世居其一,但我族自祖虞歷夏至殷及周武王始封之后,陳氏以國為氏迨至宋朝江州義門最盛,分莊二百余處,散布各州郡縣,為光大公之遷羅田是也(本支應為公成公遷浠水回歸莊,后分支英山神峰山,再復遷羅田陳家水口),后由于人的繁衍,又分為四十八家,,此義門陳氏又盛于羅,已當國族的興而宗族的退化。迄今四十余年矣,今由族眾的精神勱勉,衩至的相感亦不得不共勉于孝義之業于斯,第五次第九世其顯祖之合修,原修先而追遠,踐位象肅玁愾穆以昭,系惟祖君赫孌光宅仁泉敘里源思東粵,義水浮家流眺四澗歷世于斯,近卅敘事述言論斷精絕句處,情意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或合而大宗,或他日另立小宗,亦可啟發后人,使人自思而后人則一槩(概)囫圇吞棗矣,撲深惜文,千載莫不惲備(備)旨賜,未析句小節其本來獨開生易為初霧,以供參考是為敘。

 

                                                    十八世孫厚    字少師氏敬題

                                                     公元一九八八年戊辰七月   告日上皖

 

 

 

 

宗派引

    我族宗派自宋仁宗一十二字,世世守之,榮君賜也;分莊后各自顯派,各有不同,或遠或近,遞乾隆年間十六世起,仍按(光裕遠揚、支繼世長)品為命名;現閱十有七世,今譜合修重新檢起二十字編成五言,為命名之派,仍以宗之句冠其首,示之不忘本也;希以宗后按派起名,每一代一字,勿得混淆任意更換,至于歷代名及老譜先人已經命名等字,切宜一體,以示五倫八德敬避。

新定世派刊左:

支繼世長厚、

盛意慶隆昌;

(光裕遠楊厚)

家學延芳緒            文明耀典常。

 

 

    譜牒鐫成昭穆,期清我來裔序次以名。

 

 

 

祠宇記

 

    吾族祠宇于民國二十三年以前無論矣,以后我叔父長諱儒公字國民與高曾祖諱九疇公、海玉公及      公等之所建也,蓋祠者儀主別于孝和敬宗收族以爰先人于既往,而昭穆的公堂光宅筵袷司麟長安東亞相風行而義水渙左祖匠鳩陰陽達以郊清先靈會合,至于叔父的暢(倡)修是虎傳,稱下合以示五倫八德的攸昭,故人之不可不修祠也,駿奔時若心虔將水口垸祠遺(移)至   地基而矣,雖原料照就,而添制(置)義和以垂久焉,人皆曰祠實質實一族的公屋或食偏及庶支,或食他日分散以啟后人,奚祠末立有譜方祭,入祠祭以傳統大小咸集余末卑幼萬遺睦新日冥而匯義漢原折曲江義奕流道夾室同龕于斯,爪瓞綿綿以示骨肉而昭根本,俊鵑太常多祐永垂不朽是為記。

 

 

                                                                         愚晚少師氏敬題

 

 

 

修譜名目

總纂:金玉

編修:長芳(字國清)

校正:少師

采揖:世定、明清、遠明

再版編輯:后生(字仕林)

 

 

 

 

 

江州義門陳氏世系

    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義,即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門,即一家一族的代稱。連起來講,則為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標準的一個家族。據《九江府志》載:江西德安陳氏以“義”治家,十九世同居(含分莊祖之后的四代在內),聚族3922口,歷時332年不分家。鳴鑼吃飯,統一穿衣,不置奴仆,男女異席。喂100條狗,也馴養它們學會義舉,群犬進食時,只要有一條未到,群犬都不吃,被朝廷譽為義犬載入史冊。其門之重“義”,屢受帝王“作為詩書繼世,孝義傳家的楷模”予以旌表。中和四年(884),唐僖宗御筆親書“義門陳氏”匾額,首次旌表江州陳氏,并賜對聯一幅,上聯為“九重天上旌書貴”,下聯為“千古人間義字香”。義門陳氏,即緣于此。

    太建五年(公元573年)自叔明(頊六子)封為宜都王起至宋仁宗嘉   祐七年(公元1062年)義門奉旨分莊上一輩(兢)止,歷490年,共傳十四系,即:叔明——志高——才——蘊 圭 ——兼——京——褒——瓘——瓌(又作環)——伯宣——崇——兗——昉——兢——分莊輩(12字派)。

    陳叔明(公元555~618年)宜都王,授宣惠將軍,歷任中東郎將、東揚州剌史,升遷輕騎將軍,衛尉卿,后主時為侍中,翊右將軍,晉號安右將軍,入隋為鴻臚少卿,生五子,長子志高,隋時任會稽郡司馬。志高生陳才,唐會稽郡司馬。陳才生三子,長子蘊圭,官晉陵郡司功參軍,后居金華隱居,蘊圭生二子:長子兼,次子旺。陳兼,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進士,翰林學士,官至右補闕,贈秘書少監。陳旺因其兄陳兼初官江州,由金華隨遷而至,后陳兼遷官別任,陳旺于開元19年(公元731年)遷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里永請村(今德安縣車橋鄉義門陳村)開基創業。陳兼之三子陳京,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進士,太常博士,集賢殿學士,官至給事中,秘書少監。京以從子陳褒為嗣,褒至鹽官令。褒生瓘高安縣丞,瓘生瓌(又云環)任臨海令,后避難泉州仙游。瓌生六子,惟五子伯宣(公元824~890)有文才,初游廬山隱居,后易地德化縣甘泉鄉甘水垅(后稱義門鋪),乾符二年黃巢起義。乾符四年(877)六月,因柳彥璋襲陷江州(今九江市)大肆剽掠,為避兵亂,伯宣舉家遷德安,與陳旺后人“合族同處”,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始得皇帝旌表為“義門陳氏”,由于伯宣為獲旌義門有功,故稱“義門獲旌”之顯祖,作為義門代表人物。

    陳崇創三十三條義門家法,建中華第一所民辦大學——東佳書院,被宋皇帝封為“真良家”,歷三百三十二年,義聚三千九百七十八口人,共同生活,實行陳氏共產主義,由十四任家長(族長)統一管理,三百多年不分家,實行一夫一妻制,大家一起勞動,財產共有,聚族同居。十四任家長(族長):

1陳青                   (860——876)

2陳伉                   (876——880)                  

3陳崇                   (880——907)                  

4陳襄(讓)           (907——912)                  

5陳袞                   (912——942)                  

6陳昉                   (942——976)                

7陳鴻                   (976——987)                            

8陳逵                   (987——990)

9陳兢                   (990——993)                

10陳肱                 (993——995)

11陳襲                 (995——996)                

12陳旭                 (996——1022)                

13陳蘊                 (1022——1024)                

14陳泰                 (1024——1063)

    江州義門陳氏還制造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皇帝頒旨并派官員監督分家的家族。有資料稱,義門陳家除了沒有軍隊,其余都有,儼然是一個小國家。十五世分莊輩莊首抓鬮分得291莊,另官莊43莊由陳家購置。

    代表人物有:陳叔明、陳兼、陳旺、陳青、陳伉、陳伯宣、陳崇、陳讓、陳兗、陳昉、陳鴻、陳逵、陳兢、陳肱、陳襲、陳旭、陳蘊、陳泰。義門人才迭出:號稱義門八文龍有:陳遜、陳儼、陳度、陳漸、陳永、陳岳、陳績、陳延年;號稱義門九才子有:陳喬、陳省、陳象、陳浩、陳策、陳諗、陳碧、陳位、陳延芝;執淳、執中、執古三兄弟三人,同榜進士第。都知兵馬司陳趺、衙前兵馬使陳讓、討擊副使有陳彰、陳巨、陳輝時稱陳家“五馬”,官職顯榮,這都是陳氏家族東佳書院培養的人才。據宗譜記載“慶歷四年(1044年)東佳書堂應舉四百零三,登科者四十有五”。名聲大震。引起宋仁宗,大臣包拯,文  博的警覺,促令分莊。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注:加了顏色的為本支嫡傳,本族分支可上查到一世祖。

 


 

江州義門陳氏分莊名錄

1、石塘莊:始遷祖汝先,始遷地江西安義縣鄰鄉,

現分布情況:江西新建縣溪霞鎮;江西安義萬埠鎮羅山村;江西安義石鼻向坊觀舍;江西安義東陽鎮徐埠村;江西新建昌邑鄉八房;江西新建縣金橋東和村;江西永修馬口鎮等。

2、赤土官莊:始遷祖知成,始遷地江西高安大成鎮赤土村大田。

現分布情況:江西新建溪霞鎮;江西奉新赤田鎮石陳家;江西新建厚田象潭村;江西新建生米鎮安豐村;江西高安大城鎮赤土村;江西高安田南鎮張家村;江西新建松湖鄉鐵湖村;河南寶豐縣;河南汝寧府楊州平場關;湖北荊州市;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江西豐城隍城鎮;江西省瑞昌市白楊鎮檀山村;江西瑞昌市高豐鎮;江西高安市田南鄉大成村;江西豐城市圳頭鄉;湖北陽新縣楓林鎮赤腳嶺;江西九江縣官埠嶺大田莊等。湖南平江三陽鎮。湖北荊州公安縣。

3、牛公莊:始遷祖汝悅,始遷地江西吉水縣。

現分布情況:湖北仙桃市;湖北洪湖等。

4、官溪莊:始遷祖公升,始遷地湖北咸寧安仁琯溪鄧埠。

現分布情況:湖北咸寧市大畈村、咸安區雙溪鎮光埠鎮、咸寧市嘉魚縣、湖北省江夏區、安徽省宿松縣、湖南省臨湘等。

5、南橋莊:始遷祖繼銘,始遷地江西都昌汪墩鄉。

現分布情況:陜西省商南縣;江西都昌汪墩鄉;江西都昌多寶鄉陳湘村;江西都昌左里鎮義門村;江西廬山區海會五里山;江西湖口武山鎮;江西星子白鹿鎮;江西九江新港河家咀;安徽宿松縣,江西都昌北市。

6、果石莊:始遷祖思澄、思洪,始遷地湖北陽新洋港鎮。(果石莊一始祖應該是在現在湖北麻城閆家河鎮陳家河,下列分布情況不太清楚)

現分布情況:江西新建石埠鄉豐聯村;湖北陽新洋港鎮;湖北大冶市;湖北陽新縣;陜西省商南縣過風樓鎮徐家店;湖北陽新龍港鎮;陽新韋源口鎮;大冶香山;大冶市陳貴鎮洋壙村;大冶市靈鄉鎮;江西星子溫泉;江西德安林泉鄉;貴州大方縣;湖北鄂州太和鎮陳太村;江西瑞昌市三眼橋;江西瑞昌流莊鄉三元村寶山;江西瑞昌市夏畈鎮陳家圈;四川省達州市雙河口鎮清水河村、白象赤村、青紅林村、石橋磨刀溪;四川大竹縣長官坪;四川完源縣荊竹坎;安徽霍山縣諸佛庵;湖北通山夏鎮、通山洪港鎮、通山新橋、通山城關。

7、黃梅莊:始遷祖希悅,始遷地湖北省黃梅縣。

現分布情況:陜西商南縣;陜西長安府;湖北黃梅蔡山陳家壕;湖北廣濟太平鄉馬干村;湖北黃梅苦竹鄉;湖北黃梅牛牧山村,江西德安縣后田。

8、黃安莊:始遷祖嘉琉,始遷地湖北紅安。

現分布情況:江西廬山區余家垅;江西九江縣仁貴鄉青皮坂;江西九江縣芳蘭湖蔡家咀。

9、永寧莊:始遷祖端琉,始遷地湖南湘陽。

現分布情況:江西吉安縣;江西永新縣。

10、汀州莊:始遷祖參琉(魁),始遷于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

現分布情況:江西省全南縣,江西省龍南縣,廣東省始興縣,福建省武平縣,始祖皆(陳六郎公);廣東信宜市朱砂鎮旺陂村;廣東東莞遼步鎮陳家埔;福建上杭縣;廣東豐順縣;四川鄰水縣西天鄉;廣東平遠縣;江西修水縣四都鎮五都村;廣東省和平縣林塞鎮;福建德化三班鎮;江西上猶縣崇義縣等;廣東五華縣;廣東深圳寶安觀瀾、牛湖、松元廈;廣東省興寧市;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江西萍鄉南坑,江西奉新縣仰山鄉,修水縣汪汪崗鎮,廣東省梅縣,臺灣省苗粟,香港;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長橋鄉科頭村,始遷祖陳淑信;江西省尋烏縣南橋鎮,始遷祖九郎公;廣西區南寧市賓陽縣王靈鎮新寧村、大寧村

11、赤崖莊:始遷祖延斯(延芝),始遷江西省吉安縣東赤巖。

現分布情況:江西省德安縣聶橋;湖南省益陽市蘭溪鎮陳家坪、風湖州;湖南省寧鄉縣;湖南省長沙市;湖南省漢壽縣;

12、永豐莊:始遷祖繼鐘,始遷于江西吉安永豐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縣沙河街;江西廬山海會鎮;江西九江縣新港楊家村;江西九江縣蛟灘坂(十幾處);湖北省公安縣、安徽省南陵縣;

13、馬頭莊:始遷祖宗遷,始遷地福建建甌市。

現分布情況:江西省瑞昌市湓城鎮;湖北黃梅;陜西白鶴縣爛泥港大泥溝;湖北漢陽;湖北通山;湖北陽新;陜西山陽縣大盆溝;江西瑞昌市蘆塘鎮馬頭村;

14、亦岡莊:始遷祖宗成,始遷地江西新建大塘鄉赤岸山。

現分布情況:南昌灣里區余牟村;南昌灣里區招賢鎮夏澤村;江西新建金橋鄉小橋村;江西新建大塘鄉觀咀;江西南昌縣南新鄉芳州村;江西星子縣蘇家檔;江西浹江縣;江西新建樵舍鄉萬坊村;江西新建望城幸福村。

15、太平莊:始遷祖希先,始遷地江西彭澤太平鎮鄰波村。

現分布情況:江西彭澤楊梓鎮;安徽黃山望江嶺;安徽馬鞍山;安徽太湖;江西湖口縣流泗蝦蟆橋;

16、深坑莊:始遷祖延先,始遷地江西瑞昌深坑。

現分布情況:湖北黃梅;江西省瑞昌市樂山鄉;湖北省武穴市西邊菜園;

17、雙陂莊:始遷祖汝仁,始遷地江西永修麻潭鄉。

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愛民鄉潘坊;江西聶橋鎮聶橋村;江西德安到高壙鄉;

18、羅溪莊:始遷祖守成,始遷地江西奉新縣干洲雇埠。(安義,靖安、奉新三縣交界處)

現分布情況:江西新建縣長凌鎮前進村;湖北省江峽縣;江西靖安縣香田雇山;江西南昌滕王閣;江西德安聶橋;安徽太湖縣晉熙鎮老陳灣;湖北省黃梅縣小池鎮徐港彭列村;江西省永修縣;江西省湖口縣;江西省都昌縣;江西省弋陽縣;江西省德安縣;江西省彭澤縣;福建建寧縣北鄉;

19、馬跡莊:始遷祖延轄,始遷地江西武寧魯溪鎮南沖。

現分布情況: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來堡村;江西省瑞昌市南義鎮;江西武寧魯溪鎮南沖;湖北省通山縣通陽鎮石宕村。

20、東源莊:始遷祖公仁,始遷地湖北省陽新富川。

現分布情況:江西南昌縣涇口鄉;湖北廣濟插箕垸、沙坑、盤壙等;湖北陽新縣牌石;江西省瑞昌市馬頭鎮;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鎮;江西九江縣太平宮;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大屋陳村;江西省南昌縣向塘鎮黃壙村勒家。

21、薪春莊(此處或當是蘄春):始遷祖守琉,始遷地湖北省蘄春縣河口。

現分布情況:湖北省蘄春縣檀林鎮;安徽太湖縣羅介村;江西省星子縣蓼南鄉沙山村;湖北省蘄春向橋鄉、桐梓鄉、青石鎮、武穴、八里湖農場等;河南省新縣東鄉永山寨青山沖;湖北麻城;湖北黃梅;河南光山縣吳家寨、塘新集等;安徽太湖縣河口鄉半街村;陜西省三陽縣、貴州省赫章縣雙河鎮,四川省重慶市城口縣后福鄉雙關村;安徽省金寨縣。

22、烏石莊:始遷祖才先,始遷地江西黎川新城。

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縣林泉鄉;江西永修縣虬津鎮;江西九江縣岷山鄉小陽;湖北靳春檀林鎮;

23、河壙莊:始遷祖彥成,始遷地江西武寧縣巾口鄉泉村蒿港(蒿溪鄉河塘)。

現分布情況:江西靖安縣三爪侖鄉塘里村;江西省修水縣黃沙鎮金谷鄉;江西武寧縣;江西南昌縣塘南鄉柘村;江西修水縣廟嶺鄉安峰村;江西修水縣三都鎮石歧村;江西省武寧縣船灘鎮;江西修水縣三都、四都鎮;浙江金華等;

24、留市莊:始遷祖繼釗,始遷地江西湖口縣流芳鄉。

現分布情況:江西湖口縣武山鎮;安徽太湖縣東郊四面坂;安徽望江縣鳳棲沖;安徽太湖縣馬龍桃花沖;安徽岳西縣店前陳灣;陜西商陽縣東鄉銀花鋪;南京市玄武古樓二區;廣東東莞市劉尾港;安徽太湖縣徐橋下大石嶺雀村;

25、壽寧莊:始遷祖延悅,始遷地福建壽寧縣。

現分布情況: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

26、上元莊:始遷祖繼全,始遷地江蘇南京江寧區。

現分布情況:江西瑞金市武陽鎮;江西南昌市;河南鄭州;河南省唐河縣陳排灣;江西省德安縣;廣西省桂林市;

27、尖山莊:始遷祖繼遷,始遷地江西德安白水鄉尖山。

現分布情況:江西武寧縣官蓮鄉;江西新建縣南磯鄉向陽村;江西星子縣蛟塘鄉;江西九江縣東城坂;

28、芳蘭莊:始遷祖守仁,始遷地江西撫州臨川。

現分布情況:江西星子縣海會鎮;湖北天門市;湖北漢川、京山、應城、洪湖、仙桃、湖南岳陽。

29、漢川莊:始遷祖彥通,始遷地湖北漢川市田二河鎮燕子灣。

現分布情況:湖北漢川市田二河鎮;漢川高家嘴、東崗嘴、南河、梧桐、應城陳塌、馬鞍鄉、分水播義、洪湖市徐橋村,湖北漢陽九真山、河南、廣西等地。

30、蒲圻莊:始遷祖宗升,始遷地湖北省赤壁市。

現分布情況:湖北應城市陳河鎮;云南永善縣;湖北省嘉魚縣;

31、崇陽莊:始遷祖知升,始遷地湖北崇陽縣宏上。

現分布情況:湖北赤壁市;湖北崇陽縣天城鎮中津村;湖北荊州江陵沙崗鎮;湖北臨利縣;湖北省蒲圻縣;湖北通城縣;湖北省蘄春縣獅子鎮胡沖;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鎮牌樓村;江西省武寧縣平江鄉羅洞村。

32、陳家湖莊:始遷祖延賞,始遷地江西高安陳家湖。

現分布情況:湖北荊州縣;江西省高安縣獨城鎮文皇村太平陳;

33、神陂莊:始遷祖思悅,始遷地江西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

現分布情況:江西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

34、西崗莊:始遷祖知大,始遷地浙江開化市。

現分布情況:江西新建縣石埠鄉西崗村;江西星子蓼花鄉勝利村;

35、石橋莊:始遷祖繼升,始遷地江西進賢縣七里鄉。

現分布情況:江西南昌小蘭鄧埠;湖北孝感市鄒崗鎮;湖北麻城;湖北襄陽;湖北孝感洪樂鄉龍村;湖北漢陽;江西九江縣西關;江西湖口縣;江蘇南京;湖北天門干驛鎮、程越村,湖南省平江縣三陽

36、萬載莊:始遷祖延圣,始遷地江西萬載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宜春市萬載縣;

37、石烏莊:始遷祖公先,始遷地江西吉安永豐縣竹牌門打鼓沖。

現分布情況:江西省德安縣鄒橋鄉付山;湖北武穴市石佛寺官橋機車下村;湖北武穴市石佛寺官司橋機車下村牛四下垸;江西德安車橋鎮義門村

38、蕪湖莊:始遷祖知琉,始遷地安徽蕪湖。

現分布情況:湖北武穴市;湖北武穴官橋;江西九江;湖北武穴石佛寺陳垸村;湖北靳春縣張旁陳廣村;湖北武穴市花橋鎮陳巷村;

39、萬福莊:始遷祖承成,始遷地江西永修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修水;江西德安;江西星子蓼南古門;江西南昌;福建;陜西;河南;江西九江茶嶺;江西瑞昌雙橋;湖北黃岡;湖北黃梅;湖北武穴;江西臨川;四川萬縣;江西省安義縣;湖北咸寧;江西瑞昌

40、土伏莊:始遷祖才琉,始遷地江西上猶縣。

現分布情況:陜西平湖;江西九江新合鎮;江西金雞坡白水湖;湖北黃梅縣分路口;江西九江市五里鄉;江西九江市廬山區蓮花鄉;

41、龍潭莊:始遷祖延大,始遷地江西瑞昌市望仙鄉。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湖西堡、江西省武寧縣、江西省瑞昌市、江西德安塘山鄉。

42、株嶺莊:始遷祖知先,始遷地江西九江縣獅子鄉。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藍橋株嶺;江西星子縣橫塘石溪坂;江西九江縣獅子鄉牌樓村;江西九江獅子鄉龍崗;湖北黃梅;

43、火巷莊:始遷祖繼通、繼圭,始遷地江西德安車橋鎮義門。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綠源坂;江西吉安;江西永豐;貴州;四川貫縣;江西德安聶橋鎮寶山郎昌坂;江西德安鄒橋馬咀頭;江西九江市城子鎮機頭下;江西南昌;湖北武穴龍坪鎮;江西德安車橋鎮白楊村;

44、新喻莊:始遷祖延鼎,始遷地江西新余市對河陳村。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市廬山區;湖北廣水市;山西大寨陳永貴是其后裔;

45、黃墉莊:始遷祖守悅,始遷地江西高安市。

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吳山大坂陳;江西德安樟樹察家垅;江西瑞昌市洪嶺華林崗;安徽省望江縣瓦西咀吉水湯;安徽省岳西縣瑪玉坳村花陽灣;江西省九江縣長洛源;

46、赤湖莊:始遷祖希遷,始遷地江西瑞昌赤湖。

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河東鄉后田村;

47、清流莊:始遷祖汝徑,始遷地今福建清流縣。

現分布情況:湖南瀏陽金剛;湖南攸縣;江西萍鄉;湖南禮凌市;貴州銅仁縣;云南??;

48、石門莊:始遷祖知仁,始遷地江西德安磨溪新田。

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磨溪新田;江西德安磨溪鋪里陳;江西浮梁縣;江西九江縣馬王坡;江西九江縣下湖嶺;

49、火田莊:始遷祖希真,始遷地江西上饒鉛山縣汪二鎮。

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河東附城;江西上饒市鉛山縣;

50、松滋莊:始遷祖守升,始遷地湖北松滋。

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林泉大溪坂;

51、涇縣莊:始遷祖覺先,始遷地安徽省涇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楊橋鄉八一村;浙江建德市管村。

52、謝浦莊:始遷祖繼琉,始遷地湖北黃崗。

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縣城;河南省商城縣、光山縣;

53、大冶莊:始遷祖才大,始遷地湖北大冶市。

現分布情況:湖北大冶市;湖北陽新縣東源鄉谷保村、湖北咸寧高橋;

54、丹陽莊:始遷祖繼忱,始遷地江蘇丹陽縣。

現分布情況:浙江溫嶺國澤;江蘇丹陽縣。

55、南昌莊:始遷祖思升、思昊帶全家44人,始遷地南昌縣鐵樹宮棉花街(現南昌市棉花街萬壽宮商城)。

現分布情況:湖北省石首市新廠鎮萬家剅村(原稱荊州府石首縣北鄉百家坊三易垸陳家莊。祠堂建于駝腰樹(也稱陀楊樹);湖南邵陽市;四川成都市(陳毅元帥是其后裔);江西南昌蔣巷鎮洲頭村、江西進賢縣架橋鎮艾溪陳、江西南昌縣塔城鄉芳湖陳村。

56、保昌莊:始遷祖汝優,始遷地廣東南雄市。

現分布情況:廣東順德市倫教鎮;廣東東莞市虎門北冊。

57、豐城莊:始遷祖運升。始遷于豐城市石灘。

現分布情況:湖北黃梅;江西九江縣城門鄉;江西九江縣新塘、新合;江西星子縣;江西瑞昌洪山;江西豐城馮家河;南昌鑼鼓嶺;南昌縣劉門洞;河南雙城;湖北武穴市盤壙;江西豐城市拖船鎮源汊村;湖南攸縣、湖南查陵、湖南常德、湖南長沙。

58、東陂莊:始遷祖才仁,始遷于江西宜黃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市。

59、石橋莊:始遷祖彥偉,始遷于江西南昌市筷子巷。

現分布情況:江西永修河橋;湖北仙桃市;江西省都昌縣蘆溪鄉名為西川村;湖北咸寧市九都油麻垅。

60、虎溪莊:始遷祖宗悅,始遷于江西吉安。

現分布情況:江西廬山東林寺(僅1人)。

61、德興莊:始遷祖彥謙,始遷地江西德興礪居。

現分布情況:河南新縣;江西九江縣文橋村;河南光山縣高陌店朱家寨西南陳灣;浙江嘉興縣;江西上饒市;江西九江縣新合鎮。

62、金溪莊:始遷祖才星,始遷于江西金溪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市前擇鄰;臺灣。

63、蟠塘莊:始遷祖延遷,始遷于湖北通城縣蟠塘。

現分布情況:江西武寧升平。

64、回歸莊:始遷祖公成,始遷于湖北浠水縣關口鎮蔡家橋,陳潭秋是其后裔。

現分布情況:湖北鄂州;湖北蘄春;江西九江;湖北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村;江西樂平市;湖北省浠水縣巴鐸鎮王宿山陳村。浠水縣竹瓦鎮柳樹鋪,安徽省金寨縣、河南商城、湖北黃岡(現名團風)、湖北新州、湖北羅田縣大河岸鎮(石缸山村)、安徽雀山縣、湖北英山縣、陜西省等。

65、興置莊:始遷祖延仁,始遷于湖北荊州市城區白馬寺。

66、禮寧莊:始遷祖彥君,始遷于湖北蘄春縣。

現分布情況:河南新縣;江西九江周家嶺;湖北黃梅孔垅鎮。

67、蘭溪莊:始遷祖希遠,始遷于湖北浠水縣蘭溪鎮。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縣譚家畈。

68、麻城莊:始遷祖思一,始遷于湖北麻城白果。

現分布情況:湖北孝感南區;河南光山;湖北麻城。

湖廣填四川時,麻城莊(稱謂麻城孝感鄉)部分陳姓移民到四川,從湖廣麻城孝感鄉動身的有8個兄弟,其中有7個兄弟一起到了貴州遵義府,1個到了合江,到合江時的祖先為陳果李氏,落腳到了合江大橋鄉鹽井壩。

69、自興莊:始遷祖彥仁,始遷于浙江長興縣

現分布情況:湖南來陽;湖南岳陽縣英家灣陳玉安門;廣東南雄;湖南省岳陽縣柏祥鄉旱草坪;湖南省岳陽縣關王橋周陳屋;湖南岳陽黃沙街鎮大明荷塘;湖南汨羅市三江鄉陳家橋。

70、崇德莊:始遷祖守華,始遷于浙江德清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彭澤,安徽懷寧。

71、嘉興莊:始遷祖繼肅,始遷于浙江嘉興市。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新壙鄉青山村爛泥垅。

72、江都莊:始遷祖希崇,始遷于江蘇省江都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星子海會鎮;江西星子白鹿鎮。

73、星子莊:始遷祖承悅,始遷于江西省星子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星子華林鄉。

74、新店莊:始遷祖希升,始遷于河南信陽市新店。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市;江西星子華林花橋;江西九江縣夏家鋪。

75、永嘉莊:始遷祖守宗,始遷于浙江溫州永嘉縣上垅。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沙河毛橋;江西九江縣甘泉鄉陳家壕;湖北黃梅赤王洲;江西瑞昌市;江西湖口縣。

76、太湖莊:始遷祖守通,始遷于安徽太湖縣花亭。

現分布情況:安徽太湖縣。

77、汀州莊:始遷祖宗競,始遷地福建寧化縣。

現分布情況:

78、寶應莊:始遷祖泰遷,始遷地江蘇揚州寶應。

現分布情況:江蘇泗洪縣;

79、宛溪莊:始遷祖公遷,始遷地安徽安慶太湖。

現分布情況:江西萬年縣;江西安義石鼻鎮;江西臨川高坪鎮,溫泉鎮;江西崇仁航埠鎮;安徽太湖羅溪鄉喬嶺村;安徽桐城縣樅陽鎮;安徽太湖縣北中鎮馬安村;陜西平利縣;河南內鄉縣;河南浙川縣;陜西石泉縣;江西余干縣江埠鄉、大溪鄉、洪家咀鄉、三湖鄉、康山鄉。

80、永新莊:始遷祖延又,始遷地江西永新勝業石陂。

現分布情況:雙溪田味;

81、北山莊:始遷祖思大,始遷地湖北通山湄港北山(現通陽鎮德船村)。

現分布情況:鄂、陜、贛、湖等地;湖北通山湄港陳村及九門、大屋陳;江西武寧溫湯鎮、江西修水縣、江西銅鼓縣、陜西紫陽縣、湖北崇陽縣、湖北咸寧汀水橋、湖南平江、湖南岳陽縣等。

82、歸安莊:始遷祖承可,始遷地浙江湖洲歸安。

現分布情況:浙江湖洲歸安(陳立夫、陳果夫);

83、沙坊莊:始遷祖彥升,始遷地江西峽江縣(今吉水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東鄉鄧家古源村;

84、鄱陽西莊:始遷祖繼鏜,始遷地江西鄱陽縣江右。

現分布情況:江西石城縣陳坊;福建邵武禾坪;福建建寧縣陳源坊;江西廣昌黃竹鄉;江西南豐饒舍、洙湖、苦竹埠等地;安徽省太湖縣九村畈;安徽省太湖縣石井山陳家;湖南瀏陽大瑤鎮。

85、銅梁莊:始遷祖公長,始遷地江西九江(銅梁莊)。

現分布情況:浙江常山縣;江西撫州樂安縣;江西撫州南豐縣;

86、廣信莊:始遷祖知本,始遷地江西上饒市。

現分布情況:福建建寧縣高圳;上饒十都巴塢;浙江江山汪塢坑;浙江常山芳村;

87、漢陽莊:始遷祖思通,始遷地湖北省武漢市漢陽(今蔡甸區鳳棲山南麓,陳昌浩是其后裔。

現分布情況:安徽懷寧三橋坂;安徽潛山縣天柱山下;安徽太湖天橋鄉羊河村陳家墩;安徽岳西縣田頭卿;湖北漢陽蔡甸區奓山街長新村。

88、黃金山莊:始遷祖繼鎧、始遷地江西上饒市鄱陽縣。

現分布情況:安徽太湖寺十里山;陜西洛南;陜西山陽縣;安徽太湖縣花國鄉陳家崗村;安徽省岳西縣店前鎮羅山陳村;安徽省太湖縣晉熙鎮岔路村;安徽太湖縣寺前鎮楊家村陳家組;

89、光州莊:始遷祖公明,始遷地河南省潢川縣(光山縣)。

現分布情況:河南光山縣陳家集;河南商城同井畈;河南光山縣涼亭;河南省光山縣槐店鄉陳家洼;

90、嘉魚莊:始遷祖汝升,始遷地湖北咸寧嘉魚縣。

現分布情況:湖北咸寧嘉魚縣炯墩鄉下海尚陳村;湖北省嘉魚縣汀泗鎮三尚村;湖北崇陽花涼亭;湖北蘄春;

91、鄂州莊:始遷祖延通,始遷地湖北省鄂州市。

現分布情況:湖北省黃梅縣新開鎮六家咀;湖北省鄂州市;

92、泰和莊:始遷祖承一,始遷地江西泰和縣。

現分布情況:廣東省增城市;江西省修水縣清水巖嶺下村;江西省修水縣三都鎮洋湖村;江西省修水縣四都鎮嶺下村王石源;

93、曲江莊:始遷祖希儒,始遷地廣東省曲江市下橋。

現分布情況:湖北省黃梅縣陶家墩廖家玗;江西省豐城縣;江西省興國縣張家;湖北省天門市干驛鎮河花池。

94、新化莊:始遷祖才典,始遷地湖南邵陽新化。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縣黃老門鄉通田村;江西九江縣岷山鄉花盤村;湖北廣濟馬蘭坂;江西瑞昌王家烈;

95、石塘莊:始遷祖汝隆,始遷地江西安義縣。

現分布情況:湖北黃梅縣;江西九江縣黃老門團山;江西星子縣;湖北黃梅小溪鎮、團洲、嚴洲;湖北黃梅濯港鎮;江西省景德鎮市鵝湖區;江西九江縣沙河陳家樓;湖北黃梅新開橫河品村;湖北武穴龍坪新州村;

96、赤山莊:始遷祖汝通,始遷地安徽霍山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新壙鄉;江西九江縣港口鎮;湖北黃梅縣月都汪家廟;

97、永興莊:始遷祖思成,始遷地江西興國縣富川果流松江。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縣新港鎮舒家侖村;

98、三角莊:始遷祖彥琉,始遷地廣東梅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修水縣廟嶺鄉安峰村;江蘇徐州;江蘇丹陽;

99、富陽莊(興國莊):始遷祖名思遷,始遷地山東肥城富陽縣、又云江西興國縣。

現分布情況:有世系,有人不知何地。

100、望江莊:始遷祖宗通,始遷地安徽省望江縣雞嗚河畔。

現分布情況:湖北浠水縣雞嗚河鎮;湖北省浠水縣蔡家河鎮洗馬畈鄉、丁司垱鄉;湖北英山縣南河城關;湖北靳春縣西河驛;陜西省鎮安縣結子鄉水碓溝;浙江省長興縣水口鎮;安徽霍山縣安家河道土鄉;安徽金寨黃泯坂、銀沙畈等;

101、行塘莊:始遷祖公琉,始遷地湖北省黃梅縣。

現分布情況:湖北黃梅縣;

102、懷寧莊:始遷祖汝心,始遷地安徽潛山里。

現分布情況:安徽安慶市;湖北黃梅縣杉木橋村;

103、原政莊:始遷祖知悅,始遷地湖北省廣濟(武穴市)。

現分布情況:湖北黃梅縣亭前;湖北黃梅縣王祖鎮坪山陳勝驛村;

104、城子驛:始遷祖繼莊,始遷地江西九江縣城子鎮。

現分布情況:江西省九江縣城子鎮;

105、東壟莊:始遷祖知遷,始遷地江西九江縣白鶴鄉。

現分布情況:江西九江縣石塘;江西九江縣鄭家山;湖北武昌;湖北黃梅縣謝家鎮;湖北黃梅胡家營;

106、宿松莊:始遷祖公通,始遷地安徽宿松縣。

現分布情況:湖北咸寧;湖北靳春;湖北廣水;安徽宿松;江西九江;湖北黃梅;陜西平利線河;德安車橋義門村八隊。

107、南豐莊:始遷祖堯則,始遷地江西省永修縣。

現分布情況:安徽懷寧有其后裔;

108、萍鄉莊:始遷祖繼大,始遷地江西省萍鄉市安源。

現分布情況:江西武寧縣魯溪鎮;

109、建寧莊:始遷祖延正,始遷地福建省建寧縣。

現分布情況:江西省鉛山縣虹橋;

110、黃陂莊:始遷祖知通,始遷地湖北黃陂倉埠。

現分布情況:湖北應城縣;

111、平塘莊:始遷祖思先,始遷地安徽東元縣平塘。

現分布情況:湖南平江;

112、攸寧莊:始遷祖守大,始遷地安徽攸寧縣臨溪。

現分布情況:江西宜豐縣;

113、貴溪莊:始遷祖適甫,始遷地江西貴溪。

現分布情況:江西貴溪浜江鄉,柏里村,小烏陳村;

114、戈陽莊:始遷祖希詛,始遷地江西戈陽。

現分布情況:

115、楓村莊:始遷祖才悅,始遷地江西貴溪市鴻塘鎮楓林村。

現分布情況:江西貴溪市鴻塘鎮楓林村、戈陽圭峰鎮長湖村;

116、羅田莊:始遷祖光大、先大,始遷湖北省羅田縣平湖郵亭寺。

現分布情況:湖北羅田縣九資河鎮,羅田縣勝利鎮,羅田縣河鋪鎮,安徽省金寨縣吳店鎮,河南省商城縣,羅田縣風山鎮,四川、云南、江蘇等地。

117、長泰莊:始遷祖彥悅,始遷地福建漳州長泰縣。

現分布情況:德安縣鄒橋鄉馬咀頭。

118、太源莊:始遷祖承先,始遷地江西贛州市濱江鎮浙江富陽。

現分布情況:江西省豐城市拖船鎮溁湖村。

119、新城莊:始遷地河北新城縣(待考)。

現分布情況:江西豐城縣劍南街辦艻棚社區邑東陳。

120、龍峰莊:始遷祖宗大,始遷地江西省修水縣源口鎮。

現分布情況:江西省修水縣溪口鎮咀上村,江西省分宜縣。

121、武功莊:陜西守悅公入陜始祖。入黔始祖陳君愛公支系有小干河支系,花紅支系,三塘支系。

 

 

 

 

 

 

江州義門陳氏分莊考

伉公支下(44莊)

伉祖公支下四房分莊

蛻公七子

長子彥成,字升,娶龔氏,江西武寧蒿溪鄉河塘莊(原譜為:武寧莊)。譜云封彥成郎,其實,據光緒《建昌縣鄉土志·卷之四·古跡志(六)》載,早在“宋慶歷間,陳彥成仕婺州”,后復居河塘莊。另據龍峰譜載其為灌公長子陳鏞之裔孫。

次子承成,字昺娶蔡氏,江西建昌陳橋萬福莊(原譜為:建昌陳橋莊),封承成郎。在其14代孫中有名德淵者,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由建昌陳橋獨身遷居寧州(今修水縣)桃坪之黃崗,為桃坪義門陳氏遷寧始祖。

三子延成,字暠,娶高氏,江西靖江東村莊(原譜為:東城莊),后徙河南固始三臺莊,封延成郎。

四子才成,字鼎,娶趙氏,江西鄱陽樂平余干三縣莊住馬尾港莊(一遷建昌城子驛),封才成郎。

五子學成,(福建仙游譜作“學誠”,疑為音誤)娶呂氏,福建浦城莊。又云陜西蒲城縣。

六子典成,娶李氏,浙江善化莊,又云湖南善化莊

七子堯則,建昌南豐莊(傳至根盤公始卜居皖之懷寧,原譜中無此人)。

(注:原譜中蛻公只有六子,五子為典成,六子為學成,待考)

梓公四子

長子守成,原名思強,字暹,娶張氏,江西靖安顧埠羅林莊(原譜為:吳縣莊。一遷奉新羅溪莊),封守成郎。

次子守仁,字德宗,娶周氏,江西撫州臨川縣蘭芳莊(原譜為:臨川莊)。據浙江江山《須江舉川陳氏族譜》載:“陳守仁,字德宗,宋嘉祐七年由江州遷居臨川,曾孫桂芳,宋乾道年間徙居徽州婺源南鄉,傳十世至祖武,字紹周,于明洪武二年因商居須江嵩高里上崗,為須江之始遷祖。其子瑞蘭,字正香,再遷邑之舉川。(已經編入《續考》)

三子守威,娶孫氏,浙江吳興縣莊。(原譜無此人)

四子守育,娶王氏,河南信陽固始三臺莊,一云岳州巴陵莊(原譜無此人)。

(注:原譜中梓公只有二子,三子四子待考)

勉公四子

長子繼升,娶鄭氏,江西進賢莊(一遷南昌石橋莊)。其后裔希隆公又遷至南昌縣鄧埠村。

次子繼遷,原名伯昱,娶馮氏,江西德安尖山官莊,后遷黃土寶泉。

三子繼元,字元,娶吳氏,江西建昌城子莊,1125年為避金亂,其子魁舉家南遷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

四子繼育,娶湯氏,廣東潮州海陽鳳城莊(原譜為海陽莊)。

(五子繼通,遷大巷義口莊。)

(注:原譜中勉公有五子,長子繼元、次子繼升、三子繼通、四子繼遷、五子繼育,誤處待考)

才公五子

長子宗成,原名永晟,字晟,娶郭氏,江西新建赤岡莊。封宗成郎。

次子延遷,原名永賢,娶章氏,湖北通城蟠塘莊。一遷江西武寧升平鄉。

三子延轄,娶周氏,江西武寧升平馬跡莊,一遷魯溪。

四子延坤,娶呂氏,江蘇高淳莊(原譜為高純莊)。

五子延福,娶洪氏,江蘇句容莊(一遷安徽宿松)。

(注:原譜中長子宗成、次子延轄、三子延坤、四子延福、五子延遷,誤處待考)

伉祖公支下二房分莊

用公二子

長子公成,原名圣時,字渂,娶金氏,湖北浠水回歸莊(一遷鄂州、圻春、羅田、英山),封公成郎。

次子希成,原名均沼,字星,娶況氏,安徽桐城石河莊(原族譜為宿松莊),后遷湖南寶慶,封希成郎。

忠公五子

長子希先,原名文銘,娶倪氏,江西彭澤太平莊(原譜為太平板橋莊)。

次子公先,原名文禮,娶張氏,吉安府永豐縣竹牌門石烏莊(一遷湖北廣濟機車下、德安等地)。

三子彥先,原名爾義,娶梅氏,浙江臨??h東溪莊(一遷宣城)。

四子身先,原名永監,娶章氏,江蘇武進丹徒莊(原族譜為遷西賢莊)。

五子美先,娶王氏,安徽青陽莊。一云江蘇武進莊(原族譜為武賢莊)。

 

 

伉祖三子泗公支下分莊考

駕公四子

長子知仁,原名仁翔,娶趙氏,江西饒州浮梁石門莊。一遷江西德安石門莊。

次子延仁,原名文翰,娶魯氏,湖北荊州嶺河(興置莊?原族譜為荊州莊)今荊州江陵區白馬寺。

三子宗仁,原名文采,字壬,娶孫氏,湖南湘江景祜莊。一遷廣東南海(今佛山市)。

四子宗仕,娶苗氏,廣東南海莊,今佛山市。

 

伉祖四子坦公支下二房分莊考

模公四子

長子彥悅,原名守敘,字文叔,娶樊氏,福建長泰巖溪莊(原族譜為長泰莊)。

次子承悅,原名守剛,娶沈氏,江西星子莊。

三子延悅,原名新野,娶羅氏,浙江壽寧(凝?)莊。今湖南瀏陽市文家鎮有其后裔。

四子延芝,進士,義門九才子之一。江西新建、吉安赤岡莊,又云江蘇無錫莊。(原譜中無此人,誤處待考)

樣公三子

長子延琉,娶萬氏,分遷湖南寶慶莊(今邵陽市)。

次子承琉,原名彥緇,娶柳氏,浙江錢塘筧橋莊(原譜為錢塘莊)。

三子端琉,娶管氏,湖南湘陰莊。一云浙江永寧莊(原譜云東凝莊)。

 

伉祖五子貢公支下二房分莊考

 

郁公三子

長子汝琉,原名彥經,娶駱氏,江西崇仁莊。一遷浙江衢州車順莊。

次子彥琉,原名彥祖,字宣,娶穆氏,廣東梅縣三角莊。一遷江蘇徐州丹陽三角莊。

三子相琉,娶盧氏,江蘇六合縣大河口莊。一云吉州泰和登江莊。

晉阝公三子

長子希琉,原名彥林,字吉,娶洪氏,湖南茶陵軍糧莊。一云福建蒲田莊。

次子文琉,娶程氏,湖北通城莊。

三子圣(勝)琉,娶丁氏,湖南衡州莊(衡陽)。

 

侍公支下(6莊)

待祖支下四房分莊考

(編者按:原譜中待祖無嗣,立仲祖支下崇公為嗣;經網上查詢,其它宗譜有此四房,錄此供后人參考)

懷公之子思韶,名仁知娶莊氏,江西東原莊。

喬公之子延斯,娶朱氏,江西吉州東赤崖莊。

綸公二子

長子延禮,娶康氏,江西吉州西赤崖莊。

次子延秉,娶郝氏,江西彭澤太平莊。

綏公二子

長子延楨,原名伯祥,娶樂氏,榮塘莊。

次子延選,原名廷鷹,娶祝氏,馬路莊。

 

仲祖支下(67莊)

仲祖公支下分莊

都(郜?)公三子                    

長子才琉,原名彥受,娶方氏,江西鄱陽土伏莊。一遷陜西平湖土伏莊。

次子嘉琉,娶宮氏,福建閩縣莊,又云四川開縣莊(原譜為黃縣莊)。

三子昭琉,原名態隆,娶郭氏,湖北黃安莊(今紅安),原譜為開縣莊。

(注:原譜中郜公長子昭琉、次子嘉琉、三子才琉,順序及分莊誤處待考)

衍公三子     

長子才通,原名思懷,娶楊氏,湖北武昌安化莊。

次子彥通,原名思聰,娶樂氏,湖北漢川莊。

三子承通,原名思溫,娶齊氏,湖北周陂巴東莊。

溥公二子

長子希通,原名思立,娶桂氏,湖北襄陽下寒莊(原譜為襄陽莊)。一云湖南湘陰下寒莊,一云江蘇長嶺下寒莊。

次子思通,原名思濟,娶韓氏,湖北漢陽瑞慶莊(原譜為漢陽莊)。

恭公二子

長子宗俞,娶解氏,湖北陽新縣果石莊(其孫思澄原名國琛,代祖分莊,封思成郎)。

次子宗臣,娶曾氏,湖北陽新縣果石莊(其孫思洪代祖分莊,與思成同分一莊)。

(按:此處原譜中長子為宗城,遷果石莊,次子宗俞,遷都昌南橋莊,誤處待考)

鴻公四子

長子繼成,原名龍廷,字昴,渝州巴邑大饒溪港村莊,一遷蘄州廣濟喬家垅大屋村。封繼成郎。

次子公升,原名公干,娶蔡氏,湖北咸寧官溪莊,今咸寧縣大坂陳村。

三子汝升,原名思高,娶聶氏,湖北嘉魚普渡莊。

四子繼銘,原名伯福,娶錢氏,鬮分靖安南橋莊。一遷江西都昌南橋莊。

(注:原譜中鴻公三子,長子繼銘、次子公升、三子汝升,誤處待考)

沐公四子

長子延大,原名以規,娶謝氏,江西瑞昌望仙鄉龍潭莊。

次子延兆,原名仁魁,娶葉氏,江西九江港口莊。

三子延玉,娶洪氏,江西上高莊。

四子延公,湖北通山莊。(原譜無此人)

(注:原譜中沐公三子,長子延兆、次子延大、三子延玉,誤處待考)

繫(潔)公四子

長子延慶,娶費氏,北平先生莊。一云上海崇明莊。

次子延青,原名希宇,娶劉氏,江蘇山陰莊。一云浙江紹興莊。

三子延梧,娶岑氏,江蘇武進縣常州(今江蘇吳縣)莊。

四子延林,娶周氏,江蘇常州莊(原譜為吳州莊)。

兢公三子

長子公遷,原名永昴,娶魏氏,安徽太湖宛溪莊。一遷婺源、萬年宛溪莊。

次子公謙,原名公廉,娶曹氏,福建青浦莊。

三子公長,娶宋氏,四川銅梁莊。

霖公三子

長子知成,原名延炬,字宇晨,江西高安大城鄉赤土官莊(原譜為大田莊),封知成郎。(其子倜遷瑞州椒坊大田村)

次子知本,娶項氏,江西廣信莊(今上饒市)。

三子知明,娶祝氏,江西吉安盧陵新建莊。

達(逵)公三子

長子才升,原名宗玉,娶董氏,湖北江陵莊(原譜為江陵豐城莊)。

次子希升,原名宗朝,娶陶氏,河南信陽新店莊。一云山東淄川縣土伏莊(原譜為新建莊)。

三子運升,娶賀氏,江西豐城石灘莊(原譜為豐城莊)。一遷湖北黃梅徐河鄉。

(注:原譜中逵公長子才升、次子運升、三子希升,誤處待考)

襲公四子

長子延盛,娶杜氏,始遷福建建寧莊(原譜為海州莊)。

次子延賞,娶劉氏,江西高安陳家湖莊(原譜為均州莊,士宋為太學博士),復遷椒坊村。

三子延晤(原譜為昉),娶金氏,湖北沔陽(今仙桃)莊。

四子延省,娶呂氏,安徽宿松九姑嶺莊。又云宿遷莊(原譜為登進士莊)。

(注:原譜中長子延賞、次子延昉、三子延盛、四子延省,誤處待考)

龔(原譜為泰)公四子

長子繼釗,娶魏氏,江西湖口流芳莊(有譜云留市莊,原譜為晉石莊)。

次子繼鏜,娶李氏,江西鄱陽西莊。

三子繼鐘,娶岑氏,江西永豐莊。(據寧都姓氏志載,寧都洞口鄉明遷祖三八是其后)。

四子繼鎧,娶章氏,江西鄱陽黃金山莊,后遷彭澤。(一云海寧莊)

易公四子

長子承可,原名延可,進士。娶陶氏,浙江湖州歸安莊。

次子承周,字用,娶戴氏,廣東惠州莊(原譜為東惠莊)。一云湖南寧鄉莊。

三子承一,即承逸,娶章氏,江西太和莊。

四子承韶(原譜為思韶),江西東源莊。

 (注:原譜中長子承可、次子思韶、三子承周、四子承壹,誤處待考)

 

仲祖公支下分莊

新公四子

長子思琉,原名彥倫,娶楊氏,福建閩縣莊。一云廣東松口莊(今廣東梅縣與閩縣交界處)。

次子繼琉,原名彥清(一名希清),娶桂氏,湖北黃岡謝浦莊。

三子繼興,娶羅氏,廣東保昌莊(今南雄市)本譜云:丹徒莊。

四子繼繡,娶郭氏,安徽歙州歙縣南征莊。(原譜云:歙南莊)

安公三子

長子知遷,原名爾珍,字選,娶虞氏,一云江西德化白鶴鄉東垅(襲)莊。

次子守遷,原名永成,娶尤氏,江西武寧甫田上(烏)石莊。一云廣東佛岡上石莊。

三子尊遷,娶石氏,江西武寧斗坪莊。一云江陵赤湖莊(原譜云:武斗莊)。

儆公三子

長子汝遷,原名永鏵,字九華,娶尹氏,燕山北平西城莊。一云江西南城莊。

次子汝生,娶沈氏,江蘇太倉莊。

三子汝經,娶甘氏,福建清流莊。

仲祖公支下分莊

涼公三子

長子思大,原名守義,娶鄧氏,湖北通山柏山莊(原譜云:通山莊)。

次子知大,原名守道,娶鄭氏,浙江開化西港莊。一云衢州西安莊(原譜云:開化莊,亦云羅田莊)。

三子向大,娶游氏,江西瑞州高安莊。(經查此處無此莊)

炎公三子

長子才遷,原名思懷,娶施氏,江西興國鄔石莊。又云江西黎川烏石莊亦云新城莊。

次子思遷,原名永弼,娶孔氏,江西興國新村莊(原譜云:興國莊)。

三子立遷,娶曾氏,江西宜黃鳳岡莊(原譜云:宜黃莊)。

湖公三子

長子守操,娶顏氏,江西安福平都莊(原譜云:安福莊)。

次子守旺,娶鮑氏,廣東東莞莊。

三子守韶,娶左氏,河南濮州莊,今濮陽。

泮公三子

長子延鼎,娶宋氏,江西新余莊,今新余市對陳村。

次子延文,娶汪氏,浙江嚴州建德白沙莊(原譜云:建德莊)。

三子延科,娶劉氏,四川開州莊(今開縣)。一遷貴州開州莊(原譜云:東園莊)。

旦公二子(原譜中無此二人)

長子繼通,娶戚氏,江西德安火巷莊。

次子繼珪,娶雷氏,江西德安火巷莊(隨兄繼通同分一莊),后遷德化祿原坂,再遷貴州等地。

 

俛公支下(64莊)

俛祖長子玟公支下分莊考

旭公四子

長子公仁,原名仁智,娶嚴氏,湖北陽新富川東源莊。

次子汝仁,原名仁昌,娶華氏,江西建昌麻潭雙陂莊。

三子才仁,原名仁輝,娶倪氏,江西宜黃東陂莊。

四子才美,原名美仁,娶歐陽氏,江西宜春彬江莊(原譜云:宜春莊)。

鐮(廉或兼?)公四子

長子知琉,原名庭翔,娶劉氏,分安徽蕪湖莊,后遷湖北廣濟官橋(原譜云:撫州莊亦云廣濟莊)。

次子守琉,原名庭瑞,娶徐氏,湖北圻春寧河口莊(原譜云:圻春莊)。

三子宗琉,原名庭華,娶沈氏,湖北黃梅蔡山莊。

四子宗昌,原名庭坤,娶章氏,江蘇太興莊。

渥公三子

長子宗通,原名希賢,娶石氏,安徽望江華陽莊(原譜云:望江莊)。

次子延通,原名希璉,娶楊氏,湖北鄂州樊口莊(原譜云:鄂州莊)。

三子延圣,娶司馬氏,江西萬載莊。

俛祖公支下分莊

洽公三子

長子希仁,原名明賢,娶邱氏,湖南寶慶昭陵新恩莊。

次子承仁,娶宋氏,河南自成(承)莊(潢川市)。

三子承亨,娶傅氏,湖南華容莊。

宜公三子

長子彥緯,娶蔡氏,江西南昌筷子巷汊塘頭石橋(沁)莊,后有部分遷到永修河橋。

次子彥光,娶帥氏,福建廈門同安莊。

三子彥君,娶羅氏,湖南醴陵(禮寧)莊。

卜公三子

長子繼仁,原名以觀,娶鄧氏,湖北棗陽淥水莊。一遷廣東合甫綠水莊。

次子繼登,娶程氏,浙江吳興縣湖州莊。

三子繼長,娶董氏,安徽無為石澗莊(原譜云:無為州莊)。

績公三子

長子知通,原名希皓,娶章氏,湖北黃陂倉埠莊(原譜云:黃陂莊)。

次子守通,原名希漢,娶姜氏,安徽太湖花亭莊。一遷宿松(原譜云:太湖莊)。

三子守權,原名守灌,娶龔氏,江蘇常州莊。一遷常熟燕園。

誘公二子

長子公大,娶宮氏,湖南常德武陵(甯)莊。

次子公全,娶何氏,浙江鎮海莊。

陬公四子

長子思仁,原名仁魁,娶馮氏,江西清江縣新港莊(原譜云:彭澤莊)。

次子彥仁,原名仁徹,一名云徹,娶聶氏,江西婺源自興莊。一云江蘇自興村(即南村莊)。

三子彥德,原名崇仁,娶尚氏,湖北孝感三叉埠莊。一云福建漳州莊(原譜云:孝感莊)。

四子彥柯,娶毛氏,安徽宿松高塘莊。一遷山東德州高塘莊。

俊公四子

長子汝大,原名均佑,一名均鈺,娶戚氏,浙江新昌富順莊。一云江西宜豐縣富順莊,一云桂林青山新昌莊。

次子才大,原名均壽,娶閻氏,湖北大冶靈鄉莊(原譜云:大冶莊)。

三子光大,娶閔氏,湖北羅田莊(公宋朝進士)。

四子先大,娶謝氏,湖北羅田縣平湖亭寺,與光大同分一處。

時公四子

長子汝先,原名致遠,字文海,娶吳氏,江西建昌石塘莊(現南昌、新建、安義均有后裔)。

次子才先,原名文禮,一名文華,娶查氏,江西黎州新城烏石莊(原譜云:新城莊)。

三子思先,原名汝建,字彥紳。娶于氏,安徽東流平塘莊。宋高宗時,為避戰亂,遷居湖南平江北嶺,為平邑義門始祖。

四子吉先,娶田氏,浙江衢州江山潭石莊(原譜云:江山莊)。

貽公四子

長子才悅,原名守秩,娶卞氏,江西南豐雙林莊。一云瑞昌雙下橋楓林莊。

次子思悅,原名守極,娶卜氏,安義新民鄉烏溪村神陂莊(烏溪原屬?;瑁?,一云潤陂莊。

三子思正,原名永弼,娶夏氏,四川隆化興村莊。一遷河北潤縣興村莊。

四子思九,娶顧氏,江蘇昆山華亭莊(原譜云:昆山莊,今屬上海轄)。

祖(俎)公三子

長子公通,原名思斌,娶平氏,安徽宿松莊。一遷咸寧、圻春。

次子汝通,原名希良,娶戈氏,安徽霍山莊。一云江西永興里田鎮赤山莊。

三子明通,原名相天,娶廖氏,福建南平安濟莊(原譜云:南平莊)。

黼公四子

長子承先,原名汝相,娶暨氏,浙江富陽太源河莊(太原莊)。一云贛州濱江莊。

次子延先,原名汝權,娶鐘氏,江西瑞昌深坑莊。一遷贛州信豐深坑莊。

三子繼先,原名爾亮,江西瑞昌塘西莊。一云江蘇常熟莊,一云杭州塘棲莊。

四子智先,原名師先,娶荀氏,安徽東至東流莊。

節公三子

長子知先,字忠,娶封氏,江西德化(九江)株嶺莊(今稱藍橋莊)。

次子德先,娶符氏,安徽銅陵鐘倉莊。

三子覺先,娶仇氏,安徽涇縣莊。一遷河南商丘與山東交界處。

 

俛祖三子昺公支下分莊考

省公三子

長子守悅,原名以能,娶甘氏,江西高安黃墉莊。一云武功莊。

次子宗悅,原名以纓,娶戎氏,江西吉安虎溪莊。一遷廬山東林寺處。

三子起悅,娶葉氏,安徽池州和浦莊(原譜云:貴池莊)。

陵(年)公五子

長子守大,原名均奎。娶乜氏,安徽攸寧臨溪莊,一遷江西宜豐(原譜云:修字莊)。

次(?)子宗大,原名均全,娶荊氏,江西分寧黃源莊(原譜云:龍峰莊)。

三(次?)子希大,原名均哲,娶江氏,江西玉山筠州莊(原譜云:玉山莊)。

四(三?)子希崇,原名希宗,娶游氏,江蘇江都莊。

五(四?)子希讓(瓖),原名思猶,娶益氏,江西弋陽莊(先遷貴溪,后遷弋陽長湖莊)。

策公三子

長子希琉,遷軍糧莊。

次子公琉,原名廷才,娶潘氏,湖北黃梅行塘莊。

三子公良,娶邱氏,廣東惠州博羅莊。

象公三子

長子彥大,原名均凱,娶邵氏,四川巴縣佛圖莊。一云廣東佛圖莊。

次子承大,原名均瑞,娶吝氏,安徽樅陽牛洪莊。一云湖北當陽牛洪莊。

三子繼大,原名均甫,一名思貴,娶錢氏,江西萍鄉安源莊。一云武寧魯溪馬跡莊。(原譜云:平鄉莊)

 

偉祖支下(43莊)

偉祖長子的公支下分莊考

叢公四子

長子思升,原名仁義,娶褚氏,江西南昌鐵樹宮棉花街莊(后遷湖北石首、湖南邵陽、四川成都等地,元帥陳毅是其后裔)。

次子彥升,原名仁忠,娶池氏,江西峽江沙坊莊。今江西東鄉鄧家古源村有其后裔。

三子世升,娶卓氏,福州霞浦辰溪莊。一遷湖南辰溪莊。

四子光升,原名守節,娶蘭氏,江西萬福莊。一云浙江奉化公象莊。

諗公四子

長子承升,原名仁寶,娶經氏,江西新橋莊即武寧縣南田鄉。

次子延升,原名仁麟,娶喬氏,湖北江夏南咀莊(武昌境內)。一云南星莊。

三子延廣,娶霍氏,四川成都雙流莊。

四子延年,進士,義門八文龍之一。娶伍氏,安徽合肥蜀山莊。

文公三子

長子知升,字執中,原名公意,娶竺氏,湖北崇陽天城莊。

次子守升,原名公惠,娶李氏,湖北武昌莊。一云松滋莊。

三子宗升,原名公盛,一名公茂,娶郭氏,湖北蒲圻新店莊。

 

偉祖次子禮公支下分莊考

榮公三子

長子公悅,原名守熙,娶姬氏,江西瑞昌石蟹莊。又江西安遠石懈莊(有云石盤莊)。

次子公實,娶冉氏,浙江會稽莊(紹興市)。

三子公明,娶和氏,河南光州仁和莊(原譜云:光州莊,今潢川市)。

位公五子

長子宗先,原名文讓,娶宰氏,江西湖口莊。一遷吉水縣;一云廣西平樂永平驛莊。一云樂安莊。

次子宗令,娶饒氏,四川敘州莊(宜賓)。一云瑞州莊,一云江西遂川泉江莊。

三子宗逵,娶包氏,福建甌(甄)寧莊。一遷江西修水甌寧莊。

四子宗和,娶李氏,福建候官莊,今閩候縣。

五子宗華,娶杭氏,江西鄱陽邑彭澤莊(原譜云:湖口莊)。元未時遷懷寧縣石牌泉沖(陳獨秀是其后裔)。

(注:原族譜中:長子宗令、次子宗逵、三子宗和、四子宗華、五子宗先,待考)

偉祖三子周公支下分莊考

和公三子

長子汝悅,原名文超,字卓,娶燕氏,江西奉新羅溪莊。一云牛公莊。

次子汝隆,娶蔡氏,江西新建石塘莊。一遷安義東陽鎮徐埠村,一遷婺源。

三子汝秀,娶柴氏,浙江余姚莊。

成公三子

長子繼悅,原名守均,娶吉氏,江蘇丹陽百傾莊。一遷江西永修九合鄉百傾莊。

次子繼歸,娶習氏,廣西梧州莊。

三子繼肅,娶尹氏,浙江嘉興莊。

柏公三子

長子希悅,原名廷鳳,娶狄氏,湖北黃梅莊。

次子希遠,娶朱氏,浙江蘭溪莊。

三子希作,原名汝相,娶時氏,浙江西安莊(即浙江衢州)。

 

 

偉祖四子善公支下分莊考

晁公三子

長子希寶,原名希賢,娶龐氏,山陰(江蘇淮安縣)莊。

次子希玉,娶項氏,浙江海寧莊。

三子希亮,娶胡氏,江西贛州莊。

肱(光?)公四子

長子繼宣,原名繼亙,娶魏氏,湖南湘鄉縣(原譜云:稠鄉莊)。

次子繼袞,娶尹氏,廣東順德莊。

三子繼定,原名紹龍,娶錢氏,湖南常德桃源莊,一遷湘陰黃柏。

四子繼全,娶萬氏,江南江寧府上元莊(今江蘇南京),(元末一支遷河南唐河陳排灣村)。

蘊(云?)公三子

偉祖五子奇公支下分莊考

長子繼宇,原名繼守,娶呂氏,浙江建德(嚴州)莊。

次子繼祥,娶鄭氏,浙江麗水(處州)莊。

三子繼表,娶朱氏,浙江東陽莊。一云安徽和縣西東昌莊。

蔡(在)公二子

長子知十,娶倪氏,天津寶坻莊(寶墀莊)。

次子知高,娶屈氏,河南商丘市(歸德莊)。

彰公三子

長子知良,娶劉氏,浙江鄞縣莊。

次子知用,原名知行,娶繆氏,四川成都金堂莊。一江西南康金堂莊。

三子知柏,原名祥,娶沈氏,河南祥符莊(開封)。

 

 

 

伸祖支下(91莊)

伸祖長子克純公支下分莊考

岳公四子

長子宗遷,原名永壽,娶稽氏,南康?;桉R頭莊(原譜云:建安莊)。(今江西瑞昌馬頭?)

次子常遷,原名彥倫,娶謝氏,上海(市)松江莊(原譜云:上海莊)。

三子攸遷,娶旦氏,江蘇吳縣莊。一云山東潮城莊。

四子興遷,娶左氏,浙江麗(麓)水莊。

巖公四子

長子希遷,原名永慶,娶井氏,江西九江赤湖莊(原族譜:赤湖莊)。

次子希真,娶瞿氏,江西鉛山火田莊(原譜云:延山莊)。

三子希壽,娶豐氏,江蘇溧陽茶亭莊(原譜云:溧陽莊)。

四子希乾,原名希虔,娶鄔氏,江蘇宜興莊。

(注:原族譜中:長子希真、次子希壽、三子希遷、四子希乾,待考)

邢公三子

長子邦大,娶安氏,湖北松滋莊,至四世一支遷德安陳家灣。

次子必大,原名紹遷,娶羅氏,海南島瓊山莊(原譜無此人)

三子道大,娶許氏,福建建陽豐樂莊(原譜為次子:建陽莊)。

卿(鄉?)公三子

長子宗才,娶葛氏,四川龍安莊(安縣東北)。

次子宗斗,娶蔡氏,安徽當涂莊(原譜為:塘涂莊)。

三子宗邱,娶屈氏,江西弋陽莊。一遷山東萊陽(原譜為萊陽莊)。

遜公四子

伸祖次子克思公支下分莊考

長子汝成,原名文龍,字顯,娶梁氏,安徽廬州舒城莊。封汝成郎。

次子汝尚,娶趙氏,浙江慈溪莊(今寧波市)。

三子汝心,娶施氏,安徽懷寧莊。

四子汝良,原名繼龍,娶芮氏,河南洛陽新安莊。

莊公三子

長子守先,原名文昌,娶段氏,江西樂安莊(部分遷瑞昌范鎮)。

次子時先,娶高氏,浙江金華縣龍游莊。

三子蘊先,原名可清,娶晏氏,江西余干石鎮莊。一遷江西鄱陽山頭。

泰公四子

長子知悅,原名以忠,娶桑氏,湖北廣濟原政莊,后遷黃梅亭前鎮。

次子知煒,娶林氏,福建歸化莊。

三子知隆,娶駱氏,江蘇滁州莊。一云彭城(徐州)柳泉莊

四子知宗,娶盛氏,浙江秀水莊(今嘉興市)。

齊公三子

長子彥遷,原名永篤,字彥文,娶干氏,福建漳州莊(與彥德同莊)。

次子彥相,娶步氏,四川嘉定莊。一云滬海嘉定莊。

三子彥謙,娶匡氏,江西德興礪居莊。

濟公四子

長子知寧,娶利氏,湖南長沙赤嶺莊。

次子知問,娶耿氏,山東青州北海廣饒莊。

三子知翰,娶曹氏,山東聊城臨清莊。

四子知致,原名知政,娶金氏,福建長樂莊。

度公六子

長子延琉,娶萬氏,遷湖南邵陽邵井寶慶莊。

次子延勢,娶干氏,安徽亳州莊。

三子延王壽,娶黃氏,江西廣昌盱江莊。一云湖南雙陂莊,一遷福建永定縣高陂鎮上洋村。

四子延謖,原名穗,娶阮氏,江西吉安新義莊。又云瑞昌新義莊,一云雙陂莊。

五子延訂,娶原氏,湖南岳陽莊。

六子延璉,娶胥氏,廣東番禺莊。一遷福建長汀。

恕公五子

長子才典,娶葉氏,湖南邵陽新化莊。

次子才英,娶焦氏,江蘇泰州莊(泰倉)。

三子才達,娶金氏,安徽潛山莊。一云廣東??登f。

四子才星,娶郜氏,江西金溪莊。一云晉山莊。

五子才宿,娶谷氏,始分江西境內。后遷安徽潛山莊(注潛山分二派)。一遷廣東??登f。

矯公四子

長子希虞,原名希儒,娶寧氏,廣東曲江縣下橋莊。

次子希虔,字前,娶符氏,江蘇宜興靈谷莊。

三子希品,娶黃氏,江蘇江陰清江莊。

四子希博,娶鄂氏,浙江平陽莊(今溫州)。

巨公三子

長子彥郁,娶池氏,江西信豐莊。一云福建南安莊。

次子彥舜,娶胥氏,福建上杭莊。一云山東蓬萊莊。

三子彥豪,娶熊氏,福建上杭莊。一云山東蓬萊莊。

輝公三子

長子汝鳳,娶黨氏,四川忠州(忠縣)莊。一遷湖北廣濟鄭公塔。

次子汝優,娶勞氏,廣東(南雄縣)保昌莊。

三子汝德,原名一均,娶桂氏,浙江寧波慈城莊。一遷福州。

儼公三子

長子顯先,娶蒯氏,福建邵武蓮塘莊。

次子舜先,娶相氏,江蘇無錫惠山莊。

三子論先,娶曹氏,安徽青陽蓉城莊。

漸公三子

長子繼道,娶向氏,江西玉山莊。

次子繼忱,娶吉氏,江蘇丹陽百傾莊。

三子繼平,原名伯宗,娶居氏,江蘇鎮江金壇莊。

權公四子

長子思德,娶常氏,浙江海鹽原武莊。

次子思俸,原名巨龍,娶褚氏,安徽宣城莊。

三子思美,娶扈氏,浙江德清莊。

四子思忠,原名任宗,娶寧氏,江西寧都陳也莊。一遷清江蛟湖莊,一云渝州莊。

校公四子

長子思獻,娶計氏,福建政和莊

次子思沼,原名公萬,娶姚氏,湖北咸寧官塘莊。

三子思沅,娶滕氏,江蘇儀征莊。

四子思懿,字一,娶范氏,湖北麻城白果莊,明初,一遷孝感孝南區。

積公四子

長子延甫,娶蘭氏,江西貴溪莊。

次子延祿,娶席氏,上海崇明莊。

三子延英,娶程氏,福建興化莊。

四子延瞻,娶翁氏,江蘇江浦莊。

誥公三子

長子延興,原名希興,娶松氏,廣東南雄樂昌莊。

次子延正,字振,娶宗氏,福建建寧莊。一遷江西鉛山虹橋鄉新豐。

三子延瑞,娶咸氏,福建晉江莊。

詔公三子

長子守昌,娶辛氏,福建將樂莊。

次子守晉,娶談氏,江蘇六合莊。

三子守宗,娶喬氏,浙江永嘉上垅莊。

功公四子

長子承遷,娶王氏,上海崇明先生莊,一云德化土溪湖先生莊。

次子安遷,娶寇氏,四川龍安莊。一云靖安霞洞莊。

三子國遷,娶池氏,江西東原莊。一云河南林州安陽寶蓮莊。

四子太遷,娶陶氏,江蘇揚州寶應莊。

仁公四子

長子延佑 (一又),娶倉氏,江西永新莊。(江西永新莊有延佑長子禧之后人,遷居今湖北省紅安縣華河鎮,)一云湖南永興莊。

次子延壽,娶林氏,江西廣昌莊。

三子延萬,娶裘氏,廣東新會莊。一云廣州三江新會莊。

四子延祚,原名繼稱,娶解氏,福建崇安莊。

全公三子

長子宗芳,原名清之,娶邵氏,湖南湘鄉縣湘潭莊。

次子宗竟(一作兢),原名永和,娶涂氏,江州(今九江縣) 藍橋莊,一云福建寧化縣。

三子宗源,娶鄒氏,浙江金華莊。

宗公三子

長子延淑,娶俞氏,福建古田莊。

次子延銓,娶云氏,廣東龍門莊,一云山西河津縣龍門莊。

三子延德,原名宗義,湖北通山莊。

 

編者按:

一、關于分莊世系的定論

本次編輯宗譜參閱了網上多種版本的陳氏宗譜及《義門陳文史考》等,對世系中一些模糊的名字進行了審定,而《義門陳文史考》是在考查了各地舊譜的基礎上,輯錄了315莊遷居地。舊譜常說分遷291莊(本族家譜中則為290莊),然個別譜又言108莊。究竟分了多少莊,史無明載。況且所謂舊譜,實則明清甚至民國的譜,可信度自然不高。上述137莊為活莊,不但有其后裔,還有莊譜。但是,僅就這137莊中,即有5莊在舊譜中無名。因此,我們可以作這樣推斷:1、在原有三百多莊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是義門原始分遷莊,是后修增入,目前已發現好幾例。2、有莊無人,謂之“衍生莊”占一部分;存在這一情況的多為誤抄。3、原始分遷莊中有漏記者,如上述5莊即為漏載。還如《四庫全書·圭峰集(卷下)》載:“陳立功,字連仲,號樂齊處士,至元(1275)乙亥生,乃后唐金紫公光祿大夫諱政,字雍之仍孫(注:仍孫,即八世孫)。其先,自江州義門入閩居惠安之南浦之扶陽。”陳政何人?在義門譜中無載。

值此,必須申明:「文史考」中“分莊名錄”來于舊譜,略作調整,將三百余莊分別系在伉、侍、仲、俛、偉、伸六大房名下,僅分為兩大支而已,至于其它的沒有細考。

義門分莊時,究竟是用宋太宗御賜的“知守宗、希公汝……”這十二字作派行,還是如部分族譜所載諸分莊家長名諱止單字,如何光岳《中華姓氏通書·陳姓》所載分莊主名:“陳美、陳元、陳先、陳九、陳郁、陳明、陳咸、陳本、陳八”等。在這些名諱中,有些能加插“十二字”中的某一個字,如陳美加“思”,成了“陳思美”;陳元加 “繼”,即“陳繼元”等。有的加字,在義門譜中就沒這名字,如“陳明、陳咸、陳八”等。宋太宗真的賜過十二字嗎?還是后人修譜自擬的呢?查史無載,而譜存僅上兩說。說它是后人自擬,也不無可能,近來發現有譜反復用這“十二字”作輩序的,如武寧河塘莊彥成支下郭坑莊譜《義門陳氏派序》載: “明末清初宰相陳光遠纂六十派序,為今后陳氏派衍多數統一,則原十六字‘彥承延繼智守宗希’再不重續?,F今后‘傳家孝義’接‘智守宗希’(后):公汝才思、彥承延繼、智守宗希、傳家孝義、華國文章……”將民國江西督軍陳光遠錯為明清宰相,這里不想討論是如何錯的,但就其世系圖,的確以彥成為1世祖,傳到 24世為守字輩,25世宗字輩,26世希字輩, 27世公字輩……從順治二年守貞出生進入“守”字輩;到康熙61年公仁出生入“公”字輩,以下類推。這個案例說明義門分莊時所用“十二字”作派行,后仍在續用。從“原十六字,再不重續”所透出的信息值得研究:一是表明歷史上曾多次用過這“十二字”作派行。二是多譜載分莊主名諱有二字的,也有單字的情形看,這“十二字”是一開始就用了,還是后人修譜時為了統一而敘定的,難考其真偽。三是從義門莊分108、291以及330多不同分莊數看,本身就存在疑點。實際上,義門是一個多元結構,到了明清譜,想把這多元統統歸于叔明一元之下,其間免不了要出現很多不同之說,是無法圓場的。正如民國初江西督軍陳光遠督修的《陳氏家乘·舊譜跋》所指出那樣:“顧今之陳氏,十望其九祖叔明;十朒(nǜ,不足)其一祖叔達;其余罕有聞焉。”              

再就譜中某人為某公后(指六大房),這一說法也是極不可靠。早在宋元間,已經“家無完諜,世次莫考”(見陳有宗《重建地主祠記》),不知今日譜中這些完整的世系世次是從哪來的?從我族譜中列出的《江州義門陳氏百分世系總圖》看,我族譜是比較完整的,其世系符合大多數陳氏宗譜的說法,明嘉靖德化修譜《凡例》已云:“舊譜散出,殊多錯簡。今參互考輯,信固存矣,疑亦仍舊,重其傳也。”所以說,如今義門譜中的世系世次皆為后人所補輯。明朝以前,可能僅有一串分莊名錄,但不確定為某某之后,類似“譜系語錄”,僅按名諱敘述,不作上下連接,本即如此??v觀現今族譜中的世系世次,自上而下,一脈相連,承續無間斷,既具體又完整,好是好,可惜多為聯系世系,不知花去了多少代人的心血。所幸的是,義門陳氏多為南朝陳后裔,同出一源,上承潁川,下接分莊祖,無論宗某公為己祖,無傷根本,亦無傷宗祀,即使非嫡祖,也是宗祖,親之敬之也無妨!

二、關于世系錯位失實

各地宗譜所載義門世次岐異甚大,與義門顯祖要事的年代極不相符?,F經深究細考,原是“整體錯位”,即將叔明五世孫陳旺及其后人,整體移于第十世伯宣之下,而成“其孫旺”。為何出現“整體錯位”的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義門陳家既是一個龐大的生產單位,又是一個強有力的社會基層組織,具有封建政權的性質”,“家庭財產公有,普遍勞作”,“過著原始共產生活”⑽。這種家族撰修的世譜,不必花重金付梓刊印,人工謄寫孤本即可。同時抄寫房譜若干,分別記載各房“一脈相承”的嫡系狀況,沒有涉及他房世系。撰修此類譜牒,完全按照“重長略幼、重顯略平”和“書官不書民”的封建宗族觀念,主要錄載長房和顯赫名人的事跡。陳兼一支既屬長房,又有較多的官宦之人,加之從陳崇起,連續幾任家長都是該支后人,故在世譜中突出宣揚。而陳旺一支系乃次房,人皆平民,僅載名諱而已。直至入宋后,陳旺一支的陳旭、陳蘊、陳泰繼任家長并授官,故在天圣元年(1023),宋仁宗追贈旺、機、感、蘭、青五世祖為國公之爵,并敕建五祖祠專祀,才顯耀于世,后將《宋贈義門陳氏五世公爵敕》錄入世譜。這樣的世譜,無疑存在很多先天性缺陷,很難經受住歷史的風化雨蝕。南宋時期,故居遭焚,義跡俱盡,留守后裔逃散一空,世譜早已化為灰燼,房譜殘存無幾。后來重修宗譜,只能依據一些殘缺不全、零星散亂的資料,補輯而成,也是“舊譜散出、殊多錯簡,今參互考輯,信固存矣,疑以仍舊,重其傳也”。

第二,官府干預,奉文改譜。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官府表揚義門遺址。因德安“不當驛路,又無子孫生員在學,祠之則典守無人,遺之則湮沒可概”⑿,只在德安義門遺址“立碑表識”,而在德化(今江西九江縣)義門鋪“圍墻樹坊”。次年,德化縣五十一莊聯宗建祠修譜,“奉憲飭改”,按照“斯譜重表揚也,故公(伯宣)移先之”的意圖,大肆“刪改家譜”。將伯宣移到旺公之前,“則以初祖稱”。名謂“移先之”,實則把陳旺及其后人整體移位于伯宣之下,本是伯宣的六世從祖,反而變成了“其孫旺”,“伯宣子崇⒄”變成了“九世孫崇”,義門“兩支七房”,亦隨之變成“一支五房”,致使義門世系與世次混亂至極。由于德化各莊抵制,這項“刪改家譜”拖延了230多年,直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官府插手派員審譜,各莊“奉文改譜”,“凡舊譜之未符者,應汰必汰;新文之協允者,應增必增”直到官員滿意為止。此后,各地以德化聯宗譜為藍本,相互傳抄,越傳越遠,妄斷濫增愈來愈多,終致譜、志、史之間矛盾疊出。

縱觀我族之家譜的世系,從媯滿為第一世(多數陳氏宗譜以后主陳叔寶的六弟亦云二弟宜都王陳叔明為第一世,而我分支族譜比其它宗譜多錄了前面的63世),雖然旺公排列在伯宣公后(孫)、崇公排列在伯宣公后九世頗有爭議(或許是按照官府意圖刪改家譜后的版本),但符合大多數族譜,難成定論,同時,我分支族譜中注重本分支的嫡傳,一脈相承下來,其它分支記載不詳,實屬分譜而載的法則,我族后人可以上塑至始祖。

義門世次歧異的成因有多種,擇其要者為上述三種。探析世次歧異成因,有助于對世次的考究。只要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整個世系結構和重要歷史人物,全面地、系統地、辨證地進行綜合分析,由表及里,去偽成真,就可以得出客觀而正確的結論。筆者堅信,通過陳氏宗親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編寫好一部義門陳氏史;義門豐富的文化瑰寶和優良傳統一定會發揚光大。

 

 

 

 

義門陳氏百世系考

第一世: 始祖)滿,謚列公為周陶正受封于陳,以奉舜祀地在太  之墟,今河南陳州是也,其后以國為氏。配周氏武王元女太姬夫人,生子:犀

第二世:滿祖之子,犀;謚申公,生子皋羊。

第三世:犀公之子,皋羊謚為相公,生子:突。

第四世:皋羊之子,突;謚孝公,生子:圉戎。

第五世:突公之子,圉戎;謚慎公,生子:寧。

第六世:圉戎之子,寧,謚幽公,生子:孝。

第七世:寧公之子,孝,謚春秋   公,生子:零。

第八世:孝公之子,零,謚武公,配楊氏,生子:說。

第九世:零公之子,說,謚夷公,配胡氏,生子變。

第十世:說公之子,變,謚平公,生子:圍。

第十一世:變公之子,圍,謚文公,配齊氏,生子:鮑。復配蔡氏,生子:佗

第十二世:圍公之子,鮑,謚桓公,生子四:免、躍、林、杵臼。

                 佗,謚厲公。

第十三世:鮑公長子:免

                 次子:躍,謚利公。

                 三子:林,謚莊公。

                 四子:杵臼,謚宣公,生子:欵。

第十四世:杵臼之子,欵,謚穆公,配趙氏,生子:朔。

第十五世:欵公之子,朔,謚共公,配張氏,生子:平國。

第十六世:朔公之子,平國,謚零公,配蔡氏,生子:午。

第十七世:平國之子,午,謚成公,配蔡氏,生子:弱。

第十八世:午公之子,弱,謚哀公,配   氏,生子四:悼、偃、留、勝。

第十九世:弱公長子,悼,又名師,配高氏,生子:吳。

              弱公次子,偃,

              弱公三子,留。

              弱公四子,勝。

第二十世:悼公之子,吳,謚惠公,配周氏,生子:抑(亦名柳)。

二十一世:吳公之子,抑;謚懷公,配余氏,生子:超。

二十二世:抑公之子,超(史載名越),謚湣公,配李氏,生子衍。

二十三世:超公之子,衍,周定王十六年奔齊避亂后,居武陽戶牖,配談氏,生子二:璉、玙。

二十四世:衍公長子,璉兄弟皆仕齊,周孝王六年衍卒璉歸,奉宗祀配湯氏,生子履輝。

                 次子:玙。

二十五世:璉公之子:履輝,配湯氏,生子:周昌。

二十六世:履輝之子:周昌,仕齊,為令尹,配汪氏,生子:裔。

二十七世:周昌之子:裔,配丁氏,生子二:伯承、仲丕。

二十八世:裔公長子:伯承;

                       次子:仲丕,配范氏,生子二:從善、從吉。

二十九世:仲丕長子:從善,配鄒氏,生子:德紹;

                       次子:從吉。

第三十世:從善之子:德紹,配王氏,生子:述。

三十一世:德紹之子:述,有識量當興亡之際,結納豪杰,人不敢犯;配張氏,生子二:伯、平。

三十二世:述公長子:伯;以耕稼為業,性極孝友;

                述公次子:平;字敬孚,漢封曲逆候,復拜左丞相,謚猷公,配張氏,生子:原仁。

三十三世:平公之子:原仁;襲封候爵,配胡氏,生子二:子遠、子逸。

三十四世:原仁長子:子遠;漢武帝時拜標騎將軍,配莊氏;生子:澄。

                 原仁次子:子逸。

三十五世:子遠之子:澄;配胡氏,生子:與京。

三十六世:澄公之子:與京;漢員外郎,配皮氏,生子:考。

三十七世:與京之子:考;漢元帝二年遷居山陽瑕丘,配符氏,生子:湯。

三十八世:考公之子:湯;字沉勇,大略多謀,策善奇功,漢元帝拜為內候,食邑三百戶,配    氏,生子:馮。

三十九世:湯公之子:馮;封破胡候,配周氏,生子二:咸、晟。

第四十世:馮公長子:咸;

                 馮公次子:晟;配夏氏,生子:會可。

四十一世:晟公之子:會可;漢封威武候,配張氏,合葬塗山,生子:琛。

四十二世:會可之子:??;號珍官,漢封司校尉,配吳氏,生子:嗣。

四十三世:琛公之子:嗣;配金氏,生子:翔。

四十四世:嗣公之子:翔;字子麟,補御史中丞,居穎川郡,派配    氏,生子:實。

四十五世:翔公之子:實;字仲弓,仕漢桓帝,為太邱令,封穎川郡與旬氏入龍迭侍左右,太史奏德星見五百人聚公在鄉間,平心率物,凡事必求判正清凈,洽郡邑百姓感之,輙曰甘為刑,所加不為陳君所短,謚方范先生,配旬氏,生子六:紀、政、洽、諶、信、光。

四十六世:實公長子:紀;字元方,漢拜太仆射為上令,加封太子太傅,與弟季方稱二難,配楊氏合葬肅山,生子:群。

                 實公次子:政,字仲方;

                 實公三子:洽,字叔方;

                 實公四子:諶,字季方;

                 實公五子:信,字    方;

                 實公六子:光,字冠方。

四十七世:紀公之子:群,字長文,為司空立九品中正之法,封穎川候,謚靖公,配田氏,生子二:漾、泰。

四十八世:群公之子:漾;配   氏,生子:??;

                群公次子:泰;字元伯,魏冀州刺史奮武將軍,后拜尚書左仆射,配左氏,生子:準。

四十九世:漾公之子:??;

                泰公之子:準;又名奕仕,晉為太尉名自英,配    氏,生子:匡。

第五十世:準公之子:匡;又名鉅,不仕有   名,配    氏,生子:逵。

五十一世:匡公之子:逵;字大義,仕晉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閱其山水秀麗遂家焉,配仲氏,生子:康。

五十二世:逵公之子:康;為丞相,配王氏,生子二:英、雄。

五十三世:康公長子:英;晉時贈為旴江太守,配詹氏,生子:公粥。

                康公次子:雄;配劉氏。

五十四世:英公之子:公粥;晉戶部尚書,配唐氏,生子:鼎。

五十五世:公粥之子:鼎;晉官太守校尉,配高氏,生子三:安、定、寧。

五十六世:鼎公長子:安;宋仕散常侍,配熊氏,生子三:高、太、洪。

                 鼎公次子:定;

                 鼎公三子:寧。

五十七世:安公之子:高;散騎常侍為淮安令,配王氏,生子:永。

                 安公次子:太;

                 安公三子:洪。

五十八世:高公之子:永;為德安令,配馬氏,生子:猛。

五十九世:永公之子:猛;梁長安太傳加封尚書,妣唐氏合葬西堂,生子:道臣。

第六十世:猛公之子:道臣;官太長鄉,配余氏,生子:文贊。

六十一世:道臣之子:文贊;追贈景帝蔣公,葬長城西北五里,墓名瑞陵,配    氏,生子二:談先、霸先。

六十二世:文贊長子:談先;在陳名道設封昭烈王,配丁氏,生子:頊。

                 文贊次子:霸先;又名伯先,為南城武帝。

六十三世:談先之子:頊;字紹世,以安成王承統嗣武帝位,謚宣帝,配    氏,生子二:叔寶、叔明。

六十四世:頊公長子:叔寶(后主,后代不詳);

                頊公次子:叔明;服封宜都王,為義門始祖也(多數宗譜稱為第一世)

字子昭,宣帝陳頊第六子(原譜中為二子),何淑儀生,為長沙王叔堅同

母弟,梁紹泰元年乙亥歲(555)六月初十日生于京城南京。儀容俊美,

襟懷坦蕩,舉止和弱,狀似婦人,敦尚名節,謹遵禮法。其子孫一脈相

承,皆以孝義傳家,尊為江州義門一世祖,亦稱義門發源祖。太建五年

(573)立為宜都王(宜都,今湖北宜昌市),授宣惠將軍,置佐使。七

年(575),為東揚州剌史(揚州,轄今浙江、江西、福建),輕車將

軍。十三年(581),為使持節、云麾將軍、南徐州(轄今江蘇、安徽)

剌史。后主至德元年(583)為秘書監、侍中、翊右將軍。四年(586)為

安右將軍。禎明三年(589)隋滅陳,避隋亂,與三子志炫隱居婺州(今

浙江金華),后隱居福建泉州仙游鄉。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奉詔入

長安,授正五品朝散大夫。四年(608)為鴻臚少卿,六年(610)為禮部

侍郎,七年(611)東巡,為檢校右御衛、虎賁將軍。唐高祖李淵武德元

年(618)卒,壽63歲,葬于洛陽縣安山里鳳臺原。妃毛氏、方氏、萬

氏、蔡氏、孫氏、趙氏、生七子:志高、志能、志炫、志龍、志熙、志

靜、志范。(原譜中只記載:志高、志能二子)

六十五世:叔明長子:志高,字舜舉,號青云先生,太建五年(573)立為宜都國世子。陳亡入隋,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司馬。壽67歲,妻王氏,生三子:華、德、才。

叔明次子:志能,字舜學,叔明次子,妻金氏,生子:文。

(七子:志范,叔明七子,生子:際發。原譜未記)

六十六世:志高長子:德,字維藩,志高次子,不仕歸隱。

志高三子:才,字維瀚,仕唐,亦為會稽司馬(參軍),有乃父之風。妻郝氏、鄭氏、周氏、李氏、龍氏,生五子:達仁、達義、達禮、達智、達信。

六十七世:才公長子:達仁,字蘊璋,才長子,妻王氏,生子:

才公次子:達義,字蘊玉,才次子,妻王氏,生子:然。

    才公三子:達禮,字蘊珪,號雪巖先生,仕唐,為晉陵(今江蘇常州)司功參軍,后辭官居金華,嘯傲山林,隱居自樂。妻許氏、李氏、方氏,生二子:兼、旺。(注:原則譜中配汪氏,生子一:兼)

六十八世:蘊珪之子:兼;字時達,蘊珪長子,唐高宗儀鳳三年(678)生。唐玄宗開元十二年甲子科(724)舉進士及第,為潯陽(今江西九江市)縣令,開元二十九年(741)降為汴州封丘縣丞,后遭罷官退居泗上十余年,時稱“行古之道”,與高適、賈至、杜甫、獨孤及等交游,才名藉甚。天寶十二年(753)冬十月,應辟入京,為右補闕,翰林院大學士。乾元二年(759)卒,壽81歲,贈秘書少監。妻駱氏、周氏,生五子:當、萇、京、齊、歸。

高適(701—765)于天寶七年(748)作《宋中遇陳二》詩贊兼公云:“常忝鮑叔義,所期王佐才。如何守苦節,獨此無良謀。離別十年外,飄飄

千里來。安知罷官后,唯見柴門開。窮巷隱東郭,高堂泳南陔?;h根長花

草,  井上生莓苔。伊昔望霄漢,于今倦蒿萊。男兒命未達,且盡手中懷。” 獨孤及(725—777)于天寶十二年(753)作《送陳兼應辟兼寄高適賈至》詩贊兼公云:“結綠處燕石,卞和不必知。所以王佐才,未能忘茅茨。罷官梁山外,獲稻楚水湄。適會傅巖人,虛舟濟川時。天網忽搖頓,公才難棄遺。鳳凰翔千仞,今始一鳴岐。上馬指國門,舉鞭謝書帷。預知大人賦,掩卻歸來詞。天子方有宥,朝廷張四維。料君能獻可,努力副疇咨。舊友滿皇州,高冠飛翠蕤。相逢絳闕下,應道軒車遲。高侯秉戌翰,策馬觀四夷。方從幕中事,參謀王者師。賈生去洛陽,焜耀琳瑯姿。芳名動北步,逸韻凌南皮。肅肅舉鴻毛,冷然順風吹。波流有同異,由是限別離。漢塞隔隴底,秦川連鎬池。白云日夜滿,道里安可思。夢想浩盈積,物華愁變衰。因君附錯刀,送遠益凄其。四海各橫絕,九霄應易期。不知故巢燕,決起棲何枝”。
杜甫(712—770)于天寶十三年(754)作《贈陳二補闕》詩贊兼公云:“世儒多汩沒,夫子獨聲名。獻納開東觀,君王問長卿。”

第六十九世:兼公之子(五):

長子:當,字啟慶,兼長子,仕唐為監察御史。妻袁氏,生子:緣。

次子:萇,字大慶,兼次子,仕唐為渭南縣尉,貞元十七年(801)為蘭田縣尉,后為大理評事。原配高氏,大力元年(766)又娶柳鎮之妹(柳鎮是柳宗元之父),生二子:吉、褒(京嗣子)。

三子:京,字福慶,號逸才,兼三子。善屬文辭,唐代宗大力元年(766)進士,為秘書少監。德宗朝(780—805),官至博士,補闕尚書郎,給事中二十年。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二十五日卒。娶司農楊公之女,京公歿后54日楊氏亦卒。柳宗元《唐故秘書少監陳公行狀》言:京公“妻黨之多室無子,以仲兄大理評事萇之次子褒為嗣”。

四子:齊,字治慶,兼四子。妻宋氏,生子:兗。

五子:歸,字同慶,兼五子。仕唐,為考功員外郎。

第七十世:

1、當公之子:緣,字德先,遷新涂吉水,妻荀氏,生子:可一。

2、萇之長子:吉,字德譜,妻朱氏,生子:可二。

3、京之嗣子:褒,字德言,京之嗣子。仕唐,為鹽官令。妻李氏、冷氏,生二子:灌、濟。

4、兗,齊之子。

第七十一世:

1、緣之子:可一,字致君,妻孟氏,生子:鏡。

2、吉之子:可二,字致親,妻皇甫氏,生子:增。

3、褒之長子:灌,字公圃,號矩夫,婺州(今浙江金華)人,仕唐為高安縣丞。心清政簡,豪猾畏之。妻馬氏、顏氏、孫氏,生二子:鈺。

4、褒次子:濟。

第七十二世:灌公之子:鈺,又名嗣,字潤圃,號其相山人,仕唐,為著作郎、樞密院度支使。配方氏,生子:瓖。

第七十三世:嗣公之子:環,一作瓖,字和堅,唐德宗貞元三年丁卯歲(787)八月十三日酉時生。仕唐,初為淮安令,繼為臨海令。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戊寅歲(858)六月初六日卯時卒,壽72歲;贈太保,封勛國公。妻謝氏、封勛國夫人,生五子:淇、洪、淵、浩、闊。妻謝氏,

第七十四世:環公之子(五):

1、環之長子:淇,字伯通,遷侯官,妻司氏(后人無考)。

2、環之次子:洪,字伯大,遷蒲田,妻李氏(后人無考)。

3、環之三子:浩,字伯奇,遷閩縣,妻劉氏(后人無考)。

4、環之四子:淵,字伯源,遷建陽,妻王氏(后人無考)。

5、環之五子:闊,字伯宣,號貞隱先生,仙游人。妻洪氏、魏氏、李氏,生二子:隱(楹)、德。隱居廬山圣治峰,有文史之才,注釋司馬遷《史記》行于世,累召不起,拜著作佐郎。志操古樸,不茍仕途,嘗云:“祿位權勢,實中有虛;清修樂道,虛中有實;身在人間,心棲物外,何思何慮也。”后遷德化縣儒教里艾草坪(今九江市獅子鄉牌樓村,因明朝在此建“義門遺址”牌坊而得名)。因戰亂訪宦友馬總于南九愛廬勝居焉,唐開元九年,遇九天採訪仙,謂特采百世風水之地,彼此義氣相投,九天采訪仙神杖指基易地,于江州(今九江)德化縣儒教里艾草坪,易此地作道場,因徙作室而居廬山圣治峰太平宮,后與子孫遷于德安常樂里與二房陳旺的后人合族同居,子姓一十三世,唐僖宗旌表義門,免差賜粟歷世,恩光至宋嘉佑七年,奉圣旨分為二百九十一莊,闊公為義門得旌居首功,被尊為義門陳氏光耀祖(始祖)。壽66歲,葬東佳書院旁,后遷葬瑞昌金城鄉白石渡北嶺村鄉球墩,下棋形。并建有兩祠:一在廬山太平宮左,一在德化鳳凰山前,二祠皆有瞻仰儀像。祠聯云:允矣在天之靈一神兩化,格于有廟之典萬載千秋。洪氏葬龍潭窩之南(時為太平宮之地,宮左側存有闊公祠及著書堂),李氏葬德化黃老門桃花林。元末朱陳大戰,陳友諒兵敗,朱元璋屠殺義門數百人,眾墓皆毀,清順治十一年(1654)重修闊公墓。1999年鄰縣義門各莊集資,陳紹虞(現居臺灣)捐資,又重修一新。

第七十五世:

1、闊之長子:隱,字以檀,號用才,又字逸民,唐武宗會昌五年乙丑歲(845)生。乾符四年二月,黃巢起義,天下大亂,原福州剌史因懼戰亂而逃。隱公接任福州剌史,領兵平叛,與弟陳德戰敗殉職,追贈楚國公。妻周氏、張氏,生三子:旺、曉、昭。

2、闊之次子:德,字以修,號用村,乾符五年(878)六月,前往福州平叛,與兄陳隱一同殉職。生二子:昱、昌。

第七十六世:

1、隱(檀)公長子:旺,字天相,妻孫氏,生二子:機、棋(其后不詳)。壽年81歲,夫妻合葬宅左東山嶺之正窩(今稱旺公山),子午向,有碑志,古仙記云:“太陽開口穴若河,認取中心脈似窩,扦葬開塋莫深廣,兒孫蟄蟄永登科”。此地大形大勢,水聚山拱,關鎖疊疊,案外有案,山峰遠而秀,此謂蔭遠方子孫。

旺公于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夏四月丙寅日遷至江州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今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建莊,為義門開基祖,其后世聚族3900余口,332年不分家,屢受唐宋兩朝旌表。授江州牧,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追贈晉國公,封孫氏為淑人。

2、隱之次子:曉,遷江西南安潭口漳水,妻蔡氏,生一子:芳。

3、隱之三子:昭,遷廣昌秀嶺,妻李氏。

第七十七世:

1、旺公長子:機,字師孟,天圣元年追贈燕國公。妻王氏,生子感,隨父遷居德安。公妣歿葬武寧魯溪洞坳上杉樹窩,金星形,艮坤向。古仙記云:“金星頂氣,氣結中鉤,左眼一穴,富貴千秋”。

2、旺公次子:棋(后代不詳)

第七十八世:機公之子:感,字伯通,官侍郎,天圣元年追贈燕國公。妻鄭氏,生子藍,夫婦合葬距住宅五里大源塘之東正咀上穴,子午向。古仙記云:“來龍滾滾勢更長,認真一點最為良,男清女潔家昌盛,百子千孫佐朝堂”。此地來勢十里,氣聚一點,大富大貴之地,愈久不衰之基也。

第七十九世:感公之子:藍,字元發,朝議郎,天圣元年追贈吳國公。妻李氏,生子青,夫婦合葬東源山高峰下團山(今九江縣赤湖),今墓尚存。古仙記云:“此地脈氣,金銀萬貫,宰相镃基,子孫秀麗”。又云:“此地山水幸彎環,尤喜左右對案間,扦得此中真氣脈,兒孫代代列朝班”。此地后龍隱隱隆隆,且又前合合后之水,非之常穴,非之常福矣。

第八十世:  藍公之子:青,字仁欽,義門顯祖直云閣學士,天圣元年追贈齊國公。壽76歲,葬于距義門住宅十里源潭先封坪,乾山巽向。下葬時空中碣語云:“龍所鐘,氣所到,葬下來,千官誥”。妻鄭氏,追贈齊國夫人,生六子:伉、侍、仲、俛、偉、伸。鄭氏歿葬湖北黃梅縣蔡山卓筆峰,一云義門宅東十五里蔡山卓筆峰,坤山艮向。

第八十一世:青公六子:

1、青長子:伉,字世高,唐憲宗元和九年甲午(814)五月初六午時生,始主家政,聚族九十余口,治家和睦,饒有聲聞。后因義門基窄,兼以兵亂,舉家徙居太平鄉常樂里,三千九百余口自始也;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御筆親書“義門陳氏”,首次旌表門閭,為一方之表率。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十一月初八卯時歿。壽76歲,公妣歿葬與父同山。妻萬氏、羅氏,生五子:忻、經、泗、坦、貢。

2、青次子:侍,字世賢,妻金氏,生子址(注:亦說侍無嗣,立仲長子崇為嗣)。

3、青三子:仲,字世安,贈恭惠公,妻蔡氏,生三子:崇、諧、式。夫婦合葬蔡山卓筆峰。

4、青四子:俛,字世福,妻汪氏,生三子:玫、德、昺。夫婦合葬義宅側峰下龍伏地,癸山丁向。

5、青五子:偉,字世彥,妻吳氏,生五子:的、禮、周、善、奇。夫婦合葬與父同山。

6、青六子:伸,字世啟,妻沈氏,生三子:克純、克思、克政。

第八十二世:

1、伉長子:忻、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五月初八已時生,侍唐,為登士郎。妻賀氏,生六子:紹、勛、覓、直、告、臺。

2、伉次子:經,妻劉氏,生五子:密、宣、宏、大、起。

3、伉三子:泗,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王氏,生二子:縉、琛。

4、伉四子:坦,義門十八朝官之一,賜紫金魚袋,目睹四世,身歷三朝。妻張氏,生四子:位、永、求、陛。

5、伉五子:貢,妻徐氏,生三子:淳、澤、渾。

6、侍子:址,妻吳氏,生三子:潤、沾、濡。

7、仲公長子:崇,字以禮,號克尊,唐武宗會昌三年(843)五月初七午時生,唐懿宗咸通四年(863)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宗人令、宗正卿、江州助教、江州長史、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乾符四年(877),為避戰亂,隨父由德化遷德安義門陳村,合族同居(見《宋史》、《九江府志》及《德安縣志》)。主家政二十八年,以治家之道必從孝義始。時曾玄孫200余人,恐后人口漸眾,無和睦之方,于大順元年(890)立家法三十三條以治家,永示子孫,不令分析,凡分之以條目,立之以規矩,無不詳盡。致使大小知教,內外如一,不蓄仆婢,不聽奸言。以故闔族一心,士農工商,各守其職,率作興事。每食設廣席,長幼依次,又畜犬百只,亦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諸犬不食,時稱德政所及,因有此瑞。唐僖宗聞義門十一世同堂,孝義傳家,借以舖揚勵,粉飾承平,遂詔旌其門。南唐李昇又立義門,免徭役,除雜科。崇公歿于后梁朱晃開平元年丁卯歲(907)九月初九午時,壽65歲,葬祖山。妻洪氏、朱氏,生三子:枋、袞、讓。

8、仲次子:諧,字和之,妻王氏,生三子:壁、(啟、高)。

9、仲三子:式,字敬思,妻洪氏,生二子:茂、盛。

10、俛長子:玫,字克溫,義門八文龍之一,廣明元年(880)進士,授登士郎,德化令,吉州司馬,歿葬潭上文峰,丙山壬向。妻張氏,生三子:謙、(論、詳)。

11、俛次子:德,字克明,進士。妻楊氏,生四子:漢、泌、法、冰。(注:原譜中生子二:漢、冰)

12、俛三子:昺,一作炳,字燦若,廣明元年進士,文林郎。妻倪氏、任氏,生五子:栻、杉、桂、椿、梅(注:原譜中生子二:栻、杉)。

13、偉長子:的,妻孫氏,生三子:(藹)、勝、朋。

14、偉次子:禮,字用和,有奇才,工詩律,善屬文,舉進士,為吉王府司馬。妻韋氏,生子繆。

15、偉三子:周,字匯文,有辯才。妻苗氏、黃氏,生六子:(絹、緞、綾、綢)、絡、紳。

16、偉四子:善,字長元,妻方氏,生二子:紜、繡。

17、偉五子:奇,字魁杰,文靜無華,明可遠到。妻俞氏,生二子:(逵)、達。

18、伸長子:克純,字賢益,守真靜養,潔已無求。舉進士,為節度使。妻袁氏,生二子:端、(琦)。

19、伸次子:克思,字賢通,妻韋氏,生三子:(顧)、顓、順。

20、伸三子:克政,字賢翊,妻史氏、巫氏,生八子:建、造、(迪、進、遴、遠、追、遵)。

第八十三世:

  ( 伉祖支下83世系):

1、忻長子:紹,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892)七月十六日生,后梁乾化二年壬申(912)進士,為武陽令,尚書主客郎中。妻雷氏,生二子:陀、(卓)。

2、忻次子:勛,進士及第,為登士郎,蒲圻令。妻滕氏,生四子:(渤)、昱、(浩)、悅。

3、忻三子:覓,生一子:鵠。

4、忻四子:直,生子財(原譜中:直為勛之次子,待考)。

5、忻五子:告,生子詠。

6、忻六子:臺,生子禱。

7、經長子:密,乾寧元年甲寅(894)進士,為舞陽令。妻殷氏,生二子:屺、豈。

8、經次子:宣,生子庸。

9、經三子:宏,生子言。

10、經四子:大,生子略。

11、經五子:起,生子中。

12、泗長子:縉,后唐長興二年辛卯(931)進士,官至尚書,為三史之一。妻白氏,生二子:(原譜中為生子一:防)郜、佳。

13、泗次子:琛,長興二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

14、坦長子:位,生子暫(塹)。
15、坦次子:永,一作泳,后梁貞明元年乙亥(915)進士,彭城令,義門八文龍之一。妻齊氏,生二子:戩、戟。

16、坦三子:求,生二子:論、謨。

17、坦四子:陛,生子養。

18、貢長子:淳,妻高氏,生子贄。

19、貢次子:澤,登進士,為散騎大夫。生子閏。

20、貢三子:渾,一作汁,生子育。

(侍祖支下83世系):

1、址長子:潤,妻張氏,生二子:昭、乘。

2、址次子:沾,妻石氏,生子聳。

3、址三子:濡,妻王氏,生子王壽。

(仲祖支下83世系):

1、崇公長子:枋,妻金氏,生一子:葉。

2、崇公次子:袞,字元欽,唐懿宗咸通七年丙戊歲(866)生,唐僖宗光啟二年丙午歲(886)進士,為江州司戶參軍、江州槽椽、文淵閣大學士。后為義門家長,于義門宅左二十里建東佳書樓,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置田二十頃,為四方游學者之資。又創書屋于宅之側,令子弟弱冠以上者就學焉。妻孫氏,生五子:昉、旸、曜、良、稅。

3、崇公三子:讓,字永堅,舉進士,為衙前兵馬使。后為義門家長,謹守家規,始設局務,是訓是行,長幼有序,晨昏有禮,垂久不惰。妻李氏,生四子:河、濱、江、溪。

4、諧公長子:壁,字卞珍,乾化二年(912)進士,為吏部尚書。妻韓氏。生二子:開、聞。

5、諧公次子:啟,生子鐘。

6、諧公三子:高,登進士,為散騎常侍。生二子:惶、恐。

7、式公長子:茂,字春甸,妻魯氏,生二子:瑞、就。

8、式公次子:盛,字榮滋,妻況氏,生二子:現、琛。

(俛祖支下83世系):

1、玟公長子:謙,字六吉,舉進士,為館驛使,后知閩縣事。妻何氏,生二子:飭、饒。

2、玫公次子:論。

3、玫公三子:詳。

4、德公長子:漢,字倬云,妻李氏,生二子:珪、玞。

5、德公次子:泌,生三子:芝、惠、芳。

6、德公三子:法,生四子:豪、杰、軒、昂。

7、德公四子:冰,字鑒潭,妻呂氏,生二子:碧、鎬。

8、昺公長子:栻,字禮基,妻祝氏,生二子:燁、焰。

9、昺公次子:杉,妻鳳氏,生子炯。

10、昺公三子:桂,生一子芷。

11、昺公四子:椿,生一子苗。

12、昺公五子:梅,生一子枝。

(偉祖支下83世系):

1、的公長子:藹,舉進士,為節度總管。生二子:翼、廷芝。

2、的公次子:勝,字才軼,妻花氏,生子錫。

3、的公三子:朋,字德齊,妻柳氏,生二子:鍔、鎧。

4、禮公之子:繆,舉進士,為廬州節度總管。妻唐氏,生四子:煉、鑒、鎖、錢。

5、周公長子:絹,生三子:金、銀、鈔(出繼緞)。

6、周公次子:緞,嗣子鈔。

7、周公三子:綾,生二子:渤、瀏。

8、周公四子:綢,生子柏。

9、周公五子:絡,字仲繹,妻章氏,生二子:規、范。

10、周公六子:紳,字賢書,妻費氏,生二子:彩、秩。

11、善公長子:紜,妻石氏,生子若。

12、善公次子:繡,妻萬氏,生四子:白、晃、顯、頒。

13、奇公長子:逵,字可行,妻蔡氏,生二子:儔、侃。

14、奇公次子:達,生三子:攸、倀、僖。

(伸祖支下83世系):

1、克純長子:端,舉進士,為彭澤縣令?!吨腥A姓氏通史•陳姓源流》載:陳端為陳旺七代孫,唐僖宗時(874—888),同蔣良杰起兵招討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將軍,敕鎮潭州(今湖南長沙)。同光二年甲申(924),因年老辭官,卜居長沙務陽鄉清泰都(清太鄉)大墉塘。義門分莊時,其后裔遷居大墉塘。妻羅氏,生七子:玨、璽、珮、璜、瑜、瑾、環。(玨,又名玉一,字伯萬)。又據清代陳學堂編撰的《湖南湘陰陳氏族譜》載,該族先祖陳團,乃端公之后,與陳旭同輩,在京為官,生子十,皆分得莊田。義門分莊后,其十一郎可秀出生,于是團公令前十子每人拿出一份田產,集成一莊曰:“斂攏莊”,由可秀管業……其中還有一些非常生動、詳細,難以置疑。遺憾的是這十一人用的都是原名,無法查對。再說宗譜分莊名錄內,也沒有哪位有十個兒子。故錄此待考。

2、克純次子:琦,妻趙氏,生子瑁。

3、克思長子:顧,嗣子璜(端四子)。

4、克思次子:顓,妻呂氏,生子瓚。

5、克思三子:順,妻柏氏,生二子:玘、珙。

6、克政長子:建,妻豐氏,生三子:訓、林、意。

7、克政次子:造,妻杜氏,生二子:海、鱗。

8、克政三子:迪。

9、克政四子:進,生三子:巔、崖、頂。

10、克政五子:遴,舉進士,義門八文龍之一。生三子:覆、載、烈。

11、克政六子:遠,生子共。

12、克政七子:追,生子引。

13、克政八子:遵,生二子:效、法。

第八十四世:

(伉祖支下84世系):

1、紹公長子:佗,后梁乾化二年壬申(912)除夕生,舉進士。妻竇氏,生子蛻。

2、紹公次子:卓,后晉石敬塘天福二年丁酉(937)進士,為優學三傳之一,遷奉新羅溪。生子城。

3、勛公長子:渤,進士及第。生子池。

4、勛公次子:昱,天福二年進士。妻單氏,生四子:蓮、梓、勉、甬。

5、勛公三子:潔,生子茗。

6、勛公四子:悅,生子材。

7、直公之子:財,生子聲。(原譜中:直為勛之次子,待考)

8、告公子:詠,嗣子勉(昱三子)。

9、臺公之子:禱,嗣子甬(昱四子)。

10、密公長子:屺,妻江氏,生子用。

11、密公次子:豈,妻何氏,生子忠。

12、宣公之子:庸,生子馨。

13、宏公之子:言,生子薪。

14、大公之子:略,生子長。

15、起公之子:中,生子傳。

16、縉公長子:郜,感義軍都頭。妻吳氏,生子駕。

17、縉公次子:佳,嗣子貴(暫次子)。

18、位公之子:暫,一作塹,生二子:富、貴(出繼佳)。

19、永公長子:戩,后晉開運四年(947)進士,為太常博士。妻黃氏,生子模。

20、永公次子:戟,妻任氏,生子樣。

21、求公長子:論,生子類。

22、求公次子:謨,生二子:普、厚。

23、陛公之子:養,生子力。

24、淳公之子:贄,妻袁氏,生二子:郁、鄑。

25、澤公之子:閏,生子勤。

26、渾公之子:育,生子邑。

(侍祖支下84世系):

1、潤公長子:昭,妻尹氏,生子懷。

2、潤公次子:乘,后周郭威廣順三年(953)進士,為殿中丞。妻駱氏,生子喬。

3、沾公之子:聳,妻朱氏,生子綬。

4、濡公之子:王壽,舉進士,為節度使。妻甘氏,生二子:綸、綏。

(仲祖支下84世系):

1、枋公之子:葉,一作燁、曄,妻譚氏,生一子:都。

2、袞公長子:昉,字德元,唐昭宗天復元年辛酉歲(901)八月十六日酉時生,舉進士,南唐授文林郎,南唐清泰四年丁酉歲(937)試太常寺奉禮郎,義門十八朝官之一,為義門第六任家長,任期(942—976),督理家政三十五年,家業最盛。據史載,昉家十三世同居,開寶末(975),長幼七百四十余口,屢詔免其徭役,除雜科,從張齊賢所請也。宋太祖開寶九年丙子歲(976)臘月二十四日未時歿,壽76歲,葬祖山。妻陶氏,唐昭宗天佑四年甲子歲(904)十一月初八日子時生,宋太宗開寶六年癸酉歲(973)八月二十一日午時歿,壽70歲,葬陳家坡。生二子:衍、溥。

3、袞公次子:旸(錫),字德顯,舉進士,授奉訓大夫,韶州司法,為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方氏,夫婦合葬蔡山卓筆峰下。生一子:恭。

4、袞公三子:曜,字德昭,官至參軍司馬。妻邢氏,生三子:鴻、沐、潔。

5、袞公四子:良,字美齊,為館驛使。妻熊氏,生三子:兢、霖、達。

6、袞公五子:稅,舉進士,為朝散大夫,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嚴氏,生三子:襲、(典、官)。

7、讓(襄)公長子:河(和),字文順,妻湯氏,生二子:龔、易。

8、讓(襄)公次子:濱,生一子:激。

9、讓(襄)公三子:江,生一子:賽。

10、讓(襄)公四子:溪,嗣子:典(稅次子)。

11、壁公長子:開,字宗啟,妻畢氏,生子新。

12、壁公次子:聞(玟,原譜亦名高),字小七,舉進士,為散騎侍郎。妻郝氏,生二子:安、儆。

13、啟公之子:鐘,生子李。

14、高公長子:惶,生子興。

15、高公次子:恐,生子與。

16、茂公長子:瑞,字小八,妻常氏,生二子:涼、炎。

17、茂公次子:就,生二子:裘、恭。

18、盛公長子:現,妻余氏,生二子:湖、泮。

19、盛公次子:琛,進士及第。妻吳氏,生子旦。

(俛祖支下84世系考):

1、謙公長子:飭,字美純,妻傅氏,生子旭。

2、謙公次子:饒,字瞻古,妻卞氏,生二子:鐮(原譜又稱兼)、渥。

3、漢公長子:珪,字方成,節度衙押使。妻康氏,生五子:洽、宜、卜、績、繡。

4、漢公次子:玞,知都兵馬使。妻梅氏,生四子:陬、俊、時、貽。

5、冰公長子:碧,字澄之,中宏詞科,文學英才,義門九才之一。妻田氏,生子:俎。

6、冰公次子:鎬,字邑西,妻夏氏,生二子:輔、節。

7、栻公長子:燁(原譜:輝),字耀萼,官節度總管,妻樊氏,生子省。

8、栻公次子:焰,字光萬,妻胡氏,生二子:陵、年。

9、杉公之子:炯,妻凌氏,生二子:策、象。

(偉祖支下84世系):

1、勝公之子:錫,后漢乾祐三年(950)進士,授奉訓大夫、韶州司馬、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林氏,生四子:叢、眾、廣、多。

2、朋公長子:鍔,妻虞氏,生子諗。

3、朋公次子:鎧,妻柯氏,生子文。

4、繆公長子:煉,妻洪氏,生子榮。

5、繆公次子:鑒,妻聶氏,生子位。

6、繆公三子:鎖,生子煙。

7、繆公四子:錢,生子化。

8、絹公長子:金,生子星。

9、絹公次子:銀,嗣子廣(錫三子)。

10,絹公三子:鈔,嗣子眾(錫次子)。

11、綾公長子:渤,舉進士。

12、綾公次子:瀏,嗣子多(錫四子)。

13、綢公之子:桕,嗣子冕(若次子)。

14、絡公長子:規,妻孔氏,生子和。

15、絡公次子:范,后周顯德五年戊午(958)進士,知茶陵州。生二子:波、瀾。

16、紳公長子:彩,妻曾氏,生子成。

17、紳公次子:秩,妻薛氏,生二子:檜、柏。

18、紜(蘊)公之子:若,字時順,有才,為節度押衙使。妻樊氏,生二子:晁、冕(出繼桕)。

19、繡公長子:白,妻石氏、童氏,生三子:肱、光、耀(出繼顯)。

20、繡公次子:晃,生二子:因、緣(出繼頒)。

21、繡公三子:顯,宋乾德三年乙丑(965)進士。嗣子耀(白次子)。

22、繡公四子:頒,與兄顯同榜進士。嗣子緣(晃次子)。

23、逵公長子:儔,字朋祉,押衙使。妻趙氏,生二子:蘊、蔡。

24、逵公次子:侃,字正言,押衙使。妻管氏,生子彰。

25、達公長子:攸,生子處。

26、達公次子:倀,生子有。

27、達公三子:僖,生子蕩。

(伸祖支下84世系考):

1、端公長子:玨,字伯萬,文學英才,舉進士,為彭澤令。妻丁氏,生子岳。

2、端公次子:璽,妻鄧氏,生子巖。

3、端公三子:珮,生子琢。

4、端公四子:璜,生子濟。

5、端公五子:瑜,生子遜。

6、端公六子:瑾,生子鄉。

7、端公七子:環,生子邢。

8、琦公之子:瑁,妻韓氏,生子卿。

9、顓公之子:瓚,字瑟玉,事存大體,不拘小節,教子有方。妻樂氏,生二子:遜、莊。

10、順公長子:玘,妻余氏,生子泰。

11、順公次子:珙,妻伍氏,生二子:齊、濟。

12、建公長子:訓,妻皮氏,生三子:度、恕、矯。

13、建公次子:林,字廣道,妻孟氏,生四子:巨、輝、儼、漸。

14、建公三子:意,妻黃氏,生三子:權、校、枳。

15、造公長子:海,字萬儔,妻王氏,生四子:誥、詔、功、仁。

16、造公次子:鱗,字國選,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張氏,生二子:全、宗。

17、進公長子:巔,生子助。

18、進公次子:崖,生子茸。

19、進公三子:頂,生二子:巽、靖。

20、遴公長子:覆,生子寸。

21、遴公次子:載,生子陣。

22、遴公三子:烈,生子堂。

23、遠公子:共,生子株。

24、追公子:引,生子自。

25、遵公長子:效,生子由。

26、遵公次子:法,生二子:源、流。

第八十五世:

(伉祖支下85世系提考):

1、陀公之子:蛻,后周廣順三年癸丑(953)九月初六午時生,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庚辰(980)進士,為太常侍卿,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戴氏,生七子:彥成、承成、延成、才成、典成、學成、堯則。

2、昱公次子:梓,妻葉氏,生四子:守成、守仁、守威、守育。

3、昱公三子:勉,舉進士,為武陵令。妻周氏,生四子:繼遷、繼升、繼元、繼育。

4、直公之子:才,妻馮氏,生五子:宗成,延遷、延福、延坤、延轄。

5、屺公之子:用,宋太祖開寶三年(970)進士,優學三禮。妻王氏,生二子:公成、希成。

6、豈公之子:忠,妻朱氏,生五子:希先、公先、彥先、身先、美先。

7、郜(防)公之子:駕,妻許氏。生四子:知仁、延仁、宗仁、宗仕。

8、戩公[之子:模,妻尤氏,生四子:彥悅、承悅、延悅、延芝。

9、戟(紳)公之子:樣,妻施氏,生三子:延琉、承琉、端琉。

10、贄公長子:鄑,學優三史。妻魏氏,生三子:希琉、文琉、圣琉。

11、贄公次子:郁,妻曹氏,生三子:汝琉、彥琉、相琉。

(侍祖支下85世系提考):

1、昭公之子:懷,妻汪氏,生子思韶。

2、乘公之子:喬,進士,為三司國學士,奉議大夫,義門九才子之一。妻王氏,生子延斯。

3、王壽長子:綸,妻劉氏,生二子:延禮、延秉。

4、王壽次子:綏,妻耿氏,生二子:延楨、延選。

(仲祖支下85世系提考):

1、開公之子:新,字品亨,妻包氏,生四子:思琉、繼琉、繼興、繼繡。

2、聞公長子:安,字欽文,官步兵將軍。妻左氏,生三子:知遷、守遷、遵遷。

3、聞公次子:儆,字圣學,妻崔氏,生三子:汝遷、汝生、汝經。

4、瑞公長子:涼,字鳳穆,為教練使。妻鈕氏,生三子:思大、知大、向大。

5、瑞公次子:炎,字昭南,妻魏氏,生三子:才遷、思遷、立遷。

6、現公長子:湖,字鼎鏡,妻楊氏,生三子:守操、守旺、守詔。

7、現公次子:泮,字宏通,妻秦氏,生三子:延鼎、延文、延科。

8、琛公之子:旦,妻鄭氏,生二子:繼通、繼珪。

(俛祖支下85世系提考):

1、飭公之子:旭,字道林,生員,大中祥符四年(1011)詔授將士郎,守江州助教。從兄兢主家政,宋太宗詔本州貸粟二千石,至旭為家長,止受其半,云:“省嗇而食,可接秋成”?;蛟唬?ldquo;今歲欠粟貴,全受之可邀善價”。旭曰:“朝廷賜貸,豈可見利忘義乎?”至道中欽差裴愈赍賜義門御書三十三卷,愈復上陳氏家法二篇。太宗覽之曰:“真良家也!”又御書“真良家”三字敕?;噬习l送史館繕寫,賜諸王、大臣各一本,使知孝義之風。妻蔡氏,生四子:公仁、汝仁、才仁、才美。

2、鐮,字德勝,饒長子。器宇不凡,任館驛使。妻戚氏,生四子:知琉、守琉、宗琉、宗昌。

3、饒公次子:渥,任節度總管。妻俞氏,生三子:宗通、延通、延圣。
27、洽,珪長子。妻竇氏,生三子:希仁、承仁、承亨。

4、珪公次子:宜,妻穆氏,生三子:彥偉、彥光、彥君。

5、珪公三子:卜,為押衙使。妻姚氏,生三子:繼仁、繼登、繼長。

6、珪公四子:績,進士,義門八文龍之一。妻姚氏,生三子:知通、守通、守權。

7、珪公五子:繡,進士。妻湛氏。生二子:公大(太)、公全。

8、玞公長子:陬,字孟甫,進士。妻祁氏,生四子:思仁、彥仁、彥德、彥柯。

9、玞公次子:俊,字朝珍,進士。妻貝氏,生三子:汝大、才大、光大。

10、玞公三子:時,妻宋氏,生四子:汝先、才先、思先、吉先。

11、玞公四子:貽,字謀遠,舉進士,官至朝議大夫,學術精深,文章藻麗。妻毛氏,生四子:才悅、思悅、思正、思九。

12、碧公之子:俎,一作祖,字德馨,妻舒氏,生三子:公通、汝通、明通。

13、鎬公長子:輔,字周瑞,妻祝氏,生四子:承先、延先、繼先、智先。

14、鎬公次子:節,字貞順,妻柳氏,生三子:知先、德先、覺先。

15、燁公之子:省,宋太宗端拱二年(989)進士,中宏詞科,文學英才,義門九才子之一。文章不售于世,士多惜之。妻梁氏,生三子:守悅、宗悅、啟悅。

16、焰公長子:陵,字引慶,舉進士,與從弟貽齊名,學士宗之。妻蔣氏,生二子:守大、宗大。

17、焰公次子: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進士,為常州推官,文學英才,義門八文龍之一。生三子:希大、希崇、希讓。

18、炯公長子:策,端拱二年(989)進士,中宏詞科,為韶州曲江縣令,文學英才,義門九才子之一。妻汪氏,生二子:公琉、公良。

19、炯公次子:象,中宏詞科,端拱二年(989)進士,廬州司法參軍,義門九才子之一。妻董氏,生三子:彥大、承大、繼大。

(偉祖支下85世系提考):

1、錫公長子:叢,字文林,妻柳氏,生四子:思升、彥升、世升、光升。
45、諗,鍔子。中宏詞科,奉議大夫,義門九才之一。妻金氏,生四子:承升、延升、延廣、延年。

2、鎧公之子:文,妻嚴氏,生三子:知升、守升、宗升。

3、煉公之子:榮,字朝顯,文學兼優,中宏詞科,授將士郎,知奉新縣事。妻何氏,生三子:公悅、公實、公明。

4、鑒公之子:位,中宏詞科,文學英才,義門九才子之一。妻張氏,生五子:宗先、宗令、宗逵、宗和、宗華。

5、規公之子:和,字溫煦,妻陸氏,生三子:汝悅、汝隆、汝秀。

6、彩公之子:成,妻宋氏,生三子:繼悅、繼歸、繼肅。

7、秩公之子:柏,妻易氏,生三子:希悅、希遠、希作。

8、若公長子:晁,妻武氏,生三子:希寶、希玉、希亮。

9、白公長子:肱,一名光,文學英才,持家政時,值江州饑荒,每年貸官粟數千石不等。妻尹氏,生四子:繼宣、繼袞、繼定、繼全。

10、儔公長子:蘊,字訓猷,天圣三年(1025),蒙皇恩從便置產。次年,宋仁宗誥授將士郎,守江州助教。為家長操行不茍,才略過人,妻詹氏,生三子:繼守、繼祥、繼表。

11、儔公次子:蔡,妻孫氏,生二子:知識、知高。

12、侃公之子:彰,妻龍氏,生三子:知良、知用、知柏。

(伸祖支下85世系提考):

1、玨公之子:岳,字五尊,中宏詞科,南唐同光二年(924)進士,為校書郎、彭澤令、岳州通判,文學英才,義門八文龍之一。妻蔣氏,生四子:宗遷、常遷、攸遷、興遷。

2、璽公長子:巖,妻葉氏,生四子:希遷、希真、希壽、希乾。

3、璽公次子:邢,妻司氏,生三子:邦大、必大、道大。

4、瑁公之子:卿,妻柴氏,生三子:宗才、宗斗、宗邱。

5、瑜公之子:遜,字敏慎,舉進士,文學英才,義門八文龍之一。妻屈氏,生四子:汝成、汝尚、汝心、汝良。

6、瓚公之子:莊,妻閻氏,生三子:守先、時先、蘊先。

7、玘公之子:泰,天圣四年(1026)繼任家長,重敕義門。天圣五年,呈《義門事跡狀》,是時義聚3700余口。妻文氏,生四子:知悅、知煒、知隆、知宗。

8、珙公長子:齊,妻閔氏,生三子:彥遷、彥謙、彥相。

9、珙公次子:濟,妻李氏,生四子:知寧、知問、知翰、知致。

10、訓公長子:度,字叔憲,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時年五十歲始登進士,御擢法曹參軍、知曹州、太子中書,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天圣六年(1028)五月二十五日歿,壽七十三歲,葬于木還山羅娘莊。妻雷氏歿,繼娶燕氏,共生六子:延琉、延勢、延王壽、延謖、延訂、延璉。

11、訓公次子:恕,字仲言,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為鹽鐵使、判院事、集賢院大學士、中書、參知政事(副宰相),封晉國公。妻夏氏,生五子:才典、才達、才英、才星、才宿。

據民國十三年(1924)江西督軍陳光遠督修《陳氏家乘•舊譜跋》載:“恕官尚書左丞,卒。贈吏部尚書,謚晉公加封魏國公。生子五:執淳、執中、執方、執古、執禮……執中傳子世儒國子監博士,則所云避難者因為護祠而遷武寧上溪,安知非其子天瑞耶?然譜序叔達之子既與史異。又安知恕之果出于叔達耶?此亦不待強說矣。”又,湖北崇陽《陳氏宗譜》云:“袞公五子文公,諱恕,登進士第,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為參知政事,四年為三司總討使,五年為鹽鐵使。生子五,長子知升。知升公陳執中應遷崇陽莊,因不忍遠離故鄉,就暫遷袁州府宜春縣,傳十一世到麟昌公之長子遺慶(萬七公),因任宜春知縣,為避徐壽輝戰亂,舉家遷來崇陽故莊,定居于陳坊源灌溪青山橋。”(現錄以備考,——編者)。

12、訓公三子:矯,字翹如,舉進士,為三司國學士。妻邱氏,生四子:希虞、希虔、希品、希博。

13、林公長子:巨,官討擊使。妻鄧氏,生三子:彥郁、彥舜、彥豪。

14、輝,字遠光,林次子。官討擊副使。妻譚氏,生三子:汝鳳、汝優、汝德。

15、林公三子:儼,字皇然,進士,義門八文龍之一。妻何氏,生三子:顯先,舜先、論先。

16、林公四子:漸,字盈進,進士,義門八文龍之一。妻張氏,生三子:繼道、繼忱、繼平。

17、意公長子:權,妻孔氏,生四子:思德、思俸、思美、思忠。

18、意公次子:校,妻邢氏,生四子:思獻,思沼、思沅、思懿。

19、意公三子:枳,進士。妻高氏,生四子:延甫、延祿、延英、延瞻。

20、海公長子:誥,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進士,中宏詞科,為奉議大夫,義門九才子之一。妻和氏,生三子:延興、延正、延瑞。

21、海公次子:詔,字綸大,與兄誥同榜進士,為紫金光祿大夫,樞密院度支使,文學英才,義門十八朝之  一。妻郝氏,生三子:守昌、守晉、守宗。

22、海公三子:功,字立奇,與兄同榜進士,為文林郎,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查氏,生四子:承遷、安遷、國遷、太遷。

23、海公四子:仁,字體元,與兄同榜進士,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畢氏,生四子:延又、延壽、延萬、延柞。

24、鱗公長子:全,字純萬,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江氏,生三子:宗芳、宗兢、宗源。

25、鱗公次子:宗,字文儒,妻萬氏,生三子:延淑、延銓、延德。

 

原譜按:

    夫宗有遠近古今,姑無論其遠近古今,其為先宗   魄   魂飛,零通萬里,至于后裔托疆注籍,居各一方等,而上之遠宗何如珠聊玉貫順而下之,于禰其宜縷析條分,若我族始祖江州、繼祖回歸、再祖英邑皆遠宗也,若元魁公生于斯、長于斯、卒于斯、葬于斯,身歷兩朝,鼎定家寧,遞下先零則近宗也,敬近宗而追遠宗,用誠則一用誠,則一用誠情則不一,蓋宗在遠有遠之祠產,近宗莫之預也,近宗而有近宗之墓田、墓山,子孫賴以躬耕食德嗣,是以辨本源以明昭穆志乎,前者唯恐蹈數典忘祖之愆踵乎,后者亦當畢窮源竟委之責矣。

 

公成祖世系圖考:

八十六世:

用公元子:公成,恩貢生,諱旻 ,字元集號勝時,遷回歸莊,

配胡氏,生子一:順忠;

 

八十七世:

        公成公之子:順忠;

        配王氏,生子三:寧、修、昆;

 

八十八世:

        順忠之子:昆,宋進士;

        配高氏、李氏、柴氏,生子:曜;

 

八十九世:

        昆公之子:曜;

        配施氏,生子二:權、相(湘);

 

九十世:

曜公之子:相(湘),清高雅志,壽登八十;

        配劉氏,生子四:獻、秀、爵、勛;

 

九十一世:

        相公之子:秀,文魁,見秦檜當道,隱居田野,壽六十五歲;

        配劉氏,生子六:英、芳、茂、榮、藻、萍;

 

九十二世:

        秀公之子:榮,葛巾野服,高呤豪飲,年七十歲;

 

九十三世:

        榮公之子:宜,仕宋官將士郎至指揮使,奉帝即位為元遼師北并進,歿于王事;

        配袁氏,生子二:仁、信;

 

九十四世:

宜公之子:信,因遼、元、金、夏兵四起,遁世業農,年六十八;

配胡氏,生子三:經、渭、淮;

公、妣葬南鄉之      山。

 

九十五世:

        信公之子:經,

        配彭氏,生子一:緯;

九十六世:

        經公之子:緯,

        配孫氏,生子一:九升;

 

九十七世:

        緯公之子:九升,拔貢,字廷彥號總豁;

配徐氏,生子一:大祿;

        公、妣葬蘄水小河口陳家灣鳳形    向,

 

九十八世:

        九升公子:大祿,舉人,敕授文林即字朝俸,號都廷亦號三七;

        配何氏,生子十一:

        省一,民籍,原居白洋河;

        省二,民籍,遷居陽邏;

        省三,軍籍,居蘄水陳家廟河;

        省四,民籍,原居蘄水鴨兒灣;

        省五,民籍,遷居黃岡陳家河陳策樓暨羅田各處;

        省六,民籍,遷居黃岡(今團風)但店;

        省七,民籍,居蘄水路口;

        省八,失記(據查,居今浠水羅田畈各處);

        省九,失記(據查,居黃岡牛車河);

        省十,失記(三蟹元)

        省十一,民籍,居蘄水北鄉栗子坳;

 

九十九世:

        大祿公之子:省五,字思美,誥封震遠將軍、輕車都尉,民籍;

        娶昌氏封夫人,生子:肇遷;

       (按:省五為我分支祖,其它公不錄也)

一百世:

        省五公之子:肇遷,字開化;

        配寓氏,生子:均佐。

 

壹百零一世終而復始,均佐公復為我族支第一世云。

 

編者按:江州義門陳世系至85世,86世即分莊,以后各莊續譜基本只記載本支之世系,我族分支為公成公(回歸莊)之后,從86世起記載至100世,然后101世均佐公又復為我分支的一世祖,從均佐公開始,我分支的族譜再詳細記載至今;前述分莊名錄是按八八年版(長芳公編修)原譜載情況,參考湖北鄂州陳琢《義門陳姓史料簡編》,并對照網上各地數十莊義門宗譜進行比較、考證,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作了增刪調整??甲C后的義門世系及分莊名錄也許其中仍有錯漏,特作如下看法:

1、在明朝嘉慶三十二年(1553),蕭御史特事表揚“義門陳氏遺址后”,次年德化(今九江)聯宗倡修甲寅譜,時因“舊譜散出,殊多錯簡”,故明白告訴后裔:“原編次世系不以圖格流衍,止(只)名諱敘列者,經焚闕多,不能圖矣。”而今觀之各宗譜世系均可以成圖格。如我族分支宗譜即以線條聯系,一脈相承。這雖是后人之力,但也免不了其中之錯漏。本次編輯時,本人則采用方框圖(流程圖)使后人更加明了。

2、蛻公生七子:彥成、承成、延成、才成、學成、典成、堯則。從取名字的規則看,似乎堯則不是蛻公之后,我族分支宗譜中也沒有此人,況《義門陳姓歷史資料簡編•世系圖》中也無此人,。然而,卻有其人,有其后裔莊譜在案,該譜序言:義門分莊,堯則分遷建昌南豐莊,傳至根盤公,遷官皖之休寧,后卜居懷寧。未提其屬某公之后,但也有譜載堯則為蛻公之子,故本次編輯時加入,留給后人考證。

3、嘉祐七年分莊,宋仁宗從謝景初之奏請:先封官十二郎,后令其分家。義門分莊子弟眾多,這十二郎究竟敕贈給誰?該不會由仁宗皇帝隨意點名吧?應是先經內部商定,再報朝廷欽命。既然是這樣,就不可能集中在某一人名下。如蛻公之子封了四個郎,占三之一,似乎不可能。

4、由于年代久遠,義門古譜損失嚴重,后人修譜,僅憑殘存資料而相互轉抄,免不了要移花接木,致使某公生子六七,而某公后裔不詳。如伸公后裔竟分了九十二莊,幾乎占總分莊數的三分之一。

5、清代陳學堂編撰的《湖南湘陰陳氏族譜》載:“先祖陳團,端公之后,與陳旭同輩,在京為官,生子十,皆分得莊田。義門分莊后,其十一郎可秀出生,于是團公令前十子每人拿出一份田產,集成一莊曰斂攏莊,由可秀管業……”其中還有一些細節非常生動、詳細,令人難以置疑。遺憾的是這十一人用的都是原名,無法查對。
6、據《陳氏宗譜(義門堂)•歷代世系圖并字派引》載:“以寔公為一世祖,延至七世達公遷長城(下若里),二十五世軼公遷浮梁鹽倉嶺,至二十八世兢公時,九世同居,長幼凡七百余口,蓄犬百余,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義氣之感如此。至二十九世淵公遷祁門竹源,至三十世立公復遷饒州浮梁,至四十五世四二公偕三子壽一、壽二、壽三,于明初遷無為州湖垅”。如此記載,分莊前的世次及名號與其他莊譜無法對得上號,是與非誰能理得清?

7、義門究竟鬮分多少莊?也是眾說紛紜:有云291莊(我分支宗譜為290余莊,顯然有誤),有云298莊,有云334莊,有云338莊,而通說291莊已成志書,眾譜共識,只是某些分莊祖名號及莊名不盡相同。目前各地義門宗譜中的分莊數也只是一個概數,絕非定數。它取決于各莊第一次修譜的時間和立場。但也不排除后人續譜,因分莊祖名號如此繁雜,加之分莊后常出此入彼,時有變動,難免有重復和漏載的可能性??偠灾?,今已俗成,后人就沒有必要去刨根究底。

 

   義門陳氏宗譜百世系圖考(總譜)

 



 

始祖均佐公遞下世系考

第一世

肇遷

公子

均佐:

誥封震遠將軍,上輕車都尉,原遷英邑居神峰山;

配涂氏,浩封淑人;

考妣生歿脫筒;

生子一:永貴;

考妣前俱葬英邑神峰山金盆地廟后大丘田里柴巽乾兼巳亥向,后移遷葬于羅田陳家水口灣上屋后建有礅,艮山坤向,立有碑記;

公距義門陳分莊后十分有余世,歷經宋元明清,天災流行,戰爭不息,播遷不知凡幾;及明清初,公游英邑陳鳳山遂卜居焉,今名神峰山即其地,公廣篤栽培,子肖孫賢,人才輩出,傳四驥;郊公復由英邑遷羅田,寢熾昌皆。公之庇蔭,靡涯迄今,子孫食德不衰云。

第二世

均佐

公子

永貴:

敕封震遠將軍,明神宗朝公因征倭有功,遂授其爵;

配傅氏,封淑人;

考妣生卒脫筒;

生子一:鎏;

公享壽八十有四,俱葬英邑神峰山廟后清水塘里巽山乾向,公初繪有行樂圖榜于堂,后因遭回祿之災遂失其像。

第三世

永貴

公子

鎏:

中明神宗萬歷戊午科應天經魁,有所謂西伯善養老者,一節闈墨行世(應天即今江南);

配趙氏生歿不祥,生子一:郊;

考妣英邑神峰山金盆地廟后父墓左側巽山乾向。

第四世

鎏公

之子

郊:

    配金氏,考妣生卒脫筒,

生子二:材、棟;

考享壽七十有六,妣享壽六十有三,俱葬水口灣屋后  山  向;

公自英邑神峰山遷居羅田茅田沖,今名陳家水口垸,闔族之繁衍肇基于此。

第五世

郊公

長子

材:

配葉氏,考妣生卒脫筒;

生子九:大勝配徐氏、大孝配閔氏生子二俱殤,公家財頗充,蓄馬甚駿,明季為闖賊所掠、大全配黃氏公為人放蕩不羈、大用配鄭氏、大聘配徐氏、大良配李氏、大朝配周氏子失考、大禮配張氏入公考妣均失考、大化其季也。

郊公

次子

棟:

配李氏;

考妣生卒失記,俱葬水口灣白虎柴材公墓側。

第六世

郊公

長子

大勝:

配徐氏,

考歿于    年  月  日  時,葬英邑神峰山腳鄭姓人形左首范家灣右首田沖柴黑石外酉山卯向。

郊公

次子

大孝:

配閔氏,

考歿于    年  月  日  時,葬黑石里酉山卯向。

郊公

三子

大全:

配黃氏,

考歿于    年  月  日  時,葬兄右上首石塔里正穴,庚申兼卯山向。

材公

季子

大化:

配周氏;

生卒失記;

生子三:元魁、貢魁、文魁;

公考妣均失考;

化公歿葬陳家水口垸屋后上首木星卯山酉向,有碑記;

周妣享年極高,歿葬陳家水口垸屋后下首金星頂左側癸山丁向,有碑記。

椐老譜記載,其有:天爵、天貴蕭氏、大由等無嗣;

葬水口灣上屋上邊荒基坪坐北向南,又:會魁子三啟、眾魁子三品,

選魁、華魁、應魁、楚魁、明魁、末魁、行魁,又三元、三志、三策向氏、三思,添相、添黃、添祿、魁士、四柱、仲仁、子勝、子連、子美公均屬無考,名留注下,如有執墨譜老據歸宗則不為冒認也。

 

第七世

大化

元子

元魁:

        贈登仕郎,字少伯,生于明萬歷三十九年辛亥(1611)二月二十五吉時;

配大冶駱氏生于明天啟元年(1621)辛酉九月初七子時;

妣父振鐸居于英山;

生子二:三仕、三才;

公歿于清康熙庚申十九年(1680)正月十四酉時,壽七十歲;

妣歿于清康熙辛未三十年(1691)九月十七未時,壽七十一歲;

公妣合葬陳家水口垸屋后木星乙山辛向立有碑記,后立有封山約據四圍毋許安葬。

大化

次子

貢魁:

失記

大化

三子

文魁:

失記

第八世

元魁

長子

 三仕:

   鄉飲大賓贈仕郎,字楚卿,生于清順治三年丙戍(1646)四月初五日亥時;

配大冶黃氏,生于順治元年甲申(1644)二月十八日巳時,

生子四:四榮、四禎、四全、四祥,女一:適閔;

考歿于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五月十六日亥時,享壽八十八歲,葬陳家水口灣屋后森星乙辛兼卯酉向,有碑記。

妣歿于清康熙己卯年(1699)四月初八日申時,葬屋后木星元魁祖墓左側,有碑記。

元魁

次子

三才:

      贈登仕郎,字象卿,生于清順冶七年(1650)庚寅五月十五未時;

配英邑余氏生于順冶八年(1651)辛卯八月十八卯時;

生子五:四震、四沐、四漢、四維、四澎;

生女一:適周;

考歿于清康熙己丑年(1709)十二月初十子時,葬陳家水口垸木星乙山辛向有碑記;

妣歿于清雍正壬子年(1732)正月十四卯時,葬松林咀卯山酉向,有碑記。

第九世

三仕

長子

四榮:

字華若,年二十卒,葬四祥祖新塘灣山橫路下與四全公共立有碑記。

 

三仕

次子

四禎:

字兆昌,生于清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十月二十七日巳時;

配張氏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戍(1682)二月十七日亥時;

生子五:祖虞、源虞、裔虞、宗虞、興虞;女一:適葉;

考歿于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十二月十五日亥時;

妣歿于乾隆二十二年丁寅(1757)正月二十六日戍時,與夫合葬大河亭子山陳家灣屋后,金星內向乾巽外壬丙有碑記。

 

墓志:

公勤儉創業,由困而享,言物行恒,忠信篤敬,克應玄天,子孫眾多,妣共佳成,永偕伉儷,伏冀亙古,如斯引之勿替。

                                   堂弟四澎謹撰。

三仕

三子

四全:

生卒失記,葬新塘灣與四榮公共立碑記。

 

三仕

四子

四祥:

字國瑞,生于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十月二十二日子時;

配周氏生于清康熙丙寅二十五年(1686)十二月初七日申時;

生子五:承虞、達虞、上虞、光虞、希虞;女一:適王;

考歿于乾隆己未年(1739)九月二十六日亥時;

妣歿于雍正己酉七年(1729)四月初十日寅時,與夫俱葬陳家水口灣老屋后金星上一牌右側外向丑山未丙向癸山丁立有碑記。

 

墓記:

公之為人勇敢有謀,倘深以書詩,雖古豪杰不是過也,若夫雄氣而加,涵養豈可量乎,然長于操家貲計,貲財因之頗充焉。

                                       堂兄稟生四沐敬撰。

三才

長子

四震:

生卒葬無考。

 

 

 

三才

次子

四沐:

稟善生,字民沾,生于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七月十九日申時;

配張氏生于康熙丁卯年(1687)五月初六亥時;

生子四:際虞、浹虞、衍虞、洪虞;

生女二:長適 生王瑜之幼子  員國英、次適農官鄧圣秩之子相倚;

考歿于乾隆丁巳年(1737)八月十二日巳時;

妣歿于乾隆辛卯年(1711)十二月十六日子時,與夫合葬老屋后木星乙辛兼卯酉山向立有碑記。

墓志:

公靈敏性成,年未及冠,人黌官旋食稟餼(餼,廩給;俸祿),有江夏孝廉張振鐸義水重公才,命從之學,聘以女;妣即其出也,不惟丕振家聲,而且名噪庠序云,余載列傳中,無庸復贅。

三才

三子

四漢:

生卒葬無考。

三才

四子

四維:

生于康熙庚午年(1690)七月初一日吉時;

歿于康熙庚寅年(1710)正月初一日 時,葬本屋來龍崗。

三才

五子

四澎:

邑增生冠軍人泮,字若霖,生于康熙戊寅年(1698)十月初五戍時;

配張氏生于康熙己卯年(1702)八月初七亥時;

生子二:培虞、植虞;

生女二:長適周、次適邑庠生胡允矣之子仲佐;

考歿于乾隆辛巳年(1761)二月二十一日戍時,享壽六十四歲;

妣歿于乾隆戊子年(1768)八月十四日酉時,葬陳家垸老屋后木星卯酉兼甲庚向,有碑記。

第十世

四禎

長子

祖虞:

儒士積學未迂,字舜嗣,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十八日午時;

配周氏生于同庚(1699)三月二十六日亥時;

生子七:復泰、復治、復淑、復法、復泮、復洽、復霈;

女一:適英邑庠生鄭大猷;

考卒失記,葬大河亭子山陳家灣來龍崗金星灌斗亥山巳向。

妣歿于乾隆辛巳年(1761)二月十七日亥時,葬亭子山陳家灣金星左側木星壬山丙向,有土石碑。

四禎

次子

源虞:

儒士,字帝宗,生于康熙壬午年(1702)  月  日吉時;

配王氏生于    年  月  日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