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義門陳的美麗傳說
作者:chen98 發布時間:2015-09-21 14:28:38 瀏覽次數:41089義門陳的美麗傳說
千年龜
傳說義門陳開莊始祖旺公,于公元832年遷居德安縣常樂里,開掘水井丈余,無水;再掘,見一龜,金黃色,重十余斤,臥于穴。龜出而泉涌。井成。旺公將龜放生于池塘。后,陳氏飲此水而人丁興旺,子孫繁昌。創下了合族同居同炊一十五世,歷230余年,人逾3900余口的人間奇跡。至宋嘉祐七年(1062),宋皇敕諭析莊。圣旨下,族老齊聚義門議事廳,說不完背井離鄉苦,道不完生離死別情。忽然,一只巨龜以其兩只蒲扇大的腳,徐徐推開議事廳大門。但見此龜鍋盆大小,伸出巨頭,淚眼汪汪,揮之不去。一族老揖曰:“神龜請回,今奉旨析莊,圣命難違。義門子孫,不論千里萬里,都不會忘掉根本,一定歲歲回歸,祭祀先人。”金龜聽罷,點頭離去。
自此,金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吃不喝,昂首四顧,守望在義門陳故里。歷經千年風雨,變成了一尊昂首眺望遠方的大龜石。族人稱之為“千年龜”。有詩為證:佳話紛紜總有憑,義門源遠在傳承。 金龜亦識情和義,眺望千年盼復興。
今天,千年龜依然雄踞義門故里,歡快的迎接千百萬前來尋根問祖的陳氏后人和熱愛義門陳文化的中外游客。
回歸院
慶歷四年(1044),義門陳已聚族而居313年,人口達三千七百余人,人文蔚起,名傾天下,有“天下第一家”之稱。這么一個大家族,人多地少,糧食難以自給,經常是“舉家啜粥”,度日艱難。
家長陳泰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決定在湖北黃州(今黃岡市)、江蘇丹陽、湖南長沙、廣東嘉應(今惠州)等地買下田莊,分遷1400余人到那里居住繁衍。并要求每年清明、冬至派人回來,祭掃祖先、交流情況。堅持數年后,因路途遙遠、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經常失期誤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遂決定在各田莊筑屋造房,曰“回歸院”。每年的清明、冬至等祭祀之日,就近到回歸院朝著義門陳故里的方向集中祭掃,遙寄歸心。以示不忘根基,牢記祖蔭?,F在,湖北省黃岡市義門陳回歸院的舊址尚存。
露宿修建“重興祠” 江州義門,一直是散居全國各地義門陳后裔心目中的老家。它神圣崇高的地位是永恒的。這里記敘的是一件有史實記載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清康熙七年(1668)清明節,湖南常德武陵莊后裔陳建松等全國各地義門陳后裔三千余人,相聚義門故居。在祭拜始祖旺公和各位祖先后,人們坐在一起,交流別后幾百年的滄桑世事,追述祖先們那義薄云天的高風亮節,回憶古義門坊秀美恢宏的建筑,思緒萬千。目睹眼前的一片廢墟,他們的心都碎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有的說要遷回義門定居,有的說要重建義門莊,有的說要修建義門堂。最后,陳建松提議說:“我們用旺公山上的樹木做材料,修建一座“重興祠”,表明我們義門陳氏后裔要重建振興義門雄風的決心。”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于是,人們露宿于旺公山,用四處借來的工具,伐木拓土,架梁筑屋。三千余人馬不停蹄的干了三天三夜,一座漂亮巍峨的木質結構的建筑,終于建成了。這就是后人記載的“重興祠”。
碎鍋析莊
義門陳氏自公元832年因官置產,建莊義門于太平鄉常樂里。其子孫辛勤耕讀,孝義傳家,綿延繁衍。至宋嘉祐七年(1062),歷一十五代,3900余口同炊共食,上下敦睦,人無間言。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大家族。封建統治者從維護其統治的根本利益出發,決定將義門陳分析,將他們遷往全國各地,以其義德教化天下。
圣旨一到,合族上下,嚎啕大哭。對于“永不分離(梨)”的義門人來說,析莊在感情上是不好接受的。然而,圣命難違呀!家長們考慮三件事:一是分多少莊;二是到哪里去,怎么去;三是如何做到公道分析。最后決定把同炊之大鍋,吊在義門祠堂的梁頂上,讓它自由落下,摔成幾片,就分成幾莊。結果,鐵鍋“咣噹”一聲落下,摔成了大小291片。這是天意呀!于是,就分成了291莊,并按鍋片跌落之遠近,抓鬮確定遷徙之路途。監護分析的朝中官員送來了全國通用的“地經”,各地的行政手本,還有部份車馬行杖。從此,這個義居15代的家族便分赴全國各地,開煙發戶了。
文天祥表義門
文天祥(1236—1283),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狀元,民族英雄。
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因抗元退到廣東揭陽,當時揭陽義門陳后裔較多,正在修譜。當地名人陳景坤在揭陽樓拜訪文天祥,敬請做序。文天祥早知義門陳事跡,欣然應允。
在這篇譜序中,文天祥對義門陳一門忠孝,家國在懷的義風義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天下雖亂,而仁義不絕故也。”并第一次向世人公開了當年義門陳“奉詔鑄義錢”的崇義之舉。“……則昔日為江州之義族,今日為廬陵之忠臣,忠義兩全,將見宗族恩愛,可以儀型于天下矣,豈唯廬陵,隆興,江州而己哉!”此序文天祥一氣呵成,他把對國家存亡的憂慮和生死不渝的民族氣節融入文中,凜凜正氣,耿耿丹心透溢于字里行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次年,文天祥不幸被俘。被俘之前,他千方百計的將譜序轉交別人,終于使這篇文章得以流傳了下來。今香港、臺灣、泰國、新加坡等地的陳氏家譜都載有此序。
立碑示歉
北宋時期,義門陳“樓宇連云,聳延四方,旌旗映日,亭亭華表”,恢宏的建筑和人文景觀,是全國著名的旅游勝地和忠孝樣板。南宋建炎三年(1128),曾遭賊匪李成焚毀。后經過數年修復翻新,至元末,已有一定規模。“頗有古風,近昔輝煌”。時天下大亂,特別是朱元璋、陳友諒爭奪天下,民不聊生。
朱元璋做了明朝皇帝后,出于對陳友諒的憎恨,瘋狂的報復義門陳。二次兵燹,見陳姓人就殺,見義門陳的東西就燒,把義門陳舊址搞的“狼籍一片”,成為一片廢墟。大多數義門陳人逃的逃,改姓的改姓,使一個全國聞名的旺族七零八散,以至今天的義門村,陳姓人口已不足半百。 朱元璋的八世孫明世宗嘉靖皇帝,對先祖對義門陳的“不義之舉”進行了反省。于三十二年(1554)下詔派江西監察御史肖鈞到義門實地察看,了解義門遺址狀況,意欲撥資修復。并責成九江府、德安縣對遺址采取了保護、收管措施,還在義門祠堂前立碑,對先祖的不義向義門陳示以歉意。
一個皇帝,勇于對先人犯下的過錯承擔責任,并勒碑致歉,這不能不說是十分明智的。
陳蔡之案
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慈禧垂簾聽政期間。義門陳居住在江蘇宿遷埠子陳林子的一支后裔,秉承義門祖訓,遵國法,守家訓,讀詩書,勤耕織。在困頓里求生存,在勤謹中求發展,安居一方,建設一方。近五百年來,才雄迭起, 聲跡斐然。其間,受皇誥封典者數十人次,舉人、 進士出身者二十余人。而逐漸形成一個團結向上,分布廣大,繁衍眾多,成就卓然的戶數過萬人過數萬的望族,雄居在淮河兩岸的宿洪睢泗廣大地區。
陳家寶,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以種瓜謀生。一天,在瓜地侍弄西瓜。來了一個當地有名的潑皮蔡家贊。蔡家贊平時游手好閑,他以同宗,道臺衙門巡防營哨官蔡金臺為靠山,打三挾兩,橫行鄉里,不干正事。蔡家贊要買瓜,挑了幾個,拿著就走。陳家寶要他付錢,他說:“老子吃瓜從不給錢!”陳家寶也是個五尺漢子,對這明火執仗的訛詐怒火頓生他奪下西瓜,說:“不給錢,瓜不準拿走!”這下可了不得,蔡家贊竄上來,揮拳就打。陳家寶也不示弱,三下五除二,把蔡家贊打得鼻青臉腫,大敗而逃。
蔡家贊找到了蔡金臺,添油加醋的說陳家寶怎么看不起姓蔡的,怎么罵蔡金臺是麻子,一下子激起了蔡金臺心中的火氣。他立即派四個兵,把陳家寶抓來,在埠子街上,一陣亂棍,就把陳家寶打死了。
當時,陳氏族中有個德高望重的飽學之士陳修義看不過陳姓族人無辜受死,召集族老,商討對策。大家義憤填膺,主張打官司,告蔡金臺。
告蔡金臺,談何容易!蔡金臺的干爸爸潭木杠子就是徐州府道臺。狀子連送三次,都被退了回來,說陳家寶搶劫民女,死有應得,官司不予受理。
陳氏族人在祠堂里召開各房各支大會,按照每戶地畝財產情況集資,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全族上下,堅決將官司打到底!人心齊,泰山移。半年后,陳修義帶著陳家寶的妻子向省城蘇州出發了。祖孫倆曉行夜宿,趕到蘇州,誰知這時,潭木杠子已升任蘇州巡撫。官司自然又敗了,陳修義還被革去了功名。
把官司打到京城去!祖孫倆從蘇州出發,走了兩個多月,到了京城,住在一家小旅店里。店主人姓陳,也是義門后裔。他聽說事情的原委后,思忖再三,給陳修義出了個告御狀的主意。原來,慈禧太后經常到頤和園去,回宮必經這里。
告御狀,一要有膽量,二要不怕受苦,三是要等機會。 光陰似劍??沙商斐两趹n愁里的陳修文卻度日如年。半年過去了,還沒機會,祖孫倆吃不下,睡不好,整日哎聲嘆氣。一天,店主興奮的對他們說:“好了,有望了,剛才九門提督率兵掃街,八成是太后要來了。”他又對陳家寶妻子說:“大嫂,我找了當街的一家,你躲進去,看到黃緞子的彩繡大轎就跑出來,跪在轎前,高聲喊冤,不論侍衛,太監怎樣打你,拉你,你都要頂得住??!”
大半年的等待終于來到了。陳家寶的妻子看到彩緞子的黃色大轎后,從門里沖出來,雙膝下跪,狀紙過頭,大聲的邊哭邊喊:“民女冤沉海底,求太后為民女伸冤哪!”任憑侍衛怎么轟她,拉她,打她,她就是不起來。慈禧從轎子里探出頭問道:“什么事???”李蓮英奏道:“一個民女攔轎喊冤,狀告江蘇巡撫,求老佛爺示下。”“接下來,帶回宮再問吧。”太后緩緩的說。這就等于受理了這個案子。
俗話說:“冤大自出”。潭木杠子就在不久前得罪了李蓮英,也引起了太后的不快,這正是“修理”他的一個好機會。
在后宮里,太后一邊聽陳家寶妻子哭訴事情的原委,一邊抹著眼淚在狀子上批道:“著三司詳查,據實回奏,毋得殉情,致干咎戾!”這樣嚴厲的批示,太后很少下過。
最后,潭木杠子被革去江蘇巡府,降任云南某州知府,蔡金臺充軍發配新疆,死在了路上。歷時五年的陳蔡案告了一個段落,義門陳終于打勝了這場官司。
在陳家寶被害五周年這一天,陳修義倡議為被害人開個追悼會。于是,陳氏族人,每房每支,少則一人,多則全家出動。義門祠堂前的廣場上,人山人海。陳修義滿含熱淚,揮筆寫下一幅對聯:“三千里水陸奔馳,嘆塵沙撲面,波浪驚心,艱難時真是鐵船渡海; 六十月冤獄翻復,幸祖宗有靈,天神睜眼,昭雪后儼然枯木逢春。”
殺犬失機
距義門正宅四華里地有一山,名“斑鳩駁”,山邊有一條溪,名“石門溪”,溪水蜿蜒曲折。每逢洪澇,水流泛濫,農田被毀。族人議之,決定將河溪改直,使溪水通暢。
開挖時,奇怪的事情出現了。白天開挖一尺,晚上填滿一尺,白天開挖一丈,晚上亦滿一丈,日復一日,工程依舊。眾人驚之,不知其因。
是日,疏溪工程加快,眾人荷月回家,行至山口,聽山中傳來老者聲音:“白日千人挖,晚上萬人填。獨怕義門拐腳犬血淋。”眾人異之。次晨,工程依然如故。但見一跛腳老犬蹲于石門溪畔山石上,其狀凄凄,其情哀哀。一好事者竄上前,一鋤將那拐犬擊殺,以其血淋那挖不開的山石,河道當日疏通。
誰知道老拐犬是百犬之首,眾犬見拐腳犬已死,哀號不止,或撞墻、或拒食、或患病。不幾日,百犬皆死,一片凄慘。后有民謠傳唱:“斑鳩駁,石門溪。公雞叫,鳳凰啼,應出天子會有時!只因錯殺良犬失良機。”原來義門陳風水好,應出天子,現錯殺了良犬,雖疏通了河道,但也壞了風水,斷送了出天子的機會。
三個棄嬰
宋仁宗天圣年間,義門陳有一位名叫陳九的人,四十四歲未娶。一天,他從縣城回家,見一位要飯的女子暈倒在路邊。那女子破衣爛衫、蓬頭散發,臉色蠟黃,又臟又臭。陳九是心地善良之人,看其可憐,就把她背到了家中,經家人調理、梳洗,才發現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姑娘自稱姓吳,名水仙,四川人。因受水災全家人都被洪水沖走,唯她幸存,只好要飯度日,飄流至此。陳九看其無家可歸,便收留了這位姑娘并與其結為夫妻?;楹?,夫妻恩愛和睦。不久,水仙就懷孕了??墒?,一年,二年,三年過去了,懷孕的水仙總不見生養。到了第三年的大年初一正午,水仙肚疼,接著,順利產下了三個奇嬰:一個白臉、一個黑臉,個一紅臉。白臉嬰兒一下地便會開口說話,其余兩個也相呼應,三個孩子,相互戲狎,應答如流。觀者無不感到驚奇。
三天后,一老道來到義門,曰:“此三嬰乃妖孽也,日后必釀禍害,并將秧及族人,須處死方可避之。”陳九、水仙不信,眾人、族長不忍。夜深,道人暗使法器將三嬰兒擊斃。 又三日,義門來了一高僧,曰:“此處可有三胞胎嬰兒?”眾人曰:“是也,一白臉、一紅臉、一黑臉,甚是聰慧。三日前為道人所害。”高僧頓足曰:“痛哉!惜哉!白臉乃天之驕子,紅臉是文曲星,黑臉是武曲星,乃文武二相也。”又曰:“此乃天意,義門陳氏居此不久矣!”說完,仰天長嘆,飄然而去。
二十年后,宋皇帝果然下詔把義門陳氏分析往全國各地居住。
下詔懲貪
義門陳雖然忠孝雙行,家風謹嚴,但“枉法逆子也偶于有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義門陳在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的一處田莊,被“不肖卑幼”陳宗知私下典賣,從中營利。
殿中丞陳延賞赴任筠州的途中察覺此事,十分氣憤,于是上書朝廷,乞請皇上追查,依敕斷還?;噬县煶尚滩吭敳?,嚴懲不貸。這件事及時秉公的處理,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
為家族的一樁貪案,朝廷下詔懲處,可見義門陳家族當時的影響和地位。陳氏家族大義滅親,不護短,不避嫌,也為今天倡廉肅貪提供了一些歷史借鑒。
破竹成兵
元末紅巾軍領袖陳友諒,義門人也。大略宏圖,有帝王之心,定國號“漢”。他定年號“大義”就因義門而起。在與朱元璋爭奪天下之時,大戰鄱陽十八年,陳氏子弟義勇當先,出生入死,全力支持陳友諒的宏圖大業??墒?,陳友諒卻總是打敗仗。
陳友諒的妻子巧兒,聰慧過人,有異術。一天,巧兒對陳友諒說:“明日你去打仗,我給你增兵。勝了,就揚旗擊鼓,以震軍威;不勝,就偃旗息鼓。”
第二天,陳友諒率軍來到鄱陽湖邊。朱元璋的大軍早已等候在前。但見旌旗蔽日,刀槍林立。一通進軍的鼓號響起,兩隊人馬便廝殺起來。漸漸的,陳友諒的部隊又難敵對手,節節敗退。巧兒站在望夫山上觀陣,只見她從容不迫,順手捋起一把把竹葉,向戰場方向拋撒,竹葉隨風飄舞,瞬間變成千軍萬馬,黑壓壓的一片,撲向朱元璋的大軍,猶如波浪翻涌,勢不可擋。朱元璋難以抵擋,大敗而去,只身逃進了深山??墒?,大勝的陳友諒為了戲弄夫人巧兒,故意叫軍隊倒拖著旗子,偃旗息鼓,撤兵回營。巧兒見狀,以為大勢已去,淚流滿面,跺腳長嘆一聲,縱身跳下了懸崖。至今,巧兒跳崖前跺腳之腳印仍留在懸崖上,清晰可辨。望夫山上的竹葉也片片破開,傳說為當年巧兒為丈夫破竹成兵所為,這些破竹在風中瑟瑟搖曳,仿佛吟唱著一支凄婉的歌。
仁宗青睞
義門陳在聚居三百三十二年的歷史中,先后受到唐、宋、南唐三朝十二個皇帝的御賜旌表。榮耀至極。北宋仁宗皇帝趙禎在位時間長達41年,對義門陳氏獨有情結,從天圣元年(1023)賜五祖爵號起至嘉祐八年(1063)臨終前,前后下詔八次,作詩、聯五幅恩賜義門。在精神上、物資上給予了特殊的呵護和青睞,義門陳氏成為朝廷寵兒。
嘉祐八年(1063),義門分莊后,仁宗已重病在床。他在病榻上還念念不忘義門的分析。臨終前他想起了義門的仁義和寬厚,不禁詩興大發,吟道江州久著義門莊,莊上分莊世派長。蒂固根深誰與併,珠輝玉廊孰同行!謾夸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子孫各知遵義范,永繼舜德有重光。”一首七律詩,寄托了他對義門陳的深厚情思,高度的評價了義門陳的忠誠仁義,重教厚文之風。
三將軍陳士尹
義門陳有個叫“跑馬崗”的地方,相傳是愛國將領陳士尹青少年時跑馬練武的地方。陳士尹從小聰明好學、文武雙全,十八歲中武舉、二十歲中進士。南宋建炎初年,陳士尹同武寧人李顏先一同從軍岳飛部下,并動員自己的六位兄弟從軍,編入先鋒軍之列。陳士尹作戰勇敢、智謀高強,深得岳飛元帥的賞識。二十四歲時便是統領十萬軍馬的將領。他率軍與金兵奮戰,“屢敗兀術于江州”。號為“三將軍”。
紹興六年,陳士尹率先鋒軍,與金兀術在黃崗城大戰三天三夜,兀術兵敗,陳士尹得勝回營。行至江州城外二十里處一座橋上,已是半夜時分。由于連日作戰,人困馬乏,他傳令先鋒軍全體將士露宿橋上,誰知遭金兵偷襲,睡夢中的將士,被金兵全部砍去頭顱。陳士尹因撕殺落入橋下水中,幸免一死。待陳士尹上岸后,金兵已退,他從尸首中找到了自己六位兄弟的頭顱,用衣服裹好挑在肩上,連夜趕到義門,在義門陳九里處,擇一山嘴,用寶劍挖開一坑,將自己六位兄弟的頭顱擺開,放置坑內,自己雙膝跪下說:“六位兄弟,你們到家了,入土為安吧,士尹一定為你們報仇。”說完,埋好六位兄弟,擦干淚水,趕回軍中。
紹興十年,陳士尹和李顏先率軍固守江州城,以阻金兵東進。兀術悉眾攻打江州,士尹與顏先挺身決戰,終因寡不敵眾,與顏先一起戰死沙場。
陳士尹死后,遵其囑托,安葬在義門陳九里。紹興十五年,宋高宗論功行賞抗金將士,追贈陳士尹保義郎、淮西統制兵馬使,賜“忠壯王”。并在義門陳九里立廟祀之。后稱此廟為“九里殿”。一千多年來,四鄉八鄰感三將軍仁義忠勇,常來祭奠,九里殿香火極盛。此殿一九六九年毀于文化大革命。
刻碑示后
在外為官一世的陳質,退休后回義門陳養老。每天到壽安堂,或對弈,或書畫,雅趣橫流。他性情和順,平易樂觀,身邊總圍著成群結隊的年輕人看他寫字作畫。他一邊寫畫一邊向圍觀的后生們講解,涂鴉著彩,談笑風生。
一日,陳質又在 壽安堂寫字,他看到圍觀的人群中有一個年輕人, 歪戴著帽子, 身穿奇服。于是,在紙上寫下了四個字“大可不正”,并有意將“正”字歪寫。然后,他問大家:“我寫的是幾個字?”眾人答:“四個字”。陳質指著那位歪戴帽子的后生問道:“這四個字組成兩個字怎么讀?”那位后生面紅耳赤,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陳 質重新鋪好紙張,筆走蛇龍,寫下了先祖陳崇訓語:奇服異器莫思玩好,錢財貨利莫視泥沙。寫完后,從衣袋里掏出幾串銅錢,對那個歪戴帽子的后生說,快去,將此訓語刻一碑,立于飯堂。
從此,一塊警示后人的石碑,高高的立在飯堂前,時時警戒著陳氏子孫,堅守古訓,好好做人。從那以后,有年輕人不聽話,不學好,家長就把他帶到碑前,細說家訓,改過自新。
正是:一碑千載珍,警示義門陳。陳質胸懷遠,情深育后人。
含苞稻草
有一年,風調雨順,義門陳三百多處田莊,碧綠盈野,一片蔥蘢。疇疇稻谷含苞待放,稻花飄香。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義門陳的老老少少們望著這綠盈盈的稻谷,笑在眉頭,喜在心里。豐收的歡欣在人們的心里激蕩。
就在這時候,義門陳家長陳旭把所有的耕男都集中到大場上,讓他們去收割含苞的稻谷。眾耕男一聽,大為驚訝,這是一門三千多口人一年的口糧??!都割了,吃什么呢!陳旭揮了揮手,什么也不說,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要大家執行命令,下田干活。耕男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按陳旭的要求把稻谷割下,曬干,上堆,蓋好。
秋天,大宋邊境戰事 不斷,形 勢吃緊。 而偏偏在 這個時候軍營的戰馬發生瘟 疫,大量的死去,朝廷上下,心急如焚。馬醫說,這種瘟疫,馬必須吃含苞的干稻草,才能治好。于是,全國各地都張貼了朝廷的詔告,重金購買含苞干稻草??墒?,這正是稻谷收割的季節,哪里有含苞的干稻草呢!正當朝廷上下為買不到含苞稻草而發愁時,陳旭組織了浩浩蕩蕩的車隊,拉著含苞干稻草向大宋的軍營走來。
義門陳的含苞干稻草拯救了大宋的戰馬,也挽救了日趨敗落的戰局。義門陳的愛國之舉受到了皇上的嘉獎,同時也得到了皇上賞賜的大量糧食、綢緞和布匹。
懇請減半
唐宋時期,義門陳氏被朝廷旌表,屢受皇恩。據《宋史》記載,唐宋皇帝四次下旨敕免義門陳氏徭役、雜科。這一方面是皇家欣賞義門陳齊家有序,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封建社會,維持這么一個龐大的家族的吃穿用度,確非易事。
宋淳化年間,陳兢為義門陳家長。江州府臺康戩向朝廷奏書《貸粟疏》,朝廷恩準從國庫每年資助糧食四千石,此恩惠一直延續到大中祥符四年陳旭接任家長時。朝廷的救濟安撫,再加上全族人的努力,義門陳的生產有很大的發展,田莊三百余處,族人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朝廷每年接濟的糧食也有了多余。因此,陳旭向朝廷上奏章,懇請將賜糧減半。有人勸陳旭說:“糧食吃不完,可以轉賣給別人,從中得利呀!”陳旭回答說:“皇上以吾家數千口之由,以國庫糧食賜我私家,我豈可見利忘義!我不能做對不起寵愛君主和國家的事??!”
“懇請減半”,為國家分憂,何也?義也!這決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義門陳人用其博大的胸懷書寫著仁厚,書寫著“義”史。他們閃光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著很深遠的現實意義。
股肉療夫
陳明軒為人篤誠忠厚,自幼好學上進,苦讀詩書,二十歲中進士。二十一歲時,娶林菊香為妻?;楹?,小夫妻恩恩愛愛,舉案齊眉,令人羨慕。
然而好景不長,結婚兩年多以后,明軒就得了病。終日湯藥為伴。到明軒二十五歲那年,左手上長出一個雞蛋大的腫瘤,疼痛難忍,人被折磨得枯瘦如柴,憔悴不堪。
看著丈夫的病,菊香心急如焚。她端茶倒水,煎藥喂湯,侍奉在病床前,精心護理著丈夫,一刻都不離開,深得公婆和鄰里的好評。
一天,郎中又來給明軒看病,菊香“撲通”一聲跪在郎中面前,懇求他治好丈夫的病。郎中權衡再三,說只有動手術割去膿包,必須要割他自己大腿的肉補。菊香一聽便說:“他身體如此虛弱,再割他身上的肉,恐怕難以支撐,還是割我身上的肉補吧。”在菊香的再三要求下,郎中從菊香的股上割下了一塊肉,補在了明軒的手上。也許是菊香的赤誠感動了上蒼,不久,丈夫的手長出了新肉芽,疼痛減輕了許多,病情有很大的好轉。
可是,天不遂人愿。又過了兩年,明軒因病不久就離開了人間。年僅二十五歲的菊香守著丈夫的靈柩,終日以淚洗面,足不出戶,終生不嫁。她用自己的青春年華陪伴著明軒的靈魂,續寫著愛的贊歌,直到白發蒼蒼。
林菊香割股療夫,冰心守節的事在四鄉八鄰傳揚,很快被皇上知道了。于是,朝廷頒旨,為她立貞潔牌坊。并御書“潔白如玉”四個大字鐫刻在牌坊上。牌坊兩邊的楹聯是:“冰心守潔垂青史,割股療夫表義門。”這座牌坊至今保存完好。它高高的矗在那里,向世人訴說著一個女人凄美哀傷的愛情故事。
割股救母
宋仁宗末年,江州義門陳有位瀟灑英俊的青年,叫陳宗。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孝順父母。深得父母和師長的疼愛。
陳宗十六歲那年,母親病重。宗日夜陪伴母側,安慰服侍,不敢懈怠。同時四處尋訪名醫,為母治病。一醫開出的藥方,需用股肉作餌,。陳宗毫不遲疑,要醫生割自己的股肉。醫生說:“你年紀尚小,正在長身體的時候,怎么能割你的股肉呢!”陳宗急了,一下跪在醫生的面前,求道:“有母身才有吾身,為兒之孝,何惜區區一處肉!”醫生無奈,只得割其肉,數日后母子痊愈。
陳宗割股救母之事流傳很廣。世人都把他看作行孝之楷范。陳宗百年之后,當地百姓自發捐款,為其立“孝子碑”一塊,以紀其事,以揚其德,以警世人,以傳久遠。
三孝娛母
據《舊碑碎石》記載,北宋時期,義門陳氏的三兄弟陳詔,陳顯,陳頒,同榜俱登進士。又同拜樞密史,在朝為官。其母王氏獨自在家,念子心切,不得一見,竟然憂思成病。時義門陳家長陳肱將此情奏請皇上,皇上準其弟兄回鄉省親。
三兄弟回到家,看到母親寡言少歡,郁郁不樂,心中不忍。于是,終日以侍母為重。晨暮起居,問安侍膳,禮無不備。為了讓母親開心,就命人把官轎抬到了老宅艾草坪,陪伴母親和鄉鄰一起去踏青。老大扶轎桿,老二和老三一前一后,抬著母親去了郊外。弟兄三人抬著母親,手舞足蹈,興高采烈一路說笑,無所不至,猶如孩子,母親逗得開懷大笑。
三個朝中大官抬轎踏青,舞蹈娛母,驚動了四鄉八鄰,紛紛出來看熱鬧。人們竊竊私語:“真官家也!”“真孝子也!”自此,鄉間遂稱陳詔兄弟為“三孝子”。
太宗聞之,賜旨召王氏,三子奉母入朝。太宗請王氏到后宮,宴賞有加?;屎髥栐唬?ldquo;人間未有一世二世不分者,汝義門所以歷世不分,何也?”王氏從容答對道:“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丈夫不聽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圣上欣然曰:“惟義門所以如此也!”遂加封三孝子為太付,太師,少師,封其母王氏為魯國夫人。后人為褒其孝道,建“三孝堂”。三孝堂前撰聯云:“一母踏青扶仆抬夫竟是所惦三 大臣;三子舞彩荷椅負轎豈非因悅一太君!”
夢護母墓
義門陳九才子之一的陳喬,官居殿中丞,其生四子。三子陳階,身材高大,力氣超眾,肩挑半千手提三百,讀書不多,但勤勞能干,是耕作農田的一個好把式。一天,氣候炎熱,一頭正在耕田的大水牛突然倒入田中,使喚不起。陳階情急之下,一個人把水牛拖到田邊陰涼處,回家取鹽水灌入水??谥?,救活了牛,可見其力大驚人。
陳階不但勤于耕作,還特有孝心,其母梅氏,封永安太君,晚年回義門老家頤養天年。時陳階其他兄弟都在外當官做事,只有他一人在家侍奉老人。對此,陳階無怨無悔。晨起暮居,茶前飯后,無微不至的盡心行孝,再苦再累,從無怨言,深受家人稱贊。其母以八十四歲高齡而終,安葬在回馬崗東面的劉俛鼓附近。
其母死三年后的一天夜里,陳階夢中聽母親說:“有人盜墓,將要劫我,速來搭救”。陳階驚醒,猛地起身,策馬行至墓地,果有一伙盜賊正在揮鋤挖墓,聽到有人馬之聲,隨即逃散。陳階下馬跪在墓前,痛哭一場,至天亮時才凄然而去。
此事從古至今,世代相傳,稱為奇事,人們都說夢護母墓,是孝義感應,唯義門陳才能有也。此墓至今尚完好無損,時有族人前來祭掃。
舔目復明
陳喬,陳乘之獨子。進士,義門九才子之一。一直在外為官。陳乘早年去世,母駱氏守寡在家,長期見不到兒子,倍加思念,終日以淚洗面,久而久之,雙目失明。
陳喬得知,焦急萬分。派人把母親接到身邊,朝夕相伴,撫慰有加。又奏準皇上,請來御醫為母親治眼。御醫仔仔細細看了后,無奈的對陳喬說:“夫人之眼,乃思兒心切,流淚太多所致。心 病釀成眼疾,怕無藥可醫。過去有舜帝舔目復明之說,你不妨試上一試。”
陳喬為醫母眼,每天洗漱畢,束巾焚香,小心翼翼的用舌頭舔母親的一雙瞎眼,他一邊為母親舔眼,一邊給母親說他在各地為官的故事和珍聞奇象,日復一日,持之以恒,從不間斷。哪怕再忙,也不忘記。過了兩年,奇跡真的出現了,母親的視力恢復了,眼睛明亮如初,一家歡天喜地。
陳喬這種至孝至誠,至仁至義的品行,一時傳為美談。成為義門后裔學習的楷范,并一直流傳至今。
金雞屙銀
義門陳的副主事是一位老太婆,她銀發飄瀟,身骨健朗。負責管理義門三千多口人的吃飯穿衣之事。
一天,她和一群婦女在池塘邊洗衣。在一塊光滑的青石上,她手舉棒錘在石上錘衣服。誰知一錘下去,石塊竟發出了“喔——,喔——”的雞鳴聲。又試了一次,發出的仍然是雞鳴聲。細心的老人便將這石塊搬回了家,放在天井 里。
她每天要安排一大家子的吃喝,早晨總是起得很早。那天天還沒亮,她又早早的起床,打開了門。忽聽到那塊石頭又發出了“喔喔——喔——”的雞叫聲,那高亢悅耳的雞鳴聲傳得很遠。忽然,那塊石頭突然裂開,一只黃公雞從碎裂的石塊里飛了出來,老人眼靈手快,撲上去,用圍裙兜住了大公雞,抱回家里。又找來繩子,牢牢的拴住了公雞。
從那以后,她每天精心喂養公雞,給它米吃,給它水喝,和它一起玩耍,還給它梳洗美麗的羽毛。每當她勞作回來,公雞總是圍著她轉,跳舞,唱歌。和她成了分不開的好朋友。
這一天,她又勞累了一天回到了家,推開門,忽然看見公雞身前身后盡是白銀。她很奇怪,哪來的銀子呢?經過仔細觀察才發現,銀子是公雞屙出來的。喂白米,屙白花花的銀子;喂紅米,屙黃燦燦的金子。她知道,這是義門的孝、義感動了天地,是上蒼的賞賜??!于是,她把金銀收集起來,補貼族用。
雞屙金銀的故事傳揚得很遠。時人有詩為證:孝義感蒼天,雄雞亦惜憐。 金銀從米變,屙出一囊錢。
百犬同牢
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的“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傳說,就是出自江州義門陳的一段佳話。
義門陳禮義為先,孝道治家,滿門重義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響了牲畜。至唐昭宗慶歷年間,家有七百四十余口,每日設廣席,長幼依次坐而共食。蓄犬百條,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諸犬皆不食。原來臥于紫扉旁,是一只老母犬,腳拐,眼瞎。每晚睡門樓之上,伴星斗,防匪人,盡其義也。老犬不至至,余犬皆不食。
相傳有一年,御駕親臨。帶來100只肉包子,放在犬槽內,群犬呼而相聚,各銜一只包子于口中,但見一條白犬,獨步槽前,口叼兩只包子走了。圣上異之。遂率人尾隨其后,至一柴扉旁,見有一拐腳黃犬席地而臥,白犬將肉包子丟了一個給黃犬,眾犬方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啃動嘴里的包子,昭宗見狀,圣心大悅,稱道:真義犬也!
古義門坊建有“百犬牢”。其門有一對聯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百犬同牢是昔日義門坊的一個重要奇觀。詩曰:百犬同牢佳話傳,煌煌陳氏義當先。 一門風范留青史,千載憑蹤淚不堪。
百嬰待哺
在義門正宅之南約四華里之處,有一處專門養蠶織布的家庭紡織廠,名曰“都蠶院”。家法規定,凡45歲以下婦女稱為“蠶婦”,必須到都蠶院勞動,有三百多婦女在此勞作。
蠶婦們正值盛年,不少人有吃奶的孩子,為了方便哺乳,家長便在都蠶院附近建一所“育嬰堂”。近百名嬰兒在此同堂待哺。稱為“百嬰同堂待哺”。嬰孩睡的也有,玩的也有,笑的也有,哭的也有。他們一字兒排開,小腿兒亂蹬亂放,嗷嗷待哺,煞是好看。不論是否親生,只要饑餓啼哭,蠶婦們都會解懷捧乳,主動喂養。晚上也是輪流看管。所以有些小孩三歲不識母,丈夫不聽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的大公無私又和睦相處的局面。
一千多年前,義門陳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創造了諧同親和的家族文化,使我們這些一千多年后的子孫還能從中傳繼很多有益的東西,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異席同餐
義門陳家族合德同風,事無巨細。一日三餐,集于食堂。用膳都講究程序。
《宋史》記載義門陳時寫道:每席必群坐廣堂,不能“隨其所有”,而要“布置周全”。啟蒙兒童為一席,七歲以上女孩為一席,七歲以下女孩為一席,婆母新媳為一席,青壯年男士為一席,六十歲以上老人為一席。“以序而自行”,“數代而行之”。并區分不同對象,“因人而佐食”。病人有病人的飯,老人有老人的飯,孕婦,乳娘個不相同。此就餐方式,雖然陳舊繁瑣,但它卻是家庭教育的一種形式,有益于各個年齡層次的飲食需要,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培養合族同一的家庭風氣。通過飲食期間的交流,取長補短,“合德同風”。公元1050年時任宰相的陳堯叟衣錦而歸時,欣而賦詩:“田里蓯蓉應遜畔,兒孫游戲亦成行”,為族風的古樸而有序欣喜莫名。名相寇準也稱其義門陳“文以魁天下,家和慶有余”。
新媳下廚
義門陳治家有方,家法森嚴,滿門敦睦,上下和諧,名聞遐爾,譽播天下。然而有段時間,社會上卻流傳“有女不嫁陳家郎”之說。為什么呢?
原來,義門陳家法規定,新進門的兒媳婦,必須下廚房鍛煉數月,“掌皰炊之事”,“排布堂內諸事”。為以后主持家務、從事生 產做好準備。不論何人,一律如此。這實際上是一種勞動鍛煉形式,也是讓新媳婦融入家庭,熟悉家人,和睦家風的一個過程。就這樣,依法行事,堅持數代。盡管當時有富貴女子“不嫁陳家郎”之說,但義門陳和睦的家庭風氣,蓬勃的發展態勢,仍然吸引著大批女子嫁入陳家,使義門陳氏繁衍生息,人丁興旺,日益昌盛。
擊豉傳餐
在今天車橋鎮義門村委會的西南方,有一座山,叫“打鼓山”,是當年義門陳人擊鼓傳令,遞送消息的地方。一族三千多人離合集散,需要信號。鼓聲就是他們傳遞消息的信號。 “擊鼓傳餐”,也就應運而生了。每天吃飯的時候,打鼓山便響起了鼓聲,人們一聽到鼓聲,便不約而同的從四面八方,有說有笑的涌向饋食堂,在食堂師傅的組織下,集中吃飯。
北宋樞密使(副宰相)趙普有一天到義門視察工作,聽到此聲,隨即寫了一首詩:“擊鼓傳餐豈異初,江州義族不差殊。當朝秉察觀風致,特為高門大揭書。歷代旌表皆盛跡,屢世敕賜悉成模。如今誠信古人語,和善之家慶有余。”歌詠義門陳的家風義象,發出內心由衷的感嘆。
公婆大丘
乾化元年(991)大年三十,義門陳氏家長陳旭,用重金買下了黃忠輔家的大田一塊,以步丈量,計三千八百步。陳旭心想,一步一丁,吾家可增至三千八百口矣,此田乃一步一丁田也!
除夕之夜,義門坊喜爆聲聲、鑼鼓陣陣,整個家族沉浸在祥和幸福的歡樂聲中。壽安堂里坐滿了年長的壽星。議事廳里,只見主家婆婆一會兒出、一會兒進,不斷的向在廳里守歲的家長陳旭報告男丁出世的喜報。桌上擺滿了各房送來的添丁喜面,(義門坊有一個重男輕女的封建習慣,即生男丁要送喜面)。壽安堂里守歲的老人一數,桌上擺的喜面共計三十七碗。天剛放亮,又有人送來四碗喜面,一共四十一碗。于是便有了“義門陳氏一夜生男四十一”的記載。
第二天,管理百嬰堂的公婆們聽說購買了黃忠輔的大田,一致要求將此田劃百嬰堂專用口糧田,陳旭當即應允。由于百嬰堂是義門的公婆們管理的,因此該田取名叫做“公婆坵”。
千秋院里嬉笑多 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義門陳為了解決“穿”的問題,辦了一個家庭紡織廠,名曰“都蠶院”(地址在今義門村浙江移民隊)。凡有勞動能力的婦女在此養蠶繅絲,紡紗織布。最高峰時有三百多名“紡織 蠶婦”、“蠶婆”。
家長陳崇又在附近楊莊買了一片土地,建了一個健身休閑的場所,名曰“千秋院”。蠶婦們累了休息時,在這里蕩秋千,踢毽子,爬竹竿。她們撓背伸腰,其樂融融、嬉笑打鬧,趣味多多。這是我國最早的家庭體育場所。表現了義門陳家長為和諧家人的遠見卓識。至今當地人還稱此處為“千秋院楊家”。即現在的德安縣磨溪鄉尖山村。在那里,千秋院的遺址尚存。
千古絕對
北宋慶歷四年,大詩人,大文學家,文章太守歐陽修慕義門陳文風之盛,跋山涉水來到東佳書院游歷講學,受到東佳學子們的熱烈歡迎。
一天,他講完學,在東佳學子們的簇擁下,游覽東佳勝跡。站在“一字園”高高的巖臺上,他面對齊天削壁,崢嶸峭巖,高懸古松,層巒迭嶂。不禁吟道:“奇峰巍峨,三巖突兀。一巖如堡,臨空北懸;一巖如虎,伏顛東騰;中巖赤壁,陡然下墜。”秀美的東佳風景和人文大觀增添了他的游興。他又來到了“永清潭”,只見紫巖聳延,藤蔓碧綠,巖泉叮當,飛瀑千丈。歐陽修興奮不已,靈思涌動,雅興大發。他對隨同而來的東佳學子說:“吾有一聯,爾等能應對否?”接著,他用洪亮的溢滿喜悅的聲音吟出了上聯:“山石巖泉流白水”。
這個上聯。抓住東佳勝景——巖泉飛瀑,巧拆“巖”“泉”二字為山、石、白、水四字,以“巖”“泉”為主并將山、石與白、水置于聯中前后,巧妙鋪陳,描寫精當,頗有韻味。東佳學子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誰也對不出下聯來。一千多年過去了,一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人能對得出下聯。
你能對出下聯嗎?
堯咨受教
陳堯咨,年幼聰穎好學,刻苦努力,練就一身文武雙全的好本領。他三十一歲中狀元,官至吏部尚書、節度使。由于年輕得志,便也沾上驕傲自大的毛病。
有一天,陳堯咨在靶場上射箭,幾乎箭箭射中靶上紅心。圍觀的人們無不喝彩叫好,只有一個老頭略微點了點頭。陳堯咨問老頭兒:“你認為我的射箭不高明嗎?”老頭說:“這沒什么,只不過手熟而已。”陳堯咨一下變了臉色,怒沖沖地說:“你怎么敢輕視我的箭法!”老頭說:“請你看我往葫蘆里倒油。”原來老頭是賣油的,他拿了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小錢蓋在葫蘆口上,然后用勺子從油簍中妥出油來,將油慢慢地從錢眼中倒入葫蘆里,一勺油倒完了,錢孔周圍一點沒沾油。圍觀的人和陳堯咨都看得目瞪口呆,老頭卻笑了笑說:“這也沒什么,只不過手熟而已。”
他在荊南任知府時,回家探母。其母馮太夫人問他:“你在荊南作知府,有些什么政績呀?”陳堯咨說:“荊南來往的官員很多,經常都有宴會迎來送往。我常在宴會上表演射箭,讓客人們欣賞,客人們沒有不佩服我的。”其母生氣地說:“你作官不勤政愛民,卻專愛炫耀你的什么神箭,這符合你父親的教導嗎?”馮太夫人越說越氣,舉起拐杖朝陳堯咨打去,把陳堯咨佩戴的金魚也擊碎了。 堯咨一下子慌了。連忙跪在母親面前,說,孩兒不孝,請母親息怒,請母親息怒。孩兒再也不敢了。
從此,陳堯咨有了很大轉變,他嚴以律己,凡事躬親,作了很多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事。
陳淵參試
宋太宗開寶年間,義門陳出了個才子叫陳淵。淵天資聰明,誠實敦厚,勤奮好學。三歲吟詩作賦,五歲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無所不精。令人奇怪的是,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屢試不中。族里珍惜他的才華,就讓他到東佳書院一邊教書,一邊繼續科考。他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教出的弟子個個品學兼優。其中進士及第者一十九名,中舉及中秀才者不計其數。如參知證事夏竦,八文龍,九才子中的陳詔,陳儼,陳金,陳恕,陳玫等都是陳淵的門生。
宋仁宗天圣年間,已入不惑之年的陳淵再次和他的弟子一道,去縣城參加科考??h令考慮他年事已高,卻屢試不中,功名未就,為顧其臉面,特為他單設考場,做做樣子。并出了一個很簡單的上聯“弟進師不進”作為考題,讓他對下聯,對出下聯就算考中秀才??墒?,一個時辰過去了,他抓耳撓腮,怎么也對不出下聯!當然又是榜上無名。
出了考堂,縣令走到他的面前,不無惋惜的說:“陳淵先生,為何弟進師不進呢?”陳淵長嘆一聲,答到:“我是人能命無能??!”縣令一驚,哈哈大笑道:“弟進師不進;人能命無能!一副佳對呀!”于是,縣衙給了他個秀才。從此,他一心教書,再也無心科考了。
美須才子
陳延芝,義門陳九才子之一,乾德元年(963)進士,官至太常寺卿。他高大英武,鳳目秀眉,一表人才。尤為特別的是他的胡須,漆黑閃亮 ,長過膝蓋,人稱“ 烏髯公”。
一日,陳 延芝應召進京,正適滿朝文武早朝之時,有司具奏皇上曰:奇異之人入朝也?;噬下勚?,放下手中的奏折,急忙召見。只見陳延芝神采飛揚,似神仙步履,伴過膝美須,飄然而至,站在兩旁的文武大臣無不驚訝!此時,陳延芝面對天子,大禮恭畢?;噬显嚻洳艑W,陳延芝應對動人,皇上高興得走下龍椅子,十分親切地挽住陳延芝的手,下令眾臣隨同,共游皇宮。
皇上和陳延芝手挽著手、肩并著肩,一邊走、一邊詢問江州陳氏義事,陳延芝談古論今,滿腹經綸,應對自如?;噬鲜中蕾p他的才干,當著文武大臣的面,撫其美須,伸出拇指贊道:“真英才也,江南第一人物!”說完親賜給陳延芝錦囊,并笑著說:“此錦囊拿回去保護好你的長須。”美須才子就此揚名。
“義”保平安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占領了江州城。朝廷出兵討伐。義門陳氏陳昆兄弟七人參加戰斗,英勇抗擊金兵。弟兄七人沖鋒陷陣,出生入死,英勇殺敵,攻克了江州城。然戰事反復,七兄弟被困江州城中,同時被困的還有大宋官兵數千人及城中數萬百姓。被困官兵和百姓奮勇突圍,英勇作戰,江州城尸體盈巷,血流成河。后江州城被大宋官兵收復時,被困城中的大宋官兵和百姓十之有九被金兵殺戮。陳氏七兄弟雖被打散,卻無一傷亡。他們在戰后的團聚被時人稱為一件很奇怪的事。宋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制詔總裁胡旦說義門七兄弟的“異處同歸”,是“義之所感也”!義門陳的“忠”和“義”保佑著自己族人的平安!
還有一年,頻繁的天災和戰亂使大宋百姓流離失所,缺吃少穿。僅江州一地,餓死人就無以計數。不少村的人,都死光了,連抬死人去掩埋的人都沒有,凄慘至極。義門陳氏一門三千余口也在生死線上煎熬,靠挖野菜采野果充饑。由于義門陳孝義為先,上下和睦。一碗粥,先給老人孩子;一個野果,每人咬一口。一門和諧,互相禮讓,團結互助,共度難關。災荒過后,三千余口竟安然無恙,未餓死一人。這又是一個人間奇跡。胡旦在《義門記》中寫道,陳氏能在“仍歲饑荒”“啜粥雜以藻菜”的困境中“怡然相存”,是“義之所至也。”
“義之所感”,“義之所至”,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話,卻包含著極深的生活哲理。它是先哲們從自己的生活感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給人啟迪,催人思考。生活的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規律,循著規律去生存,就會平安,就會發達。
仁宗私訪
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江南數月無雨,旱象嚴重。災民遍野,餓殍盈巷。宋仁宗趙禎聞奏,便率一行官員,到江南視察災情。
在江州府,仁宗詢問了江州地區的受災情況后,特別的詢問了義門陳家的受災情況。江州知府稟道:“義門不但沒受災,莊稼長勢還好于往年。”仁宗聽罷,大喜。但不免又有點半信半疑。于是,決定到義門陳去看一看。
第二天,仁宗扮成一書生,輕車簡從,去義門微服私訪。一路上,驕陽如火,熱風焱焱,禾苗干枯,顆粒無收。除了路上少許逃荒要飯的,四野空無一人。老百姓苦不堪言。仁宗的心,無比的沉重。
轉過一座小山頭,仁宗卻看到了另一個世界,只見田疇碧綠,溪水潺潺。田野間,農人勞作,歡歌笑語;書院里,書聲朗朗,學子纏綿。老人在樹蔭里閑話,兒童在小河里戲水。仿佛進了人間仙境。仁宗不禁心曠神怡,豁然開朗,連聲說:“奇哉!奇哉!”隨從告訴他,這便是義門陳村。
義門陳熱情的接待了仁宗。并派德高望重的老者相陪。仁宗問老人:“江南其它地區干旱嚴重,民不聊生,可這里為何未見災情呢?”老者答道:“義門人口眾多,上下睦和,孝義治家,老少齊心。大家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共享。一方面,齊心協力,挖渠引水;另一方面,也許是義門陳滿門重德篤義,感動了上蒼,上蒼有意眷顧吧!這里比別的地方最少多下了三場雨。”
仁宗又走訪了“德星樓”“都蠶院”“刑杖廳”“東佳書院”“旌表臺”等地,每到一處,義門的治家風范都深深的吸引著他,令他新奇,令他感佩。最后,他來到了“百犬牢”,眾犬一看來了客人,立即排成兩排,搖首擺尾,以示歡迎,把個大宋的皇帝老兒引得哈哈大笑。他數了數,九十九條。“不是百犬同牢嗎?為何少了一犬?”陪同視察的陳姓家長用手指指說:“那不是!犬王在那草棚上睡覺呢!”仁宗順著手指方向看去,離牢百余丈,有一草棚,草棚頂上睡著一條黃犬,碩大無比,雍容華貴,姿態安詳,不時的用眼朝著這邊了望。但見草棚上方的天空一朵白云,亭亭若華蓋,罩在黃狗的身上,擋住了日頭。一道道霞光,從白云中射出,耀眼灼目。仁宗看著看著,突然手足一軟,癱坐于地。少許,他長嘆一聲道:“此非凡地也!”
宋仁宗回到宮中,大病了一場。病愈后精神一直不濟。對于義門坊的一場虛驚,他郁結于心,難以釋懷。包拯,文彥博這些大臣看在眼里,思考著如何為皇上分憂。第二年(1062)三月,包拯、文彥博等聯名上書,說義門陳人口眾多,朝野大盛,建議分析。七月,仁宗準奏。并派謝景初,呂海,穆恂,劉獻等官員監護分析義門。一個綿延一十五世,聚居三千九百多人,歷時332年的特大家族,就這樣分成291莊,撒向全國各地了。
醉鴿和酒
釀酒是義門陳氏的重要產業。義門陳酒曾是聞名于天下的瓊漿佳釀。古詩中屢屢出現的“朗吟品陳酒,雅敘有高朋”,“待客開陳酒,留僧煮嫩蔬。”等句子。這里的“陳酒”,原來是指義門陳酒。
宋天圣四年,太宗宣義門陳氏家長陳兢入朝。陳兢為謝皇恩,帶上幾擔義門陳酒去面圣?;噬掀肪浦?龍心大悅,遂賜一鴿一梨。陳兢當場把梨子吃了,把鴿子放入袖中。圣上問其故,陳兢稟道:“義門陳永不分離(梨)。”圣上欣然。
陳兢攜鴿還家,將鴿子搗碎,和進一缸新釀的陳酒里,合家3900余口,每人以豬鬃蘸酒,共品其味,共享皇恩,滿門歡喜。太宗聞知,贊曰:“誠哉,義門也!”說來也怪,義門陳酒,加入乳鴿做調料,風味獨特,酒香濃郁,酒質更勝一籌。時人贊道:“陳酒和鴿,滿門好合;鴿和陳酒,義門長久。”后人有詩為證: 益壽延年卻風雨,香甜綿軟不來頭。 碎鴿和酒驚天下,千載釀成第一流!
三藏閣
在義門陳氏恢宏的建筑群中,有一座建筑風格別致的塔樓,高三丈有余。閣門上,“三藏閣”三個大字金光灼灼,閃閃耀眼。這是義門陳始祖陳藍為收藏祖傳唐三藏十卷經書而建的塔樓。
伯宣之父環公與唐僧人陳袆友好,唐僧西行歸國后至福建仙游縣,贈經書十卷于環。伯宣遵父命,將此經書傳至子孫,到陳藍是第七代了。一百多年的風雨滄桑,經書保存完好。
一日,年逾花甲的陳藍,在門前的桂花樹下細閱經書,昏昏睡去。夢中,見一仙人,清風道骨,端坐在桂花樹杈,口中念念有詞曰:爾門前一山,擋住了子孫發旺龍脈,須建鎮山之塔,方可保子孫昌盛,后人騰達。說完連人帶樹飛至門前山頂。陳蘭醒后,甚怪之。遂遵仙人所囑,在飛至門前山上的桂花樹下建起了此塔。陳蘭將此塔命名為“三藏閣”,將祖輩傳下的唐僧十卷經書,藏于塔中。
陳藍以上五代單傳,“三藏閣”建成后,蘭子青接連生下了六個兒子,六個兒子又生了十九個孫子,十九個孫子又生了三十二個孫子。義門陳氏從此繁昌起來,成為中外聞名的望族大姓。今天,“三藏閣”仍矗立在鎮場山上,訴說千年風雨,笑迎八方賓客。
飛杖引泉
公元832年四月初三這天一大早,義門開山祖陳旺帶領全家十余口,循著仙人擲杖方向,從廬山圣治峰出發,行六十余里,到達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艾草坪。此時,天色已晚,陳旺一家依路而宿。半夜時分,陳旺被一束強光照醒。只見眼前數丈處,金光四射,燦如白晝。陳旺大驚,尋光而去,見一飛杖,直插平地,閃閃發光。他知道,這便是仙人指點之地,是自己要尋找的地方。陳旺欲拔起飛杖,誰知道杖生根一般,,根本無法拔出。他只好守在飛杖旁,直到天明。
天亮后,陳旺帶領全家,在飛杖旁伐木備料,筑屋造家。三天后,就建起了一棟能安身的木屋。木屋建成后,陳旺想,飛杖是寶物啊,應當取回,收藏于屋內,做傳家之珍寶。于是喚來全家人,共取飛杖。誰知只輕輕一拔,飛杖便輕松取出。陳旺明白,這是天意,讓他在這里筑家。從飛杖拔出的地方,噴出三尺多高的泉水,這水,又清又甜,入口怡人。于是,陳旺邊帶領家人,在泉水處掘一水井。水井挖至一丈五尺深時,便再也挖不動了,原來,井底是一塊整石。這口井便是義門陳氏有記載的三十二口井中的第一口井。
此井四季清澈,從不干涸。一年,江南大旱,方圓幾十里的井都干了,唯獨這口井,水清依舊,供四鄉八鄰吃喝用度。時至今日,此井保存完好,其水依然汩汩流蕩,清澈見底,滋養著無數生靈。
仙擇吉地
義門先祖伯宣公,又稱古靈先生,出生于官宦之家、書香門第,曾注史書八十七卷,名聞朝野,授翰林大學士、著作郎。唐開元十九年(731)九月,因訪友馬總,來到廬山之南麓南康(今星子縣)。他在暇游廬山圣治峰時,見山川秀麗、清幽怡人,美若仙境,遂定居于此。
同年三月初六正午,伯宣與家人吃過午飯,在家門口休息,突然烏天黑地、雷電交加,瞬刻間大地一片朦朧,朦朧之中,見一仙人,頭戴七星冠、身著道士服、騎著丹鳳從空中飄然而至,非常恭敬地說:“我是一仙道,現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間尋找具有生服靈光之地,為修仙之所。我已尋找了五百年之久,覺得你住的地方最適合于我修煉,先生能否割愛于我?”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