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旺公墓,九鳳朝陽,風水寶地!
作者:陳得親 發布時間:2015-10-24 11:22:07 瀏覽次數:42629
德安義門陳的旺公墓,九鳳朝陽,風水寶地!
江州義門陳座落在風景秀美的廬山腳下,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古屬江州轄地,祖祠現屬德安縣車橋鎮境內。北與瑞昌市交界,西與武寧縣接壤,南與永修縣毗鄰,素有“德安西大門”之稱。地理分布為“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義門陳氏創立后,到了宋初開寶年間,義門陳氏已發展到七百四十余人,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余口,短短二十余年時間里,人口增加了一倍。
德安義門陳的旺公墓,九鳳朝陽,風水寶地!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詔封陳旺、陳機、陳感、陳藍、陳青為晉國公、燕國公、許國公、吳國公、齊國公。并將《陳氏家法》收入國史館,且賜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義之風。到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陳氏已達到3900余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唐僖宗李儇御詩《贊義門陳氏》:“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珊珊出鳳闉。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稱惟有義門陳。”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一聯。宋朝裴愈題寫了“天下第一家”匾額,因此世人皆稱江州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還御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一聯,于其家百犬牢?!吨腥A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德安義門陳的旺公墓,九鳳朝陽,風水寶地!
家族過于龐大,便給統治者帶來了危機,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宋仁宗采納了這一建議,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風為由,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派人監護分析。
有趣的是,分析家產時竟是按照天子御賜的編號,把陳姓在鄭州(今屬河南)、潭州(湖南長沙)、黃州(湖北黃岡)、漢陽(湖北武漢)、安慶(今屬安徽)、棣州(山東惠民)、松州(四川松潘)、瀘州(今屬四川)、光州(河南光山)、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潛山)等地的產業,分為291份。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屬江西)、星子(今屬江西)三縣田分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財產分為20份,這些均不在291份之內。
他們遷往居住的田多達290余處,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安徽、海南、四川、山東、山西、陜西、福建、湖南、廣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市均有陳姓的足跡。若以縣份計算,陳姓分布于125個縣市中,其中自然是江西最多,占28個縣市,最少的也有1個縣。因為這些陳姓都從江州義門析出,因而各家門口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各地又有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
據查,中國共產黨的著名人物陳云、陳毅、陳賡,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黨將領陳誠、中共早期著名領導人陳獨秀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
自然景觀
1、金雞山:在今義門村十一組對面,山上有金雞石,傳說此石曾有“金雞報曉”之聲。雞頭石塊文革時砸毀滾到山下農田,一九九四年此石奇怪裸露,至今放在田埂上。
2、鳳凰井:在今磨溪鄉尖山村的陳家,此井當年是特為路過行人解渴而掘,至今古井甘泉不涸,保存尚好。
3、洗米池:面積畝余,在義門饋食堂對面,義倉左側,池四周曾有石塊壘起,今尚存。
4、貓兒塘:在義門村十一組與三組的路邊,約半畝之大。
5、石門溪:在今鄒橋鄉石門村六組博陽河中段,河中有一小山,兩側河流。據說此河原流向義門附近,因有人居心不良,破壞義門風水,打狗淋血,將此山兩側打通,改變了河床流向,妄使義門衰落。
6、班鳩坡:在今鄒橋鄉石門村八組,傳說是義門陳人狩獵之地。
7、天子地:在今鄒橋鄉付山村,傳說當年義門陳在此祭祀上蒼,期盼家庭更加興旺,會有皇帝當朝,故稱天子地。
8、一字園:在今愛民鄉巖泉村巖泉桂家后面的山腰,靠近付山煤礦,是東佳書院一處勝景。當年蘇東坡游覽東佳書院時,見東佳別墅旁有一花園,形式“壹”字,甚是美觀,蘇軾當即寫了“一字園”三字。后建一廟,廟命名“一字園”,至今尚存。廟旁有一千年古樟,枝繁葉茂,廟下有瀑布飛流,甚為壯觀。
9、義峰山:原名義豐山,在今德安縣城西側,是當年宋太宗趙光義特賜義門陳的祖墳山。為德安八景之一,林木郁蔥,山上現建有德安縣博物館,德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德安縣電視塔等。
10、陳家橋:在今德安縣愛民鄉泉水村,是去東佳書院必經之路,因有一溪,遇山洪瀑漲,就無法通行,義門陳人便在此做一橋,故稱陳家橋。此橋尚存,現德白公路路過此處。
11、義井:義門陳共鑿井32口,統稱義井,第一口井在艾草坪,(此井尚存),第二口井在洗米池旁(已被填埋),第三口井在大公堂下(現文史館門口,尚存)。其它義井現已發現多處,大部分分布在正宅周圍,有待挖掘。
12、樟榆橋:現德安縣鄒橋鄉堰頭村,尚存。
13、石崖橋:今磨溪鄉五星村,尚存。
14、狀元橋:德安縣城內,無存(臺灣《西山陳氏族譜》有載)。
15、義門正宅:為義門陳始祖陳旺由廬山圣治峰遷居此地,原名太平鄉常樂里艾草坪(現義門村委會對面),后因人數劇增,逐漸擴建,先后建有諸子巷、火巷街、百柱堂等。
16、諸子巷:又名“朱子巷”,為火巷街支街,通往百犬牢、洗米池、饋食堂等處,乾化二年歲除之日,置到黃忠輔田,當晚諸房誕生三十二男(也有說三十七男)。后把諸房產子之地命名為“諸子巷”。
17、百柱堂:名廣堂(議事廳),九梁十架,百柱落地,東依碑亭,南接火巷街口,前各三門,北連太公堂。墻基尚存。
18、旺公祠:又名東皋祠,后梁開平元年(907)建,因在正宅之東,稱東皋祠?,F墻基仍在。
19、公婆丘田:乾化二年(912)壬申歲除日,置到黃忠輔田,計三千八百余步。當晚誕生三十二男,后具登科第,仕宦榮顯。因名其田曰:“公婆丘”,立為“義田”。
20、擊鼓樓:貞 明 年間位于義門正宅南山頂亭樓中,亭中放了一面大鼓,是義門陳擊鼓傳遞信號的地方,后人也稱此樓為擊鼓樓。
21、饋食堂:義門正宅東,大公塘(現文史館下面水塘)以西?,F義門村十一組所在地,義遺址部分已挖掘,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部分文物陳列于義門文史館之中。
22、大公堂:現義門祠堂及文史館所在地,大公堂主要陳列義門陳先祖雕像,是當時義門陳氏祭祀先祖圣地?,F仍存殘墻一堵。四周古柏14棵,肥皂樹1棵,門前古井常年清泉不涸。
23、永清寺:位于今義門村七組原倉庫之處,墻體仍存。
24、旌表臺:為義門陳第三任家長陳崇于唐光啟二年(886)首建,位于正宅之南(改為農田)。因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884年)首旌義門,原名為常樂里艾草坪,從此以“義門”著稱,是專為宣讀皇帝詔書的儀式臺,先后受到唐、宋七位皇帝的旌表,后擴建為一門、二門、三門。第一門兩側對聯為“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橫披“義門陳氏”,為李儇所賜。第二門兩側對聯為“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橫披“真良家”,為宋太宗趙光義所賜。第三門兩側對聯為“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來孝義家”橫披“義居人”為宋真宗趙恒所賜。旌表臺是義門陳最壯觀的建筑物。毀于明初兵燹,現遺跡無存。
25、都蠶院:建于北宋初期,位于今浙江移民隊處,原望迎亭旁,是養蠶繅絲,紡紗織布生產之所,遺跡于一九七0年浙江移民來此建村所毀。
26、秋千院:建于北宋初,位于今磨溪鄉尖山村楊家,距都蠶院約一華里,是紡墻基部份可尋。
27、東佳書院:位于今愛民鄉巖泉村巖前桂家,為陳崇于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所建。東佳書院鼎盛時期,有學生四百余人、廡房(即教室)30多間,開始只招收本族子弟,后對外開放,“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焉。江南名士,皆肄業于其家”。
28、東佳別墅(一字園):為義門陳第五任家長陳袞所建,建于乾化二年(914年),當年大學士蘇東坡游學東佳時留下的墨跡“一字園”三字還清晰可見。
29、接官廳:接官廳共三處,義門老宅一處(望迎亭),是專供接待官宦、名流、學者之所,德安縣城北門河邊(現老林業局院內)一處。每處設專人接待。
30、廨宇:為義門陳第七任家長陳鴻所建,位于今德安縣義峰山(義豐山)腳下,廨宇專供接待吃住之所,即今之賓館,毀于清。
31、蘭宮:為義門陳第十一任家長陳襲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所建,地點在今義門村十組花園之處,是專供來客游樂休閑之處,當地人至今稱該處為花園蘭宮,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火巷莊拆除,改做住房,現墻基可尋。
32、刑杖所:為義門陳第十二任家長陳旭主家政時,于北宋至道三年(998年)所建,毀于元初。
33、御書樓:為陳旭主家政時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所建,位于東佳書院內,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派內侍裴愈親臨義門,特賜御書三十三卷,并題下“天下第一家”現無存。
34、五祖道院:為義門陳第十三任家長陳蘊主家政時,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所建,原址在今文史館右側。朝墻基仍存。
35、百犬牢:為陳蘊于北宋慶歷年間所建,地點在義門正宅東,饋食堂西,今義門十一組背山竹林,是專設犬舍之所,“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的奇觀在史書、方志、譜牒中有大量記載。遺跡無存。
36、壽安堂:陳蘊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所建,在今義門村十組的花園內,是專供老年人休閑玩樂場所。明初被毀,原址改建農房。
37、九里殿:陳士尹,英勇抗金,屢戰屢捷,是民族英雄岳飛部下名將,于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戰死沙場,高宗敕建九里殿來追祭抗金英雄陳士尹。原址在今義門十組馬路邊,尚存磚石瓦礫。
38、貞節坊:義門陳后裔陳明軒之妻,割股療夫,夫死后冰心守節,朝庭賜建貞節坊牌坊梁基石今尚存于德安縣林泉鄉小溪山村赤石堰陳家。
39、義門鋪:在今江西九江縣獅子鄉牌樓村。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所建,尚存。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