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姓氏淵源】浠水陳姓的起源與發展
作者:陳小雪 陳玉能 發布時間:2016-03-31 20:51:31 瀏覽次數:52321
【姓氏淵源】浠水陳姓的起源與發展
陳小雪 陳玉能
據陳氏族譜記載,排名中國第五大姓氏的陳姓,得姓于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武王姫發滅商分封諸侯時,將他的姐夫——舜帝第三十三代孫媯滿封為陳國國君,設都城于中原宛丘(今河南淮陽),自此,位于河南淮陽地帶陳國的國民都更姓為陳氏。在其后的歷史長河中,陳氏家族人才輩出屢現輝煌,其中僅科考狀元就誕出了二十六位,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出生于我縣巴河望天湖畔的陳沆就榮列其中。
一、追溯江西“義門陳”家族族序源流
史料記載,唐玄宗時期,陳姓第七十一代孫陳鑲(公元644—688),為避“安史之難”,從太子太保職位上退下來,舉家南遷至泉州仙游(今福建蒲田),后遷江西廬山。唐玄宗開元19年(公元731年),陳鑲的第五個兒子,負有朝野文史英才盛名的陳闊(公元656—743),又移家至江州齊集里(今江西九江),陳闊(字伯宣)即為陳氏家族落籍江州之始祖。
公元832年,陳闊之孫陳旺(進士、江州牧),又率領一家四代遷至蒲塘場太平鄉常樂里(今江西德安縣東橋鎮義門村),開創了陳氏大家族數代共居孝義治家的基業。其后,義門陳第三任家長陳崇(江州長史)發揚首創精神,在家族內辦有幼稚院和中等教育學校的基礎上,又辦起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所家族大學——江南東佳書院(比白鹿洞書院還要早)。陳家上千人,知書達理,和睦相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陳家對教育的重視。該書院從唐僖宗時期一直延辦到北宋仁宗時期,歷時130余年,先后應朝廷會試者多達千余人,有超過400人登科舉任朝吏,其中居刺史、司馬職者200余人,四品以上高官18人,宰相3人。北宋一位號文瑩的僧人在《湘山野錄》卷中記載,江州陳氏“別墅建家塾,聚書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焉,江南名士皆肄業于其家。”
江州義門陳大家庭擁有學校、藏書樓、接待館、醫院、祠堂、刑杖廳和相當數量面積的田莊、園林、湖塘水面,實行“族產共有、家無私財、共同勞動、平均分配、不分貴賤、諸事平等”之家規,使大家庭內近四千人口,過著自給自足聚居型原始共產主義式的農莊生活,常樂里義門村當年是令江南人羨慕的名副其實的“桃花源”。
唐宋(包括南唐)幾朝君王對江西義門陳現象高度關注,數次給予彰表。唐僖宗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書“義門陳氏”額匾,并題寫“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家義字香”的楹聯;南唐主李昪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題詩:“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知惟有義門陳”;宋太宗趙炅于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欽賜“至公無私”牌匾,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又撰柱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宋仁宗趙禎對江西義門陳更是褒揚有加,追贈德安義門陳五代祖公為五世公爵,即一世祖陳旺為晉國公,二世祖陳機為燕國公,三世祖陳感為許國公,四世祖陳藍為呈國公,五世祖陳青為齊國公,江西“義門陳”家族聲名遠播大江南北。
除君王外,宋代許多名臣名人如歐陽修、陸游、蘇軾、朱熹、寇準、岳飛、文天祥等人也先后蒞臨過義門陳莊園,他們或題詞或賦詩,盛贊義門陳大家庭奇觀盛況,其中岳飛詩曰:“黃河曾有幾番清,未見人間有此榮。文章昨夜朝金闕,翠蓋今朝擁帝京。千里旌旗迎五馬,一門黃榜中三名。且喜狀元連榜眼,探花又是弟與昆。”講的是義門陳大家庭中有一次兄弟三人在朝庭殿試中高中三鼎甲的故事。
江州義門陳大家庭的繁榮與昌盛,既讓朝廷驚嘆,同時也讓朝廷警覺。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大臣文彥博、包拯等人上疏,認為江西義門陳大家庭人口過于集中,朝野勢力太盛,建議分析。宋仁宗準奏,將義門陳三千九百多口人,按成年男丁親緣關系分析為二百九十一莊,其中已經具有國子監學籍的十四名成年男丁由朝廷封賜爵職,然后用“拈鬮”辦法,強行派遣到全國19個州縣落籍。
分遷到各地的陳姓人,不忘祖地,他們在自己的家譜中留有“義門世家”、“義門傳芳”、“義門流芳”等詞語。根據最新的姓氏統計和義門后人的統計,中國姓陳的人有7000萬,光義門陳氏的后人就占了4000多萬。中國近代史上很多著名的陳姓人都是義門陳氏的后人,陳獨秀、陳潭秋、陳毅、陳云、陳賡、陳錫聯、陳寅恪,等等。被封為“公成郎”的陳旻以回歸莊名號派遣到浠水關口蔡橋落籍。
二、浠水蔡橋回歸莊傳承“義門陳”儒風
解放前,浠水關口蔡橋西北角,矗立一座高大雄偉的建筑——回歸莊陳氏大祠堂。該祠堂四角飛龍走鳳,四壁雕梁畫棟,繪就“義門陳”家族流傳下來的各種歷史故事,人物栩栩如生。祠堂正面有三副并列的油漆大門,門的上方橫嵌一長石匾,匾上“義門”兩個遒勁的大字特別引人注目。祠堂正廳一進五重,立有大圓木柱99根。祠堂正屋內懸掛有義門陳氏發展史圖表文字資料和名人畫像,兩邊廂房還分設了十一個會議廳。
據族譜記載,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8月,江西義門陳分析到蘄水關口蔡橋的這個莊名叫回歸莊,莊主名旻字元集號圣時,從滿公算起世系排位為84世。陳旻的父親陳用是進士身份。陳旻在東佳書堂完成學業后考取恩科貢士,義門陳分莊時被朝廷敕封公成郎,享受爵職待遇。浠水陳氏后人尊稱這位回歸莊一世祖為公成公。
公成公率領家人來到關口蔡橋之后,便在當地購置財產營造家園。由于浠水北部地區與江州義門陳老家相比,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差距太大,加之浠水在南宋時期一直處于戰亂之中,所以回歸莊陳氏家庭歷經14代150多年時間,家庭人口始終未能有較大增加,到十二世時,只留得單傳陳九升一人。隨后,九升公生育了宗材、大祿、重英三口男丁。三人中大祿成績最優,不僅在會試中考中了舉人,而且還為回歸莊增添了九口男丁。加上哥哥宗材、弟弟重英每人一口男丁,回歸莊同代男丁一下子增加到十一口,這便是浠水回歸莊陳氏十一大份的由來。
在回歸莊十一位兄弟成長的這段時間里,金人忽必烈逐步統一了中原,建立起元朝,國家趨于穩定。陳氏族人感到位于浠水北部山區的蔡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不利于家族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大祿公決定,讓后代離開回歸莊各自到外地自由發展。于是回歸莊十一位兄弟除省一公元甫留在當地外,其他10兄弟分別遷到黃州、新洲、陽邏、蘄州、英山以及浠水境內的巴河、竹瓦、汪崗、綠楊等地。隨后,陳氏十一兄弟的后人或隨官或創業分別遷到了全國各地。盡管回歸莊陳氏家族后人遠遷外地各奔前程,但對浠水關口蔡橋依然鄉情深厚,共同修建了回歸莊義門陳氏大祠堂,并在祠堂內設立了十一個會議廳作為十一位兄弟離莊的紀念。
三、巴河陳氏家族崛起成為新的名門望族。
宋仁宗分析江西義門陳,意在根除內患,然而金兵入關的外患卻讓宋朝丟了半壁江山。當退縮到長江以南的南宋政權依然受到金兵大規模侵擾的時候,義門陳族人卻仍以國難為重英勇抗擊外侵,其間,有位名叫陳士永的族人率領數萬將士輔助岳飛元帥保家衛國,直至戰死沙場。因為此,江西義門陳祖籍地德州受到金兵血洗,夷為平地,留在德州老籍的陳氏族人被迫全遷外地,以至后來,一些義門陳書生即使考取功名也拒絕到元朝政府做官,這種“拒仕”現象一直延續到元朝中后期。
元朝末年,全國反元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義門陳沔陽莊后人陳友諒(今湖北仙桃人,宋仁宗朝中宰相陳堯佐十三代孫)投軍徐壽輝,因戰功漸升元帥職。陳友諒領兵攻克福建、江西等地后,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殺徐壽輝自稱漢王,建都江州(今九江),年號大義,擁兵七十萬,后與安徽另一支起義軍領袖朱元璋決戰鄱陽湖。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建立明朝之后,又一次血洗了陳友諒的祖籍地江西德州義門陳老營,下詔已經遷居全國各地義門陳氏后裔,兩百年內不得回返德州,致使刻苦讀書的義門陳后人長期不能在明朝為官,這也是浠水回歸莊后人在明朝無人取得進士功名的一個直接原因。
明朝滅亡,清朝建立。始終保持耕讀傳家的浠水回歸莊后人,經過數代人的臥薪嘗膽,終于“仕”氣大振,名滿朝野,其中最突出的要數陳沆狀元這一家族分支。
察看陳沆家族族譜就可以發現,陳沆家族的輝煌確實有些像江西義門陳盛世再現。從陳沆祖父陳仕珂起,朝廷做官者一代比一代多,共考取進士12人,舉人13人(只算直系,旁系未算在內)。陳仕珂、陳仕典兄弟二人,一為舉人一為太學生。陳沆的父親陳光詔中舉之后大挑至湖南長沙、巴陵等八縣和武岡州任職,告老還鄉時享受四品中憲大夫待遇。陳沆狀元和他的弟弟陳沄,都是先進翰林院后任地方監察御史,“京都二陳”一時為朝野人士矚目。
家譜記載,陳沆、陳沄各有兩個男孩。陳沄長子鴻策(廷緩)官至兵部員外郎(從五品),次子鴻籌(廷詔)歷署廣東潮州同知、澄??h知縣。陳沆的兒子鴻棨(廷經)擔任過的官職比父親高,先為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實錄館纂修,再任山東、四川、河南道監察御史,升任吏部掌印給事中、欽命巡視南城東城中城監視、考試八旗譯八旗教習及內閣侍讀學士等要職,離職時誥授資政大夫(正二品)。陳廷經的六個男孩中有四人考取舉人,一人為拔貢。陳沆的曾孫輩22人中有12人為朝廷命官,三名曾孫陳曾壽、陳曾則、陳曾矩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湖北鄉試中同時以前10名成績中舉,被譽為陳門盛事。
陳曾壽后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會試中取進士,初任刑部主事,后遷學部員外郎、郎中,1911年任廣東監察御史。陳曾壽一生尤愛吟詩填詞,著有《蒼虬閣詩集》12卷和《舊月簃詞》一卷,是中國近代詩壇重要作家,與江西陳三立、福建陳衍并稱“海內三陳”。
陳曾則中舉后歷任浙江求是書院教授,北京五城中學優級師范國文教授和清史館纂修等職,后改名陳微名棄文學武強身健體,成為中國一代太極拳大師,在蘇州、廣州、香港、臺灣等地辦館授徒,推廣太極武術,名揚海內外。一九五三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了《陳微名太極拳遺著匯編》,《中華武術大辭典》、《中國武術人名辭典》、《湖北武術史》均載有陳微名條目。
陳曾矩中舉后不愿做官,潛心儒學專事著述,以講學為樂,與學界名流沈曾植、陳三立、辜鴻名、熊十力等人往為論學,著有《論書》、《孝經約旨》、《歷代戰史紀要》等書,成為當時不多見的儒學與軍事歷史學相結合的研究學者。
陳沆狀元后輩女性也大多是非等閑之輩,其中最有影響的要數陳沆第四代孫女陳邦織,她的丈夫是著名詩人、學者、書法家、佛學家趙樸初,曾任全國佛教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