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首屆湖南文物解讀大賽】陳氏宗祠解說詞
作者:陳啟迪 來源:紅網綜合 發布時間:2016-11-25 18:34:42 瀏覽次數:35291【首屆湖南文物解讀大賽】陳氏宗祠解說詞
來源:紅網綜合 作者:陳啟迪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陳家祠堂參觀。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這大門的墻上明明寫的是“朝陽宮”三個字,難道一個祠堂還會用宮殿來命名?沒錯,這地方原本是鳳凰陳姓家族的祠堂,當地叫做陳家祠堂。80年代初,有關部門把“陳氏宗祠”改名為“朝陽宮”,有點“破四舊”的意味。不過新名字的含義也不錯,我們知道,對于一些非常華麗、氣派的建筑,往往都用宮殿來比喻和形容。在鳳凰古城所有的祠堂中,陳家祠堂保存得最完整、最漂亮。而且,正好是座西朝東,面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所以“朝陽宮”這個名字還是很貼切、很吉祥的。
現在,就讓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它的建筑藝術和文化內涵。
陳家祠堂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建筑:西為正殿、東為戲臺、南北為包廂,總占地面積約540平方米。這個祠堂的門墻是牌樓式建筑,高8米多,與兩邊及后面的院墻相連接,形成一圈封閉式的圍墻。門墻粉刷成朱紅色,跟北京故宮紅墻一樣的顏色,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制與鳳凰其他祠堂都不相同。我們知道,牌樓(牌坊)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中國傳統道德、禮教的一個象征性建筑符號,是儒家文化的載體。歷史上修建牌樓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給人們樹立道德楷模,以此熏陶教育人們要忠君愛國,要講氣節,要孝悌,要貞節,要仁義,要行善積德等。其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紅墻是權威、尊崇的顯示,除了皇家建筑以及具有很高地位的寺廟之外,一般是不能用紅墻的。由此可見,陳家祠堂的建設者不是尋常之輩,在建設之初就賦予了這個祠堂道德教化的權威和功能。
此外,陳家祠堂這座牌樓式建筑,也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載體,
大家可以看見在大門左右的墻面上,各有6幅用堆塑工藝繪制出來的
浮雕圖案,圖案中有古代稱為“歲寒三友”的松、竹、梅;有荷花、春燕、白鶴等寓意吉祥的動植物以及人物故事、山水風光。一幅幅圖案,生動地展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濃郁的民風民俗。雖然經過歷史的滄桑,但至今仍以其特殊的藝術形象裝點古城。
進入大門,從戲臺下穿過,就到了祠堂的庭院。院子的面積大約有270平方米.地面用當地出產的紅砂石塊鋪設得整齊有致。院子的上首是祠堂的正殿,一棟三間,磚木結構建筑,正殿寬12.6米,進深9米,前檐下面有1.2米寬的走廊連接兩邊的廊房。正殿的臺基用精雕細鉆的紅砂條石漿砌,臺基的正中位置有半圓形石階9級下至庭院。正殿靠院子這一面都是花格門窗,中間這一間是圓形拱門,拱門四周裝飾冰紋花格。在中國古建筑中,門窗也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里,門窗有如天人之間的一道帷幕。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的花窗花板,集富貴之相,儒雅之風于一身,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雕工精美,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還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和高度的裝飾實用性。
正殿屋頂兩邊的山墻超過了屋面,叫做封火墻,它的作用是一旦房子失火了,可以阻止火勢向兩邊的房屋漫延。鳳凰古城的民居基本上都是這種建筑格式,但民居封火墻墻頂是平直的,而這個祠堂的封火墻頂卻是半園形兩端上翹,這種樣式叫鍋耳形,它的形狀像鐵鍋的耳朵,我們當地叫做“貓拱”,像貓把背拱起來的樣子。這種形狀線條優美,起伏變化,不但美觀,而且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狀修建的,寓意前程遠大。鍋耳墻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廟宇的山墻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用。
院子左右兩邊各建一棟兩層廊房,上層為看戲的包廂,下層為廊道。正殿對面建有戲臺一座,戲臺背靠門墻,通高7.6米,臺下離地2.1米,用作通道;臺上高3.5米,寬5.2米,深5米。戲臺正壁作為天幕,有福祿壽三星的彩繪圖像;它的天花板,也叫“藻井”——藻井是古建筑室內頂棚高級裝修藝術的一種——正中一格彩繪蟠龍,其余八格彩繪《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等戲劇人物八幅,一幅一典;藻井周圍彩繪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四時花卉。
戲臺的屋頂不但華麗壯觀,而且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中國的古建筑非常注重屋頂的建造,古建筑造型優美,尤其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屋頂被稱為中國建筑的“冠冕”,除了它非常重要的實用功能之外,它是整座建筑物最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級觀念最強之處。清朝甚至把27種房屋規格,作為法律等級制度固定下來。這個戲臺的屋頂叫做重檐歇山頂,這在清朝是法定等級的第二級。屋頂重檐黛瓦,飛檐翹角,檐下斗拱三層,戲臺之所以用斗拱,一方而是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術,另一方面是因為戲臺屬于封建制度下的高級建筑物,有著重要地位,可見在裝飾藝術上也處處凸顯禮制。屋頂正脊中間裝飾葫蘆寶頂,正脊兩端名有一個龍形的裝飾物,叫做“鴟吻”,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是一種沒有角的龍。漢族古建筑上常用它的形狀作裝飾。傳說中的龍王是專司行雨的,口如懸河,滔滔不絕,因此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張口吞脊,期望它能吐水滅火消災,保佑平安,當然這只是一種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它的實際作用是嚴密封固瓦壟,使脊壟既穩固又不滲水。
陳家祠堂戲臺的規劃修建也是很有講究的,戲臺的位置一般都在正殿的正對面,低于正殿,這種格局有它的特殊寓意。作為祠堂的組成部分,戲臺所顯示的倫理教化功能更如強烈,在建筑形制上要服從整體建筑的安排,在空間配置上是禮制秩序的延伸,與正殿相呼應,體現方正、莊重、禮儀。戲臺上的表演也是為進行倫理說教服務的,從觀戲的角度來看,祠堂里列祖列宗的神靈也享有“觀戲”的最隹位置,因此,戲臺的位置要比正殿低。
陳家祠堂整個建筑布局小巧精致、古樸典雅,充分展示了它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1996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最后,不能不說一說這座祠堂的建設者。陳氏宗祠是民國四年(1915年)由鄉紳陳炳、陳開藩等人發動族人捐資興建的。民國十二年(1923年)又經陳渠珍率族人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前面說過了,這個祠堂的建設者不是尋常之輩,此人指的就是陳渠珍。風凰縣人,是親歷清朝、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時代的“振奇之杰"。他青年時期“痛心國事",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而自勵,投筆從戎,入湖南武備學堂,加人同盟會,醉心革命。畢業后援藏西征,抗英平叛,歷盡艱辛,后來又回到湘西。陳渠珍博學多才,崇尚儒道,喜讀老莊,兼通百家,信仰三民主義,追求博愛、平等、自由的大同社會。在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歷史年代,他以“保境息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為職志",推行湘西自治;以“稀有的人格精神",締造湘西大家庭。致力于政治、軍事、經濟、教育、文化、全方位的改革探索,開創了湘西工業文明,策劃湘西向現代文明前進。曾“使湘西真正做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理想盛世"。所以美國研究沈從文的專家金介甫、白保羅等稱他是“有高尚傳統道德"的“政治革新家",影響著沅江以西的整個地區。陳渠珍在民國時期,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靖國聯軍軍長、湘西巡防各軍統領、湖南第一區警備司令、北伐軍左翼軍副總指揮、國民革命軍十九獨立師師長、新六軍軍長、中央軍委中將高參 、湖南省和平自救運動委員會副主任等等。他善于審時度勢,一切從國家和湘西人民的利益出發,運用靈活的策略進行抗爭,有退有進,屢仆屢起,直至最后勝利,成為湘西各民族自我奮斗、勇于抗爭的象征。
1949年11月7日,陳渠珍在鳳凰和平起義,為湘西及湖南乃至湘黔川(渝)鄂四省邊區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成為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很重視的一位愛國將領、統戰人物,1950年6月,作為特邀代表到北京參加首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劉伯承、鄧小平、習仲勛、賀龍、肖克等接見、邀宴,并為毛澤東單獨接見。會上被增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任命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員。1952年2月,陳渠珍在長沙因患喉癌逝世,終年71歲。湖南省人民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安葬在長沙公墓干部山。2012年7月5日,在省領導的關懷下,他的遺骨從長沙遷葬到鳳凰縣國家森林公園南華山上,終于葉落歸根,魂歸故里。
好了,陳家祠堂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各位光臨參觀。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