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尋根義門陳——家史探秘
作者:陳軍 發布時間:2018-07-20 06:10:23 瀏覽次數:42635
尋根義門陳——家史探秘
樂歌,本名陳軍,回歸莊省四份后裔,浠水巴河人,現居黃石,某鐵路單位員工,生于七零年代,曾在北國邊疆當兵,部隊時接觸過新聞寫作,對軍營生活頗有感情,2014年參加戶外單車運動,起初只是寫寫游記,把路途的見聞、風土人情、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在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新媒體平臺分享。真正意義上散文創作,是戰友一段跨越30年的愛情故事感動了我,寫出來后,投到本地媒體和戰友圈,引起不小震動,自此對文學創作產生了濃厚興趣。
關于義門陳的神奇傳說,源于央視的一個電視片《義門傳奇》,才看不到10分鐘,就被深深地吸引,義門陳桃花源式的生活令人神往,江州義門陳氏合居300多年不分家,聚3900余口,室無私財,廚無別饌,全家上下謙讓和睦、合德同風,其樂融融,“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一犬不至、眾犬不食”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更是讓義門陳氏“忠孝義禮立世、詩書翰墨傳家”的家風名揚海內外。
起初,只是驚嘆和欽羨,并沒有和自身扯上關系。直到有一天,一朋友把我拉進一個叫做《中華義門陳回歸莊宗親聯誼會》的微信群,報上自己輩分排序“鴻儒正幫、文仁繼啟”,立刻有懂行的跟我說,你是回歸莊下四份的,確定是義門陳之后無疑!我對家族世系這些不甚了解,也沒多少時間去研究,也沒機會接觸族譜,不敢輕易認定自己就是義門后裔,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去一趟義門陳氏的祖居地,成了我的心愿。
義門陳村,這個贛北山區普通而又特殊的小山村,藏在深山之中,交通不便,說它是窮鄉僻壤一點不為過,如果不是古色古香的義門陳遺址紀念館和高高聳立的分莊紀念碑,還真難以想象,它就是那個享譽四方、蜚聲海內的江州義門陳氏的祖居地。
車橋鎮本就偏僻,一條小街長不過三五百米,寬不過10米,只有少許幾家商店,街面人口不多,只能算是個稍大點的村莊而已。而義門陳村,距鎮6.5公里,我們來時正在修路,剛填的路基,渣土還沒有完全壓實,工程車輛經過,把我們湮沒在揚起的灰霧中,越是路難行越覺得遠,騎行中,我和老劉聊起,當年宋仁宗仰慕陳氏義名,在江州視察期間,還專程微服私訪義門陳村,據說,隨從帶了包子扔給狗吃,狗聞都聞一下就離開了,很是詫異,便問農夫因由,農夫答: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宋仁宗深為感動,心想義門陳氏果然不同凡響,就連犬類都這么有情有義!我感慨的不是義犬,而是皇帝,古時候沒有飛機、火車、汽車,更沒有修什么高速國道省道的,他作為一國之君怎么有心思到這山旮旯里來體察民情呢?來一次得多么難!
從車橋往義門騎行,沿途山嶺蔥翠、綿延,山雖不高,但頗有靈性,小路在山間逶迤盤旋,越往里走,越發的感覺氣場的所在。騎行中,突覺眼界漸寬,路邊出現一個小村,蝴蝶結式的宣傳牌上印著陳氏家訓條文,民居木質窗格中“義門”二字特別明顯,從小路進去,前面是一片開闊地,小橋、流水、池塘、山包、草坪,草皮和灌木是新栽的,顯然這是一個剛剛建成的小型綠化廣場。沿小路繼續前行約300米,就是義門陳遺址紀念館了,放眼看去,整個紀念館建筑群和廣場,坐北朝南,地勢呈階梯狀依次上升,上窄下寬。
最前面是個不大的廣場,中間是一個書形石雕,上面刻的是《義門陳賦》,講的是義門陳家史,全文言文,似懂非懂,也就沒有深入研讀。左側不遠處一塊巨石挺立,“天下第一家”幾個朱紅大字特別顯眼,忍不住站在石旁照了一張相。石書后邊是個小水池,池中有一塊黑色大石頭露出水面,聽當地人講,它叫龜石,據說還有一段美麗傳說呢。900年前,宋仁宗敕諭分莊,自此我陳氏族人背井離鄉,遍布天下。傳說,圣旨下時,族老齊聚義門議事廳,說不完背井離鄉苦,道不完生離死別情。忽然,一只巨龜以其兩只蒲扇大的腳,徐徐推開議事廳大門。但見此龜鍋盆大小,伸出巨頭,淚眼汪汪,揮之不去。一族老揖曰:“神龜請回,今奉旨析莊,圣命難違。義門子孫,不論千里萬里,都不會忘掉根本,一定歲歲回歸,祭祀先人。”金龜聽罷,點頭離去。自此,金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吃不喝,昂首四顧,守望在義門陳故里。歷經千年風雨,變成了一尊昂首眺望遠方的大龜石。族人稱之為“千年龜”。聽罷,不免對龜石心生敬意,它也是我們陳氏文化一個重要符號啊。
過龜池,拾級而上,臺階左右兩側是兩片不大的綠化帶,草坪上,低矮灌木組成的“忠義孝悌”四個大字,顯得磅礴大氣,前方平臺上,兩根漢白玉石柱擎天屹立,上書對聯一副“義聚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這是對義門陳氏家族史的高度概括,也讓我作為這個大家族的后裔頗覺榮光。江州義門陳,自唐開元盛世建莊,至北宋嘉佑年間創造了十五代同堂、歷時三百三十二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飲、擊家無私財、族產共有、人無貴賤、共同勞作、平均分配、和諧相處的人間奇跡,成為中國歷史上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諧團結最緊密的大家庭。義門陳氏以其勤勞智慧的義聚實踐,演繹出了一個真實的桃花源仙境,實踐了孔圣儒家思想精華的大同世界、構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古代和諧社會,成為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歷史典范!
過石柱繼續往前,就是紀念館正門了,紅墻灰瓦,木質榫卯結構,正中“義門陳氏”牌匾特別打眼,正中上方有“御賜”字樣,四周是大小四條金龍環繞,活靈活現,據說這是唐僖宗御筆親贈的牌匾,自此,后世皇帝多次下詔表彰,義門陳氏也因此聞名遐邇。
紀念館門前,一口水井吸引了我,據說是陳氏遷居江州的始祖陳旺親自開鑿,井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涸,陳家人覺得,家族人丁興旺和這口井有很大關系,說是懷孕的婦女喝了此井之水,一定會生男孩,也為了紀念先祖,后人把這口井稱為“旺井”。
穿過門廳,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小段殘垣斷壁,灰色磚墻,大理石拱門,據說,這是義門陳老宅唯一留下的遺跡了,心潮難平,當年的萬千浮華已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中,希望這一段殘壁長久的保留著,有了它,游子們就有了心靈的歸宿。
紀念館右側為文史館,主要展出的是義門陳氏發展史,從始祖建莊,到立家規家訓,到家族一點點壯大,再到受到歷朝歷代皇家表彰,再后面就是歷代義門陳氏名人。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義門陳氏追根溯源,竟是南北朝時陳武帝陳霸先的皇族后裔,難怪義門陳氏后代英雄輩出呢!元末明初有陳友諒,近現代有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陳誠,有中共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有新中國開國將帥陳云、陳毅、陳賡等。
從展出的資料看,有幾點特別引起我的注意:
一是家法甚嚴。一個封建家族能夠維持332年不分家的奇跡,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義門陳有嚴明的家法家訓家規,教育子弟忠義孝悌,只要犯了其中一條就要去刑杖廳接受懲罰。而且思想十分先進,在家法中明確提出一夫一妻“皆只一室”,還有晚婚晚育“男子十八才可訂婚,二十才可娶妻”,另外家主之位采取舉賢任能的方法,由選舉產生,所有十五代家主中任職長的有二三十年,短的一兩年。
二是非常重視教育。義門陳有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家族書院:東佳書院,只教育本族及與本族有姻親關系的子弟。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名氣還是非常大的,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等都曾在這里游學,蘇軾提下“一字院”,歐陽修留下“山石巖泉流白水”的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出。東佳書院為義門陳培養出很多有名之士,曾出過三任宰相,還有兵部尚書、吏部尚書以及教育太子的三傅,“接管廳內,盡是進士、博士、大學士,迎賓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這一對聯形象的反應出義門陳人才輩出,也許就是這個原因才會引起皇上的忌憚之心,才下旨分家。
三是家族特別的和諧。義門陳當時的生活情況,可以用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來形容,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說的是放在架子上的衣服是沒有主人的,因為沒有個人財產,所以只要適合你穿就可以將之穿走,臟了放在簍子里有人負責洗好;剛出生的孩子都是放在百嬰堂里共同撫育,孩子在哭不管是誰家的,只要有奶便去喂養,所以孩子三歲了也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同時,義門陳可以說是一個小社會,機構非常完全,有酒樓、大戲院、嬉戲亭秋千院,犯了錯有刑杖廳,不僅有我國最早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家族書院東佳書院,有我國最早幼兒園的雛形百嬰堂,最早敬老院的雛形壽安堂。
紀念館另一側是分莊紀念館,講的是分莊的因由和分莊去向。自唐代以來,歷代皇帝都曾旌表義門陳氏,及至宋朝,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還賜予義門陳“忠孝世家”匾額。次年又御賜“真良家”大鼎一尊。到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義門陳氏已歷時332余年,全家3900余口,田莊300多處,成為當時人口最多的一個家族。這么大的一個家族,精誠團結,顯得勢力過于膨脹,朝廷開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統治。在重臣文彥博、包拯、范師道等屢次建議下,仁宗皇帝終于下詔分家。當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如此孝義之家,應豎為典型,以教化萬民,仁孝治天下。
據說,分莊時,把大鍋砸了,查看鍋鐵為291塊,遂分析為大小291莊,鬮遷全國各地。我在墻上的世系表中查出,我們浠水回歸莊是大房的,遷居地是浠水蔡橋。難得的是,分莊后,跨越千年,天各一方,但是義門陳氏后裔仍然念念不忘義門祖訓,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義門陳氏的子孫。
紀念館前方最高處是陳氏祠堂,供奉著歷代先祖,其中一世祖陳旺和夫人孫氏太在中間,銘牌上分別寫有“大唐晉國公、大唐誥命夫人”字樣,“公”是古代爵位中除了王爵外最高一等,先祖能夠受封國公,可見地位之尊貴。殿堂之上的先祖,正襟危坐、慈眉善目,氣質儒雅,難怪尊為萬世楷模。
從紀念館出來,環顧四周,但見群山環繞,郁郁蔥蔥,山林茂密,北部山勢較高,東西兩側漸次降低,整個故居坐北朝南,很像一把太師椅,南邊是一片開闊地,似有虎踞龍盤之勢,真是好風水!難怪先祖會把莊址選在這里,這是智慧的結晶??!
看看時間,已經六點了。必須要趕在天黑前到車橋鎮住宿,否則夜里騎爛路是很難受的,分莊紀念碑只能留待下次瞻仰了。留一點遺憾也好,作為陳氏子孫,我想,這次來義門陳是第一次,但絕不會是最后一次。別離之際,我在斷壁處撿了一小塊磚末,小心包好,留作紀念。
晚,我們一行五人在車橋鎮一農家住宿,第二天一早就飛馬回奔。十點多就到了龍港鎮,沒有之前想象的那樣困難,讓人感動的是,陽新騎友九頭鳥等二人在此迎候我們,并陪同我們午餐。餐后繼續回返,遭大雨襲擊,隊友們沒有退縮,頂風冒雨前行,不離不棄,全部人馬于下午五時許,安全順利回黃。
此次義門之行,是一次單車拉練活動,更是一次心靈放逐之旅,感謝我的隊友陪我實現這個愿望,感謝陳氏先祖留下了輝煌燦爛的義門陳文化,讓我心有所依、情有所歸!
【編者按】一次尋尋根之旅,義門陳之行,是一次單車拉練活動,更是一次心靈放逐之旅,觀賞先祖留下了輝煌燦爛的義門陳文化,是一份殊榮!騎行,不僅僅是鍛煉體魄,更是歷練心靈之旅,包攬祖國大好河山,感受祖先燦爛的文化。因此,敬佩作者心懷天下景觀,看三千里飛流的壯觀景色。陶冶了心靈,擴展了心境,是一次心靈朝圣,義門的文化底蘊,是先祖留給后人的難得精品,感受千古絕唱,曼妙風情!此次騎行,實乃收獲不??!文章寫意厚重,歷史文化分析透徹,山水風情,人文禮節之瑰寶,實乃一篇佳作!令讀者大開眼界。感謝賜稿!傾情推薦!共賞馨香文章!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