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堪稱”蓋棺定論的義門陳世系問世了!大喜!唐陳伯宣活動年代考
作者:陳義祥 發布時間:2020-01-31 15:51:49 瀏覽次數:36274【義門研究】唐陳伯宣活動年代考
作者:陳義祥
【摘要】陳伯宣是江州義門陳的遷始祖,他的生卒時間因史料無準確記載,加之《宋史-陳兢傳》誤載為“大順卒”,“仲子崇”又誤寫成了“伯宣子崇”,導致讓人懷疑陳伯宣與陳旺的關系和義門陳世系排列。本文結合宋代義門陳掌門人陳泰、陳蘊和與義門陳有關的大學者胡旦、徐鍇等留存的史料和其他譜志,證實《宋史-陳兢傳》的文字錯誤及原因。從而正本清源,理順了義門陳老譜的世系和時間的關系。
結論:陳伯宣生前活動時間約為公元731年至公元825年之間,即唐開元十九年至唐敬穆年間。
【關鍵詞】陳伯宣 年代 考
陳伯宣是江州義門陳歷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他的個人經歷在史志和宗譜介紹中基本相同,沒有歧義。但其生卒年差異很大。目前可見記載有陳伯宣生卒時間的宗譜都是明清以后,大部分是近代人的推算和錯訛史料的轉載。這其中記載出生年有: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唐睿宗垂拱四年(688年)和664年的。卒年記載有唐天寶十五年(755年)壽94歲;大順初(890年)等。
《新舊唐書》、《宋史》沒有陳伯宣個人傳記,但《唐書-藝文志》、《宋史-陳兢傳》、《江西通志》、《續資治通鑒編》、《江州府志》、《廬山志》甚至《永樂大典》都有記載與陳伯宣有關的文字。其中提到陳伯宣生卒年的只有有民國版《廬山志卷二-二十二》“計其生當在敬穆之間(821—828年)”;清同治版《德安縣志-人物-寓賢》載“大順初卒”(890年),有人以此推算67歲;影響最大的是《宋史-陳兢傳》載“”大順初卒”,之后的各版本“大順年卒”記載皆衍生于《宋史-陳兢傳》。包括上述的《德安縣志》、《九江府志》、《江西通志》等元末以后譜志(注:上面的幾個生卒年時間經考證有誤)。
由此就有伯宣祖生卒年自公元661年至公元890年長達229的時間跨度,這個數字顯然不可能全部成立或正確。于是有人就根據《德安縣志》和《宋史-陳兢傳》等自認為權威的史志推算伯宣祖生卒時間在790年至890年間。有些人由此進一步懷疑陳旺不是伯宣孫,反而據此認為伯宣是旺祖孫。近幾年又冒出陳旺是岳陽王叔慎的五世孫,德安義門陳是叔明后裔伯宣、叔慎后裔陳旺等多個陳氏家庭組成的異流同源。并且在網絡媒體和出版刊物上大肆宣傳,影響較大。致使此水越攪越渾,亂麻一團,讓人莫衷一是。
要搞清楚陳伯宣的生卒時間或生前活動年代就必須要追根溯源,正本清源,盡量多地收集有效證據和史料,再抽絲剝繭,逐一分析。
在目前已掌握的史料上,我們可以提供三個途徑分析和對比:一、上面的生卒年是否正確,哪個時間相對準確,同時也不能盲目迷信“權威”;二、找出伯宣祖有準確生卒時間的前后輩名單,互相對比一下,得出大概靠譜時間;三、找出伯宣所有活動記錄的史料,逐一分析互相印證。以上三點的前提是要有足夠可信和有效的史料。
總體來說,義門陳的譜系源頭相對來說保存比較完好,義門陳分莊前最后一任家長陳泰的《遠祖碑記》、《回義門累朝事跡狀》天圣五年(1027年);將仕郎、守江州助教陳蘊天禧元年(1017年)的《遠宗記》;兵部尚書胡旦咸平五年(1002年)的《義門記》;文學家徐鍇開寶二年(969年)的《東佳書院記》都記載了義門陳的源流世系及姓名,是第一手可信的史料。因這些作者是本朝人記本朝事,都是大學者,統治階層人物。陳泰和陳蘊是義門陳家長,是兩任義門陳最高掌門人,他們寫的資料權威、真實;宋初徐鍇是集賢院大學士,官內史舍人。寫該文是其與曾在書院就讀的門生進士章谷和義門陳家長陳袞之子見面時講述的記錄;特別是胡旦,狀元及第,德安縣人,家住東佳書院附近,媽媽和媳婦都是義門陳娘家人。受托寫《義門記》,宿住義門多日,查典籍、面咨詢,用心作文。唯一遺憾的是以上幾人留下的史料沒有記載伯宣的確切生卒時間,但也提供了一些可供查找的信息。
再看《宋史-陳兢傳》,對比發現,該傳內容應該是錄自胡旦的《義門記》和陳泰的《回義門累朝事跡狀》。其中《義門記》載:大順中,仲子崇以治家之道必從孝悌始……今存歿十一代……;《回義門累朝事跡狀》載:“大順中,崇授江州刺史,立家法三十三條……”。而《宋史-陳兢傳》載:大順初卒,伯宣子崇為江州長史……昉家十三世同居。胡旦的《義門記》是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寫的,距義門分莊還有60年;《宋史陳兢傳》是元末完成編纂的,義門陳分莊280多年。該傳記文字必是查找史籍整理完成,在整理過程中有可能漏字錯字。如:“大順卒”可能是“大順初”之誤;“”仲子崇”變成了“伯宣子崇”,也應是抄寫錯誤或理解錯誤?!端问贰肪幷呖赡芟氘斎坏匕殃愔俟?ldquo;仲”理解成“伯仲”的“仲”,“伯仲”就是兄弟兩人,那“”崇”自然就是伯宣祖的第二個兒子,就直接把“仲子”直接改成“伯宣子”了??梢宰C明“伯宣子崇”是錯誤的的證據在本文后一段:“昉家十三世同居”。如果陳崇是伯宣祖的兒子,那么“昉家”就不是十三代同居,而是五代同居了,陳伯宣到陳崇之間有九代間隔。義門陳從伯宣到義門分莊就一起只有六代了。從時間間隔和世系排列看絕對錯誤??梢哉f“伯宣子崇”和“昉家十三世同居”必有一處是錯的,若“伯宣子崇”是對的,那“昉家十三世同居”就不成立了。最后可以確定,“伯宣子崇”是“仲子崇”之誤。元朝以后的史志記載“大順卒”、“伯宣子崇”皆是《宋史-陳兢傳》以訛傳訛的結果。
《宋史》是于元末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完稿,只用了兩年半時間,幾個主編是蒙人,1346年印刊。加之義門陳事跡離宋史編纂時間遠隔280余年,整理、謄抄等環節有錯漏再所難免。本人幾年前在《前、后唐書》查找文選注大家李善和書法家李邕史料時,對照出土墓志銘,也發現《唐書》有幾處明顯的錯誤之處。
我們通過以上陳泰、陳蘊、胡旦留存的史料和《德安縣志》、《廬山志》、《德安義門陳》(德安縣政協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義門陳氏大成譜和義門陳各莊宗譜收集的信息可以勾勒出伯宣祖的活動痕跡。
我們先看看《德安義門陳》記載“江州義門大事記”:
唐開元九年(721年)陳伯宣仕別翰林,由福建仙游遷至廬山圣治峰下,注司馬遷《史記》;
開元十九年(731年),陳伯宣擇居鳳凰山下齊集里(上面兩個內容時間不正確)。
寶歷至太和年間(817—832年),陳旺率子孫擇居敷淺源艾草坪(今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
《中華義門陳氏大成譜總譜》之“義門陳大事記”,其中“開元十九年(731)年陳伯宣擇居鳳凰山下齊集里(今九江縣獅子鎮牌樓村)”。
《中華義門陳氏大成譜總譜》第三節“陳氏名人傳”陳伯宣傳:陳闊,字伯宣,號主敬,宜都王陳叔明十世孫,福建泉州仙游陳鑲第五子。公自幼聰穎好學,涉獵經史,負文史英才……對官場名利淡薄,朝廷屢征不就。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1年),扶風人馬總因坐事貶泉州,兩人志趣相投,公與馬友善,關系甚密。后馬總遷泉州刺史,公訪友馬總,與馬總同游廬山。見廬蠡浸其左,九江注其右,豫章都其南,潯陽托其北。山高水澄,秀甲他郡,且土地富饒,聞名四方。公悅其山水之秀,遂結茅晦跡于廬山圣治峰下的龍潭窩,隱居下來。公負文史才,累征不起,注司馬遷《史記》行世,名聞朝野,后拜著作郎。
伯宣公自開元間遷廬山,后因神人相邀移家于九江府德化縣甘泉鄉齊集里杖遷坪……文宗嘉其孝義……。
義門陳大成譜總譜沒有記載伯宣祖生卒年,其上輩姓名只有介紹,也沒生卒年,其上五輩陳京只介紹唐高宗開耀二年(682年)進士;其下輩兒子檀也無生卒年;其孫陳旺,在“陳氏名人傳”介紹文字里沒有生卒年,但在“世系排列”里記載:陳旺(753—836年),字天相,名野王。檀公長子。生于唐天寶癸巳年(753年)八月十四申時,歿于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十月初二亥時,卜葬義門故宅東五里桃林坪,東皋峰山下,后稱旺公山。(注:此生卒時間應該是近代人補注,唐宋時期未記載)。
再陳蘊的《遠宗記》;陳泰的《遠祖碑記》、《回義門累朝事跡狀》;徐鍇的《東佳書院記》介紹伯宣的家世,從宜都王叔明一世至陳崇十八世所載內容基本一致?,F節選部分內容……陳宜都王叔明,五世孫曰兼,唐玄宗時舉進士為右補闕。生京,進士及第,官給事,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無子,以從子褒為嗣。官至鹽官令。生瓘,為高安縣丞。生鑲,避難于泉州之仙游縣。生伯宣,昔與馬總友善??傄颇峡?,伯宣因游廬山,悅其山巒聳秀,遂隱居。日為著述,征召不起,拜著作左郎。其孫旺,徙居德安之太平鄉常樂里。旺生機,機生感,感生蘭,蘭生青,青生六子。曰伉、侍、仲、俛、偉、伸。六生十九,亦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
還有以下史料有助于幫助查找伯宣祖活動時間線索:
《唐書-藝文志》:陳伯宣注《史記》一百三十卷,貞元中上……
宋進士陳知柏《義門陳奉敕煙遷徙譜》載:原遵行祖訓,十四世同居肇自貞元辛酉,今承天子命,三百分莊爨始于嘉佑壬寅。
《唐表》載:陳旺字天相,號野王。唐德宗貞元十二丁丑(797年)科進士(一說寶應元年)進士,敕授承議郎。唐憲宗元和九年甲午(814年)以承議郎知德安。唐穆宗長慶元年辛丑(821年)牧江州(一說寶應十四年)牧江州。唐文宗大和六年壬子(832年)夏,率家人常樂里永清村(這個時間靠譜,可參考)。
德化縣宗人具聯宗辯:伯宣開元從閩來太平宮……
《廬山志》載:世傳伯宣捐其宅為九天使者廟,而自徙居南崦上。既卒,道流祀之以為土地。然陳氏家譜:陳宜都王五世孫兼,唐憲宗時仕為秘書少監。兼子京,德宗時亦仕為秘書少監。京無子,以族子褒為子。褒子瓘,瓘之孫避仇,徙居仙游而生伯宣。計其當在敬穆之間,去建廟時遠甚。(這個也是受了“大順卒”的影響推算出生時間)。
否定了《宋史-陳兢傳》的錯誤,那正確的結論在哪里?我認為所有記載陳伯宣的譜志,包括《宋史-陳兢傳》對“陳伯宣隨馬總游廬山,愛其山水隱居廬山圣治峰,當在貞元年間”都無異議。包括《唐書藝文志》記載伯宣注《史記》是在貞元年間;義門陳進士陳知柏也有“十四世同居肇自貞元辛酉”的文字。結合譜志,點明了陳伯宣是在唐德宗貞元(785—806年)間隨馬總游廬山并隱居廬山。又查《唐書》卷一六三“列傳八十八馬總”:馬總,陜西扶風人,于唐貞元中被饞貶泉州別駕。憲宗元和初自泉州遷虔州(今贛州南康)刺史。元和中又由虔州刺史遷安南都護,后入戶部尚書。長慶三年卒(823年),贈尚書右仆射。由此看來,馬總在貞元年間移官虔州南康與伯宣祖同游廬山記載相符。馬總于公元823年去逝,唐書未介紹其出生時間,按其履歷,年歲應不低于五十。伯宣與馬總結為金蘭,年歲相差不應太大。
再按《唐表》記載,旺公于公元797年進士及第,當在20—40歲之間。推算旺公出生時間在777—757年間。伯宣祖長旺公33—40歲(叔明生志高時17歲,叔慎犧牲時十八歲已有高和嵩兩個孩子)。若取中間值算,推算伯宣祖出生時間(推算出旺公出生時間約767年減去兩代36歲)=731年。這個時間點正好是唐開元十九年,有些譜志記載陳伯宣擇居鳳凰山齊集里??刹豢梢岳斫獬砷_元十九年是伯宣出生年記成遷徙時間了。我們再來上推計算該出生年是否合理?現在已知的有明確出生時間是伯宣先祖宜都王叔明祖(生卒年555—617),伯宣至叔明譜上有十代和十一代兩種說法。若平均每代人間隔17至20歲計算,伯宣生于731年左右,在時間上計算符合代際年數。需要說明的是在唐代及以前,16歲娶妻生子是很正常,三十出頭當爺爺奶奶也很正常,唐代中國人均壽命50—55歲。
由此推算,伯宣祖出生時間約為公元731年,卒年約在敬穆之間,即公元821—825之間。享年90—94歲?;蛘哒f陳伯宣的生前活動時間約在公元731—821年之間。陳旺出生年約在公元767年左右。
如果上面的推斷成立,特別是推翻“大順卒”錯誤,一切問題皆迎刃而解。伯宣與陳旺的世系和年齡問題也與老譜正常銜接上了。什么同源異流問題也沒有借口發揮了。
再順帶提一下同源異流的觀點,到目前為止我是不認可的。理由如下:
1、唐宋時期所有的譜志、史料沒有一個人提到義門陳除了叔明一支外還有叔慎的后裔。包括已留下史料的陳泰、陳蘊等義門陳歷屆家長和其他內外人士都不見只字片語。如果是真有的話,作為書香孝義之家的義門陳一定會有所交代。提出此問題者,難道是穿越了,你比古代當事人更清楚情況?
2 、叔慎的兩個孩子高和嵩和叔明的七子志高(皋)、志能、志炫、志龍、志熙、志靜、志范各有支系,你就不怕高的后代罵你狗尾續貂?
3、你把陳旺說成是叔慎五世孫,蘊圭之子,伯宣公六世從祖。那你如何與《唐表》上陳旺的時間對接,你是要讓陳旺活到近200歲?你要讓陳旺100多歲考中進士?你是要讓陳伯宣去喊比他輩分小年齡小的人為長輩?你是要把義門陳世系代數減少,直接讓陳崇喊陳伯宣為父親嗎?義門陳十四五代不分家的歷史記載,你是要打算改變這個歷史,變成幾代人就分家?
你可能有《陳氏入蜀記》為證說義門陳有叔慎的后代。那文字是何時何人為何而寫?辨別真偽否?你可能也有叔明之后四代人與叔慎后代重名的史料(確有譜志沒有記載叔明后的二至四代姓名),以此認定旺公是叔慎一支。古人都沒提的事你千年后的人要予以改正??赡軉??
2020年元月31日于武漢
(作者:陳義祥,現為江州義門陳文化研究會回歸莊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