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義門陳“異流同源說”質疑
作者:陳義祥 發布時間:2020-02-05 13:06:26 瀏覽次數:32185義門陳“異流同源說”質疑
作者:陳義祥
本人在《唐陳伯宣活動年代考》一文提到在目前現有史料的情況下不支持、不接受義門陳“異流同源說”,并列舉了幾點反對理由。在我剛寫完《唐陳伯宣活動年代考續篇》時,收到宗親朋友微信轉發給我的“異流同源說”者針對我提出的幾點問題。
這幾天“新冠”肺炎肆虐,每天窩在家里,現在有人給我布置作業,正好有時間可以做做。老話說:燈不挑不亮,話不說不明。遂在此逐一回答“異流同源說”(也是義門陳廣大宗親們關心的話題)提出的幾個問題。
一、“異流同源說”提出,“異流同源”來自于義門陳第三任家長陳崇《家范十二則》第九則“聯族黨:江州一族,異流同源。閱十一世,和處笑喧”。
看到此,我真不好意思地笑了。這就是你們所說的“陳伯宣和陳旺兩個及以上家庭組成的異流同源”依據。這是哪門子依據?這純屬任意解讀,斷章取義。我們提出一個觀點,總要把觀點的事實說清楚、講明白吧。不要搞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好在本人之前看過義門陳家法、家規和家訓內容,唬弄不了人?,F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義門《家范》所說的“異流同源”內容吧。
《家范》第九則:聯黨族 江州一族,異流同源。閱十一世,和處笑喧。非吾叔伯,即我弟昆。長幼上下,無寒無喧。馳驅皇路,退伏高原。咸敦一脈,豈有閑言。
這是《家范》第九則內容,講的是義門陳人共同生活十一代,叔伯兄弟要和睦相處。這個“異流同源”,指的就是首句“江州一族。”那江州一族指的何家何人,是陳伯宣和陳旺兩家嗎?或另有他人?我們再繼續看《家范》第二則:敬祖宗 ……宜都(注:指陳叔明)以來,滋培不淺。司馬參軍(注:司馬是指叔明子志高,參軍是指志高子陳才),日恣流衍。補闕(注:指陳兼)才高,秘監(注:指兼子陳京)聞顯。著作(注:指著作郎陳伯宣)賢嗣,廬峰絕讞。徙乎江州,始基是踐。自斯而遙,其緒日展。
如果說《家范》第九則“叔伯弟昆”指代不明的話,《家范》第二則明確告知“著作閑嗣,廬峰絕讞。徙乎江州,始基是踐”。江州義門,始于著作郎陳伯宣。伯宣公遷徙江州,為江州義門始祖?!都曳丁返诰艅t和第二則可沒有著墨“陳旺”一個字,也沒有所謂的陳旺父“蘊圭”兩字,這臉打得啪啪響啊。由此可見,“異源同流說純屬”無中生有、無稽之談,完全是個人主觀臆想?!都曳丁返诰艅t的叔伯弟昆,實指陳伯宣后裔十一代人聚族而居,同源祖就是陳伯宣,異流就是衍生的各家叔伯兄弟家庭。
還有,《家法三十三條》前言:我家襲秘監(注:指陳京)之累功,承著作(注:指伯宣)之遺訓,代傳孝義,世篤忠貞。一庭之內,和氣薰蒸,同居十一有代……。這里也只提到伯宣公,也不見“陳旺”名字,何來“異流同源說”。
二、這種主觀臆斷的觀點在“異流同源說”的其他有關文章也同樣多次出現。譬如:《宋史-陳兢傳》“昉家十三世同居”。某些人解釋為陳昉一代往上溯至陳叔明十三世同居。如果按這些人理解的陳叔明—陳昉十三代同居,那就不符合歷史事實了。實際上陳叔明到陳伯宣這十代(有些譜為十一代),都是顛沛流離,異地為官,基本上是各代自居,同居時間長的也只是兩代,根本就不存在十三世同居。如果按《宋史-陳兢傳》文中把陳崇當成伯宣子,那陳昉家也只有伯宣——崇——昉(從子)三代同居了,若再加陳兢一代也只四代同居。我們看文章要結合全文意思來理解?!蛾惥鳌分v的就是義門陳十三世合族而居,上下姻睦,人無間言,守法孝義及幾任家長處理家族事務的事跡。十三世同居自然是伯宣徙居江州到陳昉、陳兢的十三代,方適合《宋史-陳兢傳》宣傳義門陳十三代合族同居的本意。如果是按《宋史-陳兢傳》把陳崇當成伯宣的兒子,從上至下世系排列就變成:伯宣——崇——袞——昉(從子)——兢——延賞(從子)六代同居就到北宋嘉佑七年分莊了。義門陳自伯宣始十四五代同居德安是有據可查,無懈可擊的史實。這也是《宋史-陳兢傳》作者不知道義門陳氏的世系導致文章表述不清,又把陳仲公之子當成伯宣公子了的原因。
我在《唐陳伯宣活動年代考》和《唐陳伯宣活動年代續考》兩文里已詳細分析了《宋史-陳兢傳》“大順初卒”和“伯宣子崇”兩處錯誤及其根源,這里就不再贅述。
三、再說《通鑒續篇》。通過查閱,《通鑒續篇》是元末明初叫陳桱的人編寫,該書非正史典籍,該陳姓本家曾多次篡改采編文稿,甚至還有偽托文章。如:陳耀文《學林就正》又謂,桱誤以為范仲淹《赴桐廬郡至淮遇風詩》為唐介說。又改詩中“強楚”為“狂楚”;“盡室”為“今日”;“蛟黿”為“魚龍”,則引據未免疏舛;還有篡改《陳兢傳》,把“昉家十三世同居”改為“自兼至崇未嘗分異”。這也是陳桱個人覺得“昉家十三世同居”也有問題,明眼人一看叔明到昉的十三代人并沒有十三世同居,所以就有《通鑒續篇》陳兢傳的修改,但編寫者又不知義門陳的世系排列,擅自修改內容,結果不倫不類。若按陳桱在《通鑒續篇陳兢傳》的“自兼至崇未嘗分異”,其世系排列為1兼——2京——3褒——4瓘——5鑲——6伯宣——7崇,也只有七代;若按老譜的世系排列1兼——2京——3褒——4瓘——5鑲——6伯宣——7檀——8旺——9機——10感——11蘭——12青——13仲——14崇,也對不上號?!锻ㄨb續編》“陳兢傳’內容被改得面目全非,也不知“異流同源說”者叫好《通鑒續篇-陳兢傳》什么?
總之,這些事實皆因《宋史-陳兢傳》的錯誤,導致元末以后的義門陳史料皆受荼毒,以訛傳訛。包括《通鑒續篇》、《江西通志》、《德安縣志》、《廬山志》等明清史料和典籍。
在這里打個比方:義門陳是一條歷史的長河,它發源于唐代陳伯宣遷徙江州,唐宋時期是這條河流的上游,元明清至今是河流的中下游。這條河水在中游的元朝末年已被污染了(指宋史-陳兢傳的錯誤轉載),下游的人也不明就里地喝了被污染的水即《通鑒續篇》、《德安縣志》、《江西通志》和部分宗譜等?,F在有人發現源頭的水還在那里并且未被污染。請問我們應該汲取那段河水?這個上游未被污染的河水就是義門陳分莊之前(北宋嘉佑七年)陳泰的《回義門累朝事跡狀》、胡旦的《義門記》、徐鍇的《陳氏書院記》、陳蘊的《遠宗記》、陳泰《遠祖碑記》、王允的《旌門記》及義門陳與唐宋朝廷來往留存的表、狀、書等文獻資料。
四、 順便說一下,我錄用陳叔明生卒年和陳京的中進士時間是來源于《義門陳氏大成譜總譜》,我也注意到陳叔明的兩個生卒時間,一個是譜載公元555年,另一個是史載公元562年,兩者差異不大,可以忽略不計。
五、我在《唐陳伯宣活動年代考》一文提到陳叔明十七歲生志高,陳叔慎十七歲犧牲時已生育二子,只是想說古代人生育時間早,推算陳叔明到陳伯宣間隔時間,代際間隔是否合理而已。
六、陳京的活動年代有幾個版本,史料差異有點大?!读x門陳氏大成譜總譜》沒有陳京生卒年,只有“陳京唐高宗開耀二年(682年)進士”記載,我們以此推算其與伯宣之間的差距。特別要說明的是陳京無親生兒子,以從子褒為嗣。如此,褒的出生時間又多了不確定性。
七、 反倒是“異流同源說”提出陳旺是蘊圭之子,岳陽王叔慎五世孫這一說法無法自圓其說。查陳叔慎生卒年(公元572年—569年),其犧牲時不到十八歲,已生育有兩子。也就是說叔慎長子出生時其只有十六歲。若按20—25歲一代人(唐代人十五六歲生育很正常)。到四世蘊圭出生時間約在公元632—647年。若按《唐表》載陳旺于唐貞元十三年(797年)進士及第,按20-40歲中進士,推算其出生時間約在777—757年;一說寶應元年(762年)中進士,按此時間推算其出生年約為742年——722年。若按第一種出生時間(777-757年)算陳旺出生時其父親約為120歲左右;若按第二種出生時間(742-722年)算陳旺父親約為90歲。故陳蘊圭這個年齡顯然是不可能生育陳旺的。
另據“異流同源說”的《陳氏譜考*要》一書記載“陳旺生約692年”,按此算來陳旺中進士時已是107歲的老人了。這可能嗎?
八、《唐表》陳旺介紹:唐德宗貞元十三年797年丁丑科進士(一說寶應元年(762年)進士),敕授承議郎,唐憲宗元和九年甲午(814年)以承議郎知德安;唐穆宗長慶元年辛丑(821年)牧江州(一說寶慶十四年牧江州);唐文宗大和六年壬子(832年)夏,率家人始遷常樂里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以上《唐表》文字來源于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義門陳文獻選集-解讀義門陳》第99—100頁,文章標題為“唐宋時期江南第一家——德安義門陳”。作者王需民先生是《德安縣志續修》主編、原德安縣文聯主席。
九、所謂譜載陳旺于公元731年遷德安常樂里,清咸豐皇帝的老師、《興國州志》主編,義門陳果石莊人陳光亨在義門陳氏宗譜《義門時代考》說“伯宣公孫旺于開元十九年遷居德安一本無此句”,疑為后人添加。
寫到此,奉勸某些做學問者在研究課題上要有宏觀意識、唯物史觀和邏輯思維,特別是文史研究必須講考據,要用證據說話,不能想當然,似是而非。更要講方法,否則本末倒置,越忙越亂;更不可自搞發明創造。
譬如:所有的上游(早期)史料包括本文上述列舉的史料皆尊陳伯宣為義門陳江州始祖。陳伯宣以下世系排列為伯宣——檀——旺——機——感——蘭——青——(伉、侍、仲、俛、偉、伸六兄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家源頭史料提出所謂的陳伯宣、陳旺等家庭在義門陳共同生活的“異流同源說,只言片語都沒有。提出《家范》第九則的“異流同源”說,這在本文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純屬子虛烏有,現已打回原形。
還有,以“異流同源說”為代表的《陳氏譜考*要》一書,看似煌煌大著,仔細一看,涉及到義門陳內容,文中錯訛和存疑之處至少有十數處之多。書中有些考證內容已接近真相,但是對方卻突然一個轉彎回避;本應是相對正確可靠的記載卻又無理由地說成錯誤;明顯錯誤的文字或數據想當然又說成是正確;還有些是八竿子打不著的歷史無根據移植;有一些東西純屬臆想?,F列舉一二。
1、該書第218頁轉載徐鍇的《陳氏書堂記》,文尾的按語是這樣寫的:本文錄自《欽定全唐文》卷八八八。文中寫道:“昔馬總嘗坐遷泉州,與之友善。”這是陳、馬兩家的友誼第一次寫進史書。意思是說“馬總與伯宣友善”,其實,馬總與伯宣不是同時代之人。
陳伯宣與馬總游廬山一事,若作者再深入研究,就會有新的發現。這本是解決伯宣到廬山的重要時間節點,繼而推算出伯宣的大概生前活動年代。然而作者回避了此事,想當然地說陳伯宣與馬總不是同時代人?,F在看來,馬總與伯宣友善,移官南康同游廬山。史書和宗譜記載一致,沒有異議。這是最穩定和相對可靠的證據,對方不去研究采信,而是相信《宋史-陳兢傳》的“大順初卒”來否定陳、馬不是一代人。
2、該書第252頁《義門陳譜中記事存疑》,其中有“然舊譜不載伯宣公生卒,以唐宋史考之,當為貞元時(785—804)人,而卒于大順初耳?案:唐德宗貞元年乙丑(785)至昭宗大順元年庚戌(890),凡百有六年,由是觀之,伯宣公之年當期頤(注:百歲)也”。
這段話說明作者也知道曾有唐宋史考證陳伯宣生活在唐貞元年間。按其卒年大順元年算則有106歲。最后該文作者相信了伯宣卒于大順年,否定了伯宣生活在貞元年間。這也是作者離真相最近的一步,然而作者囿于識膽,最終與真相失之交臂。
3、《陳氏書堂記》有“能嗣其業,如是百年”句。本書作者如此解釋:這里若指自唐乾符四年(877年),因柳彥璋攻陷江州,大肆剽掠。伯宣為避兵亂,舉家遷德安“合族同居”起,距寫本文92年;若以會昌年間伯宣由閩隱廬記起,距寫本文時隔120余年。因此推知,“如是百年”該指877年之后這一時期為宜。
上面這段文字內容和時間與“能嗣其業,如是百年”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八竿子都打不著,純屬臆想。給人感覺是湊字數或不合時宜地賣弄學識。該文本意就是:從伯宣到廬山,落籍德安,到陳崇、陳勛、陳玫等后輩繼承伯宣事業已是百年時間了。如果按伯宣貞元年間到廬山至陳崇、陳勛、陳玫生活年代,這個時間段正好百年左右,這也同時印證了伯宣到廬山的時間就在貞元年間。
4、該頁后三行寫道:至于陳旺一支人,或許徐鍇不了解其世次,不便說,故省卻不提。只有在辛丑(1001年)春,胡旦身臨義門,“覽其譜,詢事實,俱知其狀”。始提及“旺、機、感、蘭、青”諸公的名字,然而又毫無事跡可寫。這說明他們這幾代人世為農民,史書無載。
又有第16頁:到了明朝嘉靖年間修譜,誤義門為一派(實為“脈”)所傳,于是將旺、機、感、藍、青、伉等人下移到伯宣位下,造成世系世次的混亂。今當據史糾錯,撥亂反正。
這兩段話的內容相相互矛盾。上面一段承認胡旦是在查閱義門家譜,了解事實,獲知全部情況下寫的《義門記》。提及有旺、機、感、藍、青、伉等人,猜想他們是農民;下段又說,明清譜誤將旺、機、感、藍、青、伉等人下移到伯宣位下。值得一提的是胡旦是北宋狀元,官至兵部尚書、宰相,母親和夫人都是義門陳娘家人。他寫的《義門記》是第一手可信史料,是義門陳史料的源頭之一。明清譜是直接參照胡旦的《義門記》世系排列,并非“誤將,實為伯宣公一脈相傳”。
5、《陳氏譜考*要》作者寫道:“今當據史糾錯,撥亂反正”;“以史為據,以時空為準繩”。恰恰相反,“異源同流說”者,無視史實,擅自修改宗譜。把陳旺說成是陳叔慎的五世孫,蘊圭之子,陳伯宣的六世從祖。說陳旺與陳兼是同時代人。把旺、機、感、藍、青、伉與伯宣公世系分離,獨成一支。本應是陳伯宣九世孫的陳崇,對接成了伯宣子崇。
“異流同源說”者以自算的陳伯宣年齡為由否定千年流傳有序的義門世序排列,這不是本末倒置嗎?請問“異流同源說”者,你的內心深處底氣還足嗎?
6、該書作者說到“旺、機、感、藍、青、伉史籍無載,毫無事跡,應該是農民”。此話大言不慚,恰恰暴露了該書作者的想當然意識和義門陳知識的缺乏。義門陳家長陳泰于天圣二年(1024年)專門撰寫并立《五祖碑記》,介紹五位老祖的情況。五祖分別是陳旺、陳機、陳感、陳蘭、陳青五人。如果不知此碑的話,還有天圣元年,大宋仁宗皇帝御賜義門陳五祖“國公”爵位,可是義門陳歷史重大記憶?;实塾H下詔書:……特贈爾始祖陳旺晉國公,二世祖陳機燕國公,三世祖陳感許國公,四世祖陳藍吳國公,五世祖陳青齊國公……??吹竭@里,別說你不知道或沒查到史料就不認可。
7、《陳氏譜考*要》為了銜接自編的陳旺世系,給老譜上沒有記載生卒年的部分老祖安排了自編的生卒年。如;該書這樣記載陳旺:推其生約692年。陳旺的生年,是依據其子孫及其姻親來推算的。開元十九年陳旺建義門,第十代孫大部分在公元1000年前出生,即使按平均每代28年計算,陳旺也應該生于公元700年之前。另據西昌《羅氏族譜》載陳旺親家翁羅宏元“開元中(713—714)舉帖試,亦能推算陳旺之大概之生年……。”
這種考據簡直是開玩笑,這也能算數?用十代前后的子孫生卒年來推算年齡,這該有多大的誤差?另,書中所謂的“開元十九年陳旺建莊義門”。清朝皇帝的老師、翰林院編修陳光亨已在《義門時代考》予以否認和質疑。
十幾年前,網絡媒體剛剛興起,我就看到有些網站提到伯宣與陳旺輩分之爭,當時還沒有伯宣和陳旺的“異流同源說”。因限于手頭資料的欠缺,我當時也很迷茫,無所適從,不知所以然。
2006年6月,我第一次親訪德安義門陳。之后就不斷地收集義門陳有關史料和信息,也拜訪了不少義門陳文化研究學者。發現義門陳的譜系從陳伯宣到伉公六兄弟八代世系排列是非常穩定的,沒有什么改動。只有從陳叔明至陳伯宣這幾代,伯宣父鑲到瓘之間有的宗譜多了一輩鈺的名字;還有就是因為有了伯宣“大順初卒”的記載,就導致了伯宣與陳旺的輩分之爭。最近幾年又冒出“異流同源說”,義門陳譜系這潭池水越攪越渾。我也是在這種譜系紛爭和迷惑中開始查源頭,找原因。我認為,義門陳宗譜世系的源頭是基本清晰的(義門記碑因兵燹被毀存在文字瑕疵),世系輩分排列除了明清版宗譜多了一輩鈺字外,其他史料全部一致。從唯物史觀和宏觀視野來看,北宋時期的義門陳史料是不存在大的問題。
通過找源頭,梳理已有的史料、再分析對比。抓重點,從上往下查找相對容易,因為時間相對短,史料相對少,史料原始可信。找到《宋史-陳兢傳》就發現問題所在了。再繼續往下查,不斷發現有地方史志錯誤源自于《宋史-陳兢傳》。因為宋史是權威史料,沒有人會懷疑它會有問題。明清時期至近代互聯網出現之前,接觸義門陳史料者多是《宋史_陳兢傳》及衍生的版本居多。這就導致了眾多人的迷惑:如果陳伯宣是大順初年卒,年齡肯定比陳旺小,這就是義門陳宗譜亂象之源。
換一個話題。陳京沒有嫡子,把其兄陳當的兒子過繼為子。這在史料和宗譜都有明確記載的。如果陳叔明的第二至四代,即志高—才—蘊圭是叔慎的兒子,那么譜上也應該會有記載。若無記載,后人就必須尊重歷史。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有一天某“異流同源”者對外說經考證自己不是親爺爺的后代,而是另外個爺爺的子孫。我不知“異流同源說”者有何想法,但其身邊叔伯兄弟就不見得沒有想法了。
我在《陳伯宣活動年代考》和《唐陳伯宣活動年代續考》兩文論證的重點是陳伯宣與馬總同游廬山的時間,也是陳伯宣隱居廬山的時間。因為各時期史料都有記載,此作為證據比較穩定和被人接受,包括馬總移官南康時間記載。得出陳伯宣在唐貞元十六年至元和初年(801—806年)間隱居廬山并落籍江州,這是我考證的重點。至于伯宣的生卒時間是個概算。如果陳旺如《唐表》記載的貞元十三年(797年)中進士,加上陳旺開元十九年(832年)遷家德安常樂里。也可以推算出陳旺出生時間
我是基于史料和老譜世系排列的穩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作出的判斷,認為不可輕易否定史料和老譜的世系排列,特別是陳叔明——陳伯宣——陳檀——陳旺——陳機——感——藍——青——(伉侍仲俛偉伸六兄弟)這幾輩。這些先祖的世系排列是北宋至今宗譜和史料流傳有序,互相印證的歷史事實;更不能無中生有地創造出所謂的“異流同源說。”
(2020年2月5日陳義祥于武漢)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