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尋親專文推薦
“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家譜世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陳義祥 發布時間:2020-09-16 19:16:58 瀏覽次數:33023
三百余年無覓處,得來終須費工夫
——“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家譜世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文∕陳義祥
前言:今年的八月十五日,周六,正是三伏酷暑晴熱天。義門陳回歸莊文化研究會、義門陳回歸莊大成宗譜編委會骨干成員陳揚華、陳云明、陳義祥、陳得親、陳亞華、陳華明、陳仁舟等一行拜訪陳潭秋故里宗親,瞻仰陳潭秋故居及紀念館,受到故里宗親陳杰、陳光明和紀念館陳國安館長的熱情接待。離開故居紀念館前,國安館長非常信任地交給我們一套陳潭秋四修家譜,同意我們帶走借閱。
陳潭秋家譜記載其家族遷黃岡始祖始為明代洪武年間的陳道隆,至今有六百余年。因明末清初兵燹戰亂,之前家譜無存,全部散失。自清代道光、同治年族人追記,清末、民國至今四次編修家譜,只知本支族人來自江州義門,分莊后遷蘄水回歸莊。但不知義門分莊后至道隆公之間的先祖世系、名諱,遺憾地成為數百年的斷頭譜。
本次回歸莊大成宗譜主編、義門陳回歸莊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陳義祥通過查閱多種版本的陳氏宗譜、反復比對陳潭秋家譜和回歸莊其他宗譜世系,終于對接上陳潭秋家族遷黃岡始祖道隆公至回歸莊遷蘄水始祖公成公之間的全部世系及名諱 ,圓滿地解決了道隆公支系三百余年四次宗譜編修未能解決的譜系問題。
陳潭秋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十三位代表之一。他的革命一生貫穿了自一九一九年“五四”學生運動至一九四三年在新疆犧牲時的不同時期中國革命最重要的歷史經歷。參加了“五四”學生運動和“中共一大”、“中共三大”、“中共四大”、“中共五大”會議;組織了“二七”京漢鐵路大罷工;履職安源路礦、順直、瑞金蘇區;策應北伐軍攻打武昌,赴南昌參加“八一”起義;紅軍長征后留守蘇區、赴蘇聯共產國際;抗日戰爭回國派駐新疆,與盛世才反共面目的斗爭等等。在不同歷史時期分別擔任中共武漢地委書記、湖北省委組織部長、江西省委書記、江蘇省委秘書長、滿洲省委書記、福建省委書記、中華蘇維埃糧食部長、中共駐新疆代表、八路軍新疆辦事處負責人、中共中央委員等職務。
陳潭秋年輕時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為了尋求救國救民道路,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投身革命運動直至犧牲。他是一位堅定的革命者,信仰忠貞,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被中央宣傳部、軍委總政治部等十一部門聯合評選為“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犧牲,值得永遠銘記”的三十九位革命先烈之一。
陳潭秋是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鎮陳策樓村人。1896年元月4日出生于家境殷實的耕讀之家,父祖輩在當地和本族都是名望人士。自陳潭秋往上溯十輩,其中有六輩直系先祖取得秀才、舉人功名,三代先祖敕封文林郎。陳潭秋的爺爺陳壽田是光緒乙亥恩科舉人,擇選知縣;父親陳厚怙受過學堂教育,寫得一筆好字和文章。生育了八子二女,全部送學堂讀書。八個兒子都有不同成就,尤以五子陳樹三(辛亥革命元勛)、七子陳潭秋(革命家)、八子陳蔭林(北京大學英語專業,共產黨早期革命家)成就和影響最大。
據陳潭秋家譜記載,其先祖居江州義門,北宋嘉祐年分莊為回歸莊遷徙至蘄水(今湖北浠水)?;貧w莊始祖為公成郎旻公;至明代洪武初年陳道隆遷黃岡儒博橋西。道隆公有長子志諒、次子志榮、三子志憲,由此又分為三分支系。道隆公被尊為遷黃岡始祖,陳潭秋是道隆公次子志榮公的二分支系。自道隆公為遷黃一世祖算起,自陳潭秋輩為十九世。
遷黃四修《陳氏宗譜》載“道隆公于明洪武初年遷黃,聲稱籍甚,譜諜昭然。至崇禎癸末歲遭獻逆兵燹,譜諜俱焚,斯時吾族號傳九世矣”。因明末張獻忠兵火黃岡,陳潭秋家譜明代之前無存,明代之后的家譜世系經陳潭秋遷黃十五世祖陳曉齋(名文昭,字耀川,敕封文林郎)于清代道光年根據墓志、碑刻等零散資料補記而成。遷黃二分支系宗譜要比一分和三分宗譜世系齊全,目前陳潭秋家譜和陳潭秋紀念館所錄世系自遷黃始祖道隆公起。按世系摘錄為:一世道隆——二世志榮——三世陳璽——四世仕亮——五世陳瑚——六世大順——七世陳策——八世之陛——九世陳濂——十世廷機——十一世陳洙——十二世際時——十三世茂乾——十四世建棋——十五世文照——十六世章環——十七世德侃(壽田)——十八世厚怙——十九世宗琇(名澄、號潭秋)。
陳潭秋家譜四修《陳氏宗譜》卷一有陳潭秋生平專文(附圖文),卷六世系表有陳潭秋文字介紹:厚怙七子——宗琇,一名澄,字楸蓀,號瑩軒;一號云軒,又號潭秋。生于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十一月二十日寅時,民國三年卒業湖北省立第一中學;八年卒業武昌國立高等師范學校英語部,旋充武漢中學校級任教員。公吾國歷史偉人之一,為國捐軀于公元一九四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殉難于新疆烏魯木齊市,安葬于烈士陵園。公之生平功勛由國建紀念館載入史冊珍藏,宗譜亦刊傳記。妣林(略)、妣徐(革命烈士。湖北沔陽人,犧牲于民國二十二年,葬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娶王(略)。
陳潭秋家譜編修最早可見于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歲二分承修支譜職員表。其中,總修為陳潭秋的遷黃十五世祖陳文照,字耀川號曉齋。目前,遷黃岡始祖陳道隆支系家譜(遵義堂)合修共四次。一修宗譜時間為同治十一年歲官壬申創修宗譜,督修為陳潭秋十六世祖章環,又名坦,字君安號柳坪。光緒十八年壬辰曾續修宗譜。其中,陳潭秋的父親陳厚怙為二分采輯。二修宗譜為民國九年(1920年),編修成員中有陳潭秋兄弟四人。其中,督修為二哥宗瑔,字桂蓀號防武;總纂為三哥宗璨,字杏蓀號春齡。陳潭秋本人和弟弟宗玨(字樾蓀號蔭林)為《凡例》《歸約》注釋起草員;陳潭秋還負責宗譜的《序》《傳》審查。三修宗譜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陳潭秋三哥陳宗璨為纂輯和凡例起草員。在二分四名編輯成員中有署名宗琇,一名澄號潭秋。這有點類似于1945年中共七大會議尚不知道陳潭秋已犧牲,仍被當選為中央委員一樣,宗譜三修也是一九四五年,其家人同樣不知道陳潭秋已犧牲,把其掛名為二分編輯成員之一;四修宗譜時間為2000年,主修為陳方炳,字國安,協修為陳方銑、陳仁先。
民國九年二修陳氏宗譜,陳潭秋專門寫了一篇毛筆手稿《第二次續修家乘感言》。其中有“……吾族宗譜詳載家規勸誡,恤獎各有條例,無非崇善去惡,撫老恤貧之至。意而自治自決、互助互救之真精神,寓乎其中矣……吾族千余年來以義聲著,故曰義門歷代旌獎。軼事刊載譜首為后世子孫勸族中秩序,以維持得無凌亂。足見“義”之一字為保障群眾生活之利器,則吾族宗譜之修也,又豈為吾族子弟得有憑依,凡人類社會亦均有所利賴焉”。
陳潭秋家族《陳氏宗譜》同治十一年譜序記載:……遠祖公成公后以省字分派者,不敢廣為攀附。而由公成至道隆世次復闕……”;民國九年譜序載:……仍以三大分為一族,而以道隆公為始祖,二以乃祖為法,不敢于祖宗之上添補祖宗,亦不敢于族人之外增加族人。陳氏系出江州義門,而義門遠祖概不之及,況其上焉者乎…… 。在遷黃四修《陳氏宗譜》時參考其他族譜刊載了江州義門歷世系傳和分遷浠水回歸莊歷世系傳,填補了陳氏遷黃后宗譜遺失的部分空白,但自道隆祖至省五祖之間世系尚未填補。
目前,正值義門陳回歸莊大成宗譜續修工作啟動。陳潭秋作為回歸莊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家譜世系研究是編委會的工作重點,特別是要研究解決其世系斷代問題,爭取在本次新修大成宗譜圓滿完成自回歸莊始祖公成公至遷黃始祖道隆公世系的對接。
回歸莊大成宗譜編委會編修工作啟動后的首站是拜訪陳潭秋故里和瞻仰陳潭秋紀念館,借閱陳潭秋家譜。與全國各地收集到的不同版本的回歸莊宗譜比對,最終獲得重大發現。陳潭秋遷黃始祖以上世系及先祖名諱在其他老譜發現,在回歸莊大成宗譜一修、二修譜中也有記載,但是無人做陳潭秋家譜世系的比對和銜接工作,由此留下遺憾。
據義門陳回歸莊宗譜記載:回歸莊遷始祖公成公十二世孫九昇公第三子重英(大壽)生子省五,字亨甫;省五公第五子均五,字憲柔,生長子豪玉、次子豪宗;豪玉生三子,長子道隆、次子道儒、三子道貞。陳道隆于明洪武時遷黃岡縣東宏里盂博香西(又稱儒博村、儒博橋西,“香”疑錯字),……生子三,長志諒、次志榮、三志憲……。由此,陳潭秋家族遷黃岡始祖陳道隆上溯世系與義門陳回歸莊宗譜世系完全對接;回歸莊分莊之前的江州義門陳世系流傳有序,史志譜銘均有記載。按回歸莊遷始祖公成公為義門陳回歸莊一世起算,至遷黃岡始祖陳道隆為回歸莊十七世,至陳潭秋為回歸莊三十五世。至此,陳潭秋家譜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遷黃岡始祖道隆公前后世系全部貫通銜接??芍^三百余年無覓處,得來終須費功夫。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