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務人員
會 長:陳云明
義門陳回歸莊文化研究會 會 長
站 長:陳得親
義門陳回歸莊文化研究會 副會長
副站長:陳小青
義門陳總會全國統修族譜委員會 主任
副站長:陳義祥
回歸莊文化研究會 副會長兼秘書長
副站長:陳德松
義門陳回歸莊文化研究會 牒譜專家
尋親專文推薦
尋根艱難曲折,結果圓滿成功 (最新修訂版)
作者:陳振海 敬撰 發布時間:2021-11-12 19:31:38 瀏覽次數:26174
尋根艱難曲折,結果圓滿成功 (最新修訂版)
陳振海 敬撰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搜尋并加入了很多陳氏家族網站和陳氏家族群,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試圖考證我們的來源。
考證的出發點有三:一是按字派查找,二是按口傳的“江西省六鍋莊,六股莊,來自麻城”,三是按“祖居江西某筷子巷,來自麻城”查找。
按字派查找時我和已知的陳氏五百多個字派比對,發現我們的字派是唯一的,也就是說可能我們的字派是來到信陽定居以后新立的字派,不含有歷史信息。我也打聽到信陽市浉河區吳家店鎮一支陳氏口傳也是“江西省六鍋莊,從麻城來”,就反復多渠道查找,得出的結論是:古代江西省無六鍋莊的地名,六鍋莊極有可能是信陽六股莊和義門陳“砸鍋分家”故事的誤傳。
在后來的一年多時間里,我在居住在麻城的麻城莊和果石莊里反復找尋,網上很多尋親信息都稱祖居地為江西瓦屑壩,江西筷子巷,麻城孝感鄉,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我查找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筷子巷是指江西省鄱陽縣筷子巷,現在叫筷子街,是一個古代鄱陽湖流域移民集中由水路到達長江流域和麻城地區的碼頭,政府在這里設立過為移民簽證的機構,我猜想是移民的后裔把在這里辦過的一張簽證上的地名當作了祖居地。
后來我傾向于我們是河南省信陽市龍井鄉的所謂六股莊陳氏的后裔,因為六股莊是明朝洪武年間遷來信陽的,有六百年左右的歷史,在信陽市周邊支系眾多。以至于一段時間里我見到六股莊的人就非常高興,感覺很親切。
二零一八年農歷正月初一,我去給連聲叔拜年,特意向他老人家打聽我們祖居地的信息,他非??隙ǖ卣f他小的時候見到過的一份憶紙(祭祀亡靈的經禪?。┯涊d為湖北省車水縣鴨兒坑陳家大灣。于是我考慮陳家灣和陳家大灣全國會很多,鴨兒坑的地名一定不是隨便可以編造出來的。我在網上查找,只有廣西省有個鴨兒坑村,湖北省更沒有車水縣。
問題又回到了起點,我又回到“義門陳,筷子巷”上思考,筷子巷可能是出發地,從鄱陽湖沿長江,然后走陸路可以到達湖北省麻城。當我試圖尋找在長江可能下船的地點時看到了浠水縣,浠水縣有條巴水可以乘船直達麻城。期間無意中查到了浠水縣在清朝時是黃州府蘄水縣,忽然想到車水縣是不是蘄水縣的誤讀誤寫呢?
于是在浠水縣的衛星地圖上反復查找,終于找到了鴨兒坑這個地名!從得到鴨兒坑的地名到尋找到,整整經歷了五天!
接下來就是在網上發布尋親消息,在長達十多天的網上聊天中確定:鴨兒坑是義門陳氏回歸莊家族源英公的始居地。后來在網上陳氏宗親的幫助下得到了我們文德(字宗德)祖的家譜記載。
在實地驗證的過程中,開始我以為陳家大灣是指地圖上鴨兒坑東邊一公里的陳家灣,到了鴨兒坑見到了兩位參加過修譜的老人后得知:在回歸莊和浠水陳氏家族里,陳家灣和陳家大灣有很多,最后分析憶紙中祖居地的記載為民國時期,距離文德公遷出已經很久,陳家大灣的地名可能是后人根據前人祖居地陳家人很多的傳說而臆造的。而我們是麻城人則是上輩人說祖居地在“麻城那邊”演變過來的。
至此,我認為我們家譜中史遷祖宗德就是回歸莊省四份家譜中記載的文德,字宗德。
難忘我和陳振軍,陳振勇,陳秋芳一行四人在鴨兒坑受到的祖居地宗親的熱情歡迎:鴨兒坑的兩位老譜師陳云輝和陳建新在我們一行早上八點到達鴨兒坑之后在門外鳴炮歡迎,對我們問寒問暖,給我們準備了早餐。特別是建新老人已經八十幾歲高齡,還在子女家里養病,連夜讓人從縣城送回到鴨兒坑陳家灣等待我們的到來。云輝老人也是剛做完心臟支架手術后不久,陪我們尋訪鴨兒坑,一起去八十里外的巴河鎮尋根。
更難忘我們到達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陳家灣時的情景,陳家灣宗親聽說遷出有兩百多年的宗親找回來,整個陳家灣沸騰了,陳道銀和陳榮言老人等在灣里等候,我們每經過一家門前都要鳴炮歡迎,快到了陳榮言家時,宗親們讓我們等候一下,原來是他家的鞭炮還沒有買回來。
來到義門陳回歸莊省四份甯公祠堂,當我說“老祖宗,我們回來了”時,陳家灣老人欣慰的笑容真的難以形容,讓我終身難忘!
中午陳榮言老人在家里熱情地招待了我們。一起陪同的陳家灣宗親給我們熱情洋溢地講解義門陳回歸莊的歷史,甯支的發展遷徙史,義門陳百犬同槽的故事。
由于我們路途遙遠,吃完午飯要趕回信陽,宗親們依依惜別的情景感人淚下!
回到信陽以后,家族譜師提出了質疑:年代準確嗎?這才在以后長達兩年的時間里,產生了更加動人心弦的尋根故事!
我們第一次去浠水時間倉促,沒有查到文德的出生資料,實際上譜中也沒有。后來得知巴河鎮回歸莊省四份甯支在乾隆年間修了一次譜,只記載了文德公的出生,后來在1933年才續了譜,記載了文德生卒娶未祥葬祖山。分析認為這里的葬祖山一是遷出了無法考證,二是一百五十多年后修譜,沒有后裔,葬在了哪里不知道,也就是葬在了哪里哪里就是祖山。
文德公出生年代的比對只能從他二哥文統公后裔的出生年月進行估算。這一比對我傻眼了:文統和我們家譜中記載的史遷祖宗德差了差不多五十年!
尋根問祖,在沒有任何可信記載的情況下,查閱歷史資料,走訪家族老人和思考是三大法寶。在得知年代不符合以后我就仔細思考問題出在哪里。走訪得知傳說自家有人中過狀元,他見到皇帝時還做了一首詩,是個詩人。延聲公早期的家譜記載,陳宗德從麻城的一個“木易子啥”的地方來到信陽,沒有記載平靖關有祖墳。
經過反復與巴河宗親溝通,得知四份譜中記載的文德公是從榨譜嘴遷出的,榨譜嘴當地讀作榨磨嘰,湖北口音的榨鋪嘴與口傳幾百年的“木易子啥”的近似。譜中文德公的祖輩猷字輩葬葫蘆山,在陳沆狀元的祖居地附近,而文德公與陳沆公遠代是同宗。這樣分析四份譜中記載的文德公應該就是我們的史遷祖文德公。
那五十年左右又差在了哪里呢?還需冷靜,還需分析。查閱陳銀聲所編家譜的初稿得知:家族遷來信陽時在河南信陽和湖北省廣水市交界的平靖關留有祖墳,陳宗德和他的兩個兒子在清咸豐六年(1856)一起遷來信陽,我們的字派是“金玉鳴堂聲振遠……”。這里有一個問題:平靖關祖墳到底是誰的?金字輩二公是宗德的兩個兒子嗎?這才有后來的幾去湖北省廣水市和無數次的在家族中走訪。
首先落實我們遷到信陽的年代,家譜記載是咸豐六年遷來信陽的,到底對不對?目前最可靠的碑文記載是鳴清公出生于1865年,往上不知出生年代。一個有趣的故事意外論證到了鳴清公父親鶴田公的出生年代:陳連聲出生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二,鶴田公于頭一天去世,當陳連聲的母親抱著他來到梓樹洼時,鶴田公的二媳婦柳氏說:老頭子早走了一天,瞧這多好的一個男孩子(意思是指亡者投胎)!后來又多方面證實這個時間是對的,也就是鶴田公過世于1933年農歷九月二十一。
查閱信陽縣縣志得知:陳鶴田,字治凡,廩貢,鳴清(舉人)父,候補訓導,年八十七。這樣就確定了鶴田公出生于1846年。 家族老人把很古老,很早的事情說成是咸豐六年,說明這個時間對家族很重要,陳三姑(陳銀聲)說過:他奶奶柳氏常說他的公公鶴田遷到信陽時已經好大了。再綜合其它信息分析,我們在1856年遷來信陽是正確的。
那么,家譜的問題就出現了,1856并不是陳宗德攜二子遷來信陽,而是遷來信陽的是金一公和金二公兩家人(家譜說是金一公和金三公,金二公在逃荒的途中餓死)。
思考一下:金字輩以后有字派連接不會差代,差就應該差在了宗德到金字輩中間一代或是兩代!這中間世系斷了代必須要找到依據,一是這一代或是兩代的祖墳,二是這一代或是兩代中間的另外一群人。
在很多老人之間反復走訪又去廣水很多次得知:平靖關祖墳是合葬墳,在信陽的祖墳區金字輩兩兄弟的公共祖墳只有一座合葬墳,這就是金字輩父母的墳,墓碑在破四舊運動中被毀,是運字輩。 期間尋找到分散居住在廣水的宗親,他們榮字輩青壯年時正是日寇侵華時期,大都犧牲在抗日戰場或被日寇殺害,他們的兒子輩基本是后爹養大的。對他們的認定以及他們提供的模糊信息的論證經歷了很長的過程,這里就不記述了。
走訪得知金一公和金二公后裔之外還有自家,在信陽寶石橋還安葬了一位金字輩先祖,但不是金一公和金二公,金字輩兄弟也只有親兄弟倆。這就意味著從宗德公到金字輩中間的確差了代! 以后的時間里在家族中反復走訪,幾去廣水的平靖關和黃土關才弄清家族的歷史:平靖關又名恨在關,黃土關又名恨土關,我們運三公支下的金字輩兩兄弟是從黃土關(家族老人稱恨土關)來信陽的,我們在黃土關稱南門,是幺門,運一公和五個兒子居黃土關大關口,稱北門。
運一公和運三公才是史遷祖宗德的兩個兒子!那么我們運三公支下的字派為什么是金玉鳴堂聲振遠……呢?運三公支下金一公后裔記載玉字輩三兄弟為鶴洲,鶴田和鶴書,三兄弟還有名為玉堯,玉憲和玉東,而金二公后裔記載玉字輩的名字為玉景,玉坤和玉林,沒有鶴字輩的名字。
為什么?!思考得知:原來是運三公支下遷來信陽后,金一公以光字輩為金,裕對應鶴,把裕堯,裕憲和裕東改名為鶴洲,鶴田和鶴書,字派改為“金鶴鳴堂聲振遠詩書繼世罄延長”,而金二公的三個兒子沒有改名,到了下一代,裕字輩的兒子輩才統一為“鳴”字輩。這樣,祖居地陳家灣的字派從文,運,光,裕和運三公支下的字派金,鶴(裕)鳴堂……中的裕字輩完全對應了!結合其他信息證明這完全是正確的。原來我們家譜中的字派“玉”應該為“裕”!
接下來是尋找運一公的五個兒子中三個遷到五里店的后裔宗親,同樣經歷了很長時間和艱難的過程。運三公支下我的爺爺輩的老人說他們在羅山縣,我的父輩們說在五里店,都是聽老人說過沒見來走動過。傳說家族合修過家譜,因為日寇侵華運三公支下沒有把家譜送到五里店。五里店鎮陳氏有三大支系,羅山縣陳氏更是多,要在沒有任何可靠地點,人口數量信息的情況下尋親真是難!
艱難精彩的尋找過程這里略過,最后終于找到,原來他們早于運三公支下從黃土關遷出,先遷到羅山縣青山鄉,后又遷五里店鎮,日寇侵華時他們又分散不同地方,早在日寇侵華以前就與運三公支下失聯。
為了說明尋根的準確性我們來驗證一下:祖居地的字派是……天開文運光裕遠揚榮華久長……,我爺爺的爺爺鶴田公在從黃土關遷來信陽時十歲,他原名裕憲(黃土關宗親一直把祖居地字派用到華字輩),他的父親光字輩的名諱失考,他的爺爺是運字輩,他的曾祖父是文字輩,名宗德。而在鴨兒坑世傳中文字輩共記載兩千人左右,其中共有十幾人字為宗某,都是住在巴河鎮長征村陳家灣附近的榨鋪嘴。
吾祖公成公,義門用公長子,公諱旻,字元集,號勝時,恩貢士,敕封公成郎,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奉詔分莊,由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古江西省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遷蘄水(今浠水)縣北關外向洋河樊家港為回歸莊,距今955年。至回歸莊第十四世有省字輩兄弟十一人,分十一大份。省一、省二、省三、省四,省五、省六,省七、省八、省九、省十、省十一。
省四公,字仁甫,生三子,長子瀾英、次子源英、三子漢英。次子源英遷竹瓦鎮鴨兒坑,官至奉政大夫,生綱和紀,綱又生四子,宣,甯,賓,容。吾族為省四份綱祖甯支。
約在乾隆四十三年,吾祖回歸莊第二十八世孫文德公,字宗德,由現在的浠水縣巴河鎮長征村陳家灣遷信陽市與湖北省交界的平靖關。文德公遷出時帶了兩個兒子運一和運二,運二公在逃荒途中餓死,文德公在平靖關又生下運三公,大約在咸豐年間,運一公的五個光字輩兒子中的三個遷到了羅山縣,一個留在了黃土關,運三公隨兩個兒子遷信陽市浉河區,后運一公的一個兒子又遷浉河區(無后),葬寶石橋。
尋親的過程是艱難曲折的,但是結果很圓滿成功!在此感謝宗親們的大力幫助和支持,望我家族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與尋親結果一樣人人幸福,美滿!
公成公三十五世,文德公七世孫陳振海 敬撰(18903760207)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 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回歸莊分會(地址:湖北省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
● 會長:陳云明 手機18995749555 陳氏樂園網 站長:陳得親| 站務交談 | ●